>>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普京时期俄罗斯主要经济改革政策与收效研究
  • 2013-9-5 9:49:11    字数:6157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西伯利亚研究 作者:刘晋莉 李纯玉
  •     二、经济改革政策的收效

    (一)积极收效

    1.经济增长成绩显著

    在普京、梅德韦杰夫时期,对经济重新作出调整后,俄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从表l可以看出,从苏联解体到1998年俄罗斯GDP持续下降,尤其是在1992-1994年,下降率达到10%左右。从1999年底普京开始执政到2011年,俄罗斯GDP增长率除2009年以外,均为正增长,2009年之所以呈现负值主要是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多年的经济增长,使得俄罗斯摆脱了之前的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维护了其大国尊严。

    2.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恢复,俄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俄罗斯国民净收入从1999年到2008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下滑,2010年又转为上升,且2010年国民净收入是2000年的7.4倍。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最高,且社会转移支付占比呈上升趋势。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国内消费总量的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变。表4对俄居民消费结构和恩格尔系数做出了直观的统计。由表4可以看出,从1999年到2010年,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即恩格尔系数总体下降,1999年该值为52%,2010年仅为29.5%。按联合国对恩格尔系数的划分,俄居民生活水平已从温饱上升为相对富裕;同时,非食品消费支出和服务支出有明显增长。

    (二)消极收效

    1.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工业

    俄自1999年以来经济基本呈现快速增长,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取得的。俄出口到国外的产品中能源、原材料占很大比例,而制成品的比例很小。早在2005年2月,国际评级机构Standard&Poor's就发表报告称,俄已经患上“荷兰病”。2008年上半年俄能源部门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8%,而生产最终产品及消费品和投资品部门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3%。商品出口当中原材料占89%,其中能源占64%,而机械产品出口比1995年减少了一半,不足出口额的5%。在2011年对非独联体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中,俄罗斯能源产品占72.6%的份额,2010年为70.8%。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俄罗斯专注于资源开发,产生惰性,失去了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然而,经济增长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是一味依赖能源出口,一旦出现国际石油市场异常,俄罗斯经济必然会遭受剧烈震荡。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2009年俄罗斯的GDP由十年持续增长转为下降,增长率骤降为-7.81%;2009年国民净收入也出现明显下滑。

    2.贫富差距加大,制约消费增长

    近年来,俄人均收入增长势头强劲,但其社会两极分化和财富集中非但没能得到缓解,反而有扩大趋势,在收入分配上极度不平衡。1992年俄的基尼系数为0.29,到2009年已经达到0.422。俄联邦统计局2010年2月中旬对外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最富有的10%的俄罗斯人”掌握着俄31%的财富,而“最贫困的10%的俄罗斯人”只拥有俄1.9%的财富,贫富差距为17倍。即便如此,研究者们还是认为俄的贫富差距被低估了。因为统计没能涉及边缘化人口及超富裕人口,而且灰色收入无法计算在内,而这部分灰色收入大多由富人获得。财富分配不均从表5可以得到证明。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俄收人最低的20%仅占全部收入的6%左右,而收入最高的20%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达到近50%。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会产生社会问题,而且会制约消费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通过一系列新政策的实施,俄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成绩,居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与此同时,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性增强,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结构失衡等等。这些无疑是对新一届俄罗斯政府提出的新挑战,接下来俄罗斯政府能否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的新举措来面对这些新挑战,成为俄罗斯能否实现经济稳定且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