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中俄能源大通道正式投产——两国元首亲自推动 世纪工程互利双赢
  • 2019-12-3 10:57:03    字数:3706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作者孙秀娟
  • 中俄资讯网资料图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建设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是我国四大能源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石油持续推进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的重大举措。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气源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科维克金气田、恰扬金气田,经俄罗斯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在我国黑龙江黑河市入境。

      2014年9月,俄罗斯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首先开工建设,相隔9个月时间,我国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于2015年6月开工。沿途与东北天然气管网、西气东输、陕京管道互联互通,共同组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连接海外的国家骨干天然气网。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然气集输工程横亘东北亚,西伯利亚力量—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连通全球最大资源与市场——

      12月2日,随着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下达“供气”“接气”的指令,在全球瞩目中,伴随着参建人员的欢呼声,中俄两国第一条天然气能源通道——西伯利亚力量—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了!

      北京时间17:00开始,中俄通过连线直播,自豪地向全球宣告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的特大喜讯。

      自此开始,30年内,从今年的50亿立方米到2024年之后的每年380亿立方米,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将输送超过1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到中国,为俄罗斯打开庞大、稳定的中国市场,为中国百姓送来清洁能源,助力美好生活。

      中俄两国元首亲自推动的世纪工程

      这条中国东北方向首条陆上跨境天然气战略通道的开通,对深化中俄两国全方位合作,促进两国利益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作为近邻大国,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中国是世界最主要的天然气消费增量市场,这条战略管道的打通完全符合中俄双方的共同利益。中国可以获得稳定可靠的天然气来源,保障能源安全。俄罗斯则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的巨大天然气消费市场,既有利于天然气战略转移,也可以平衡整个跨欧亚大陆的天然气运输网络。

      在很多人眼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堪称世纪工程,也是加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又一重要成果。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俄两国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开始算起,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从构想到落地,经历20年的谈判,5年的技术准备和项目建设,一直是中俄两国元首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世纪性工程。

      2014年5月21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共同见证下,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总价值超过4000亿美元、年供气量380亿立方米、期限长达30年的《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

      由于金额巨大,合作年限长,对两国经济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对世界能源格局影响深远。在签署这个总价达4000亿美元的“世纪大单”之前,中国石油与俄气公司经历了“先做朋友,再做生意”的过程,所以郑重在合同上签字后,俄气总裁阿列克谢·米勒直言:“从来没有和任何公司签过这么大的单子。”更多的业界专家透过时空,预见到这条能源战略通道将成为一条拉紧中俄战略合作的利益纽带。

      2017年7月,双方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补充协议》,约定于2019年12月启动东线供气,并自2024~2025年起实现满输。自此,中俄境内的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从签订协议到开工建设,从贯通到投产,每个重要节点都得到两国领导人的关怀,引发了全球关注。在分享中俄能源合作成果的同时,更多人看到,在两国资源与市场更加紧密联接的背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见证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至新的境界。

      正如11月25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莫斯科与俄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中俄战略磋商时所表示的,发展中俄关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中国石油与俄气公司 “互利双赢”的成功典范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中国石油与俄气公司深化合作的里程碑项目,包括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和中国境内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像两个国家一样,两家国际能源公司也极具“互补性”特点。中国石油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2018年,公司的天然气销售量同比增长14%,达到1724亿立方米。国内天然气产量1094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70%。运营的油气管道延展长度达8.67万公里,覆盖中国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俄气公司的天然气储量位居全球之首,截至2018年12月31日,俄气天然气储量占俄罗斯总量的72%、世界总量的17%,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2%。

      多年来,两大公司积极探索互利双赢的契合点,努力寻找共同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将油气领域的首个超级项目——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打造成“互利双赢”的合作典范,从而实现俄罗斯丰富资源与中国广阔市场的有效结合,实质推进公司间务实合作向着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内涵延伸。

      项目合作过程中,俄气公司于2008年获得俄罗斯东部最大的气田之一——恰扬金气田的开发许可,并于2014年启动试采。这里拥有约1.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设计年产量为250亿立方米,已经成为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第一期的气源地。

      而投产仪式上,俄气公司总裁米勒所在的阿塔曼斯卡亚压气站则是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沿线距离中俄边境最近的压气站,也是这条管道上第一座投用的压气站,其主要功能是为来自恰扬金气田的天然气加压后,输送到中国境内。

      对中国石油来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是构建我国四大油气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推进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的重大举措。工程建设伊始,中国石油就致力于通过构建国际能源通道,服务两国能源发展战略,既推动中俄能源合作提质升级,又实现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展。

      中国石油持续对大口径、高钢级、高压力管道从设计、制造、施工到运营管理开展课题攻关,形成企业标准、规范21项,取得国家专利技术117项,取得创新性成果48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装备制造和管道建设的产业升级。

      从中俄东线协议达成到投产通气,只是两大油气公司合作的开始。今年9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听取俄气公司总裁米勒汇报后,提出西伯利亚力量如期开通后,还要研究通过建设西线管道向中国增加供气的可行性。而在此之前的2018年9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与俄罗斯副总理科扎克共同主持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时也提出,中俄西线要实现上中下游全方位一体化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这意味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俄已经在谋划更深更广的合作,也让人们对两个公司进一步提高能源合作水平充满期待。

      中俄百姓“民心相通”的现实写照

      在中俄两国长达7000公里的边界线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连接起来的中国黑河市和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是唯一的“双子城”。站在黑河市北端的黑龙江边上,距离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最近处只有750米,白天飘过来缕缕炊烟,夜晚看得见点点灯火。蜿蜒东流的黑龙江把两城分割开来,穿江而过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又把两城紧紧相连在一起。

      从两座城,到两家公司,再到两个国家,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连通的不仅是能源,还有当地居民、沿线百姓,将有力推动两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对很多俄罗斯人来说,3000公里长的西伯利亚管道通过俄罗斯远东一些甚至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地域,肯定可以促进远东的开发。用俄罗斯阿穆尔州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叶卡捷琳娜·基里娃的话说,这将给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百姓带来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而有了这两个条件,将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决定留在这里。

      对于中国百姓来说,每年38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相当于5个上海市的供气量。届时,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或将占到中国天然气消费量逾两成。管道途经9个省、市、自治区,终点将抵至上海市,对调整和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构筑起我国东北油气战略通道,有利于促进天然气进口气源多元化。同时,在我国天然气整体流向“自西向东”的基础上,增加了“北气南下”流向,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天然气管网布局。待2024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部完工后,将与现有区域输气管网互联互通。

      到那时,中俄东线天然气市场覆盖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地区12个省区市,沿线市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天然气消费旺盛,分别占全国GDP总量的47%、全国总人口的39%、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4%。对提升东部地区清洁能源供应量,改善我国大气环境,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看吧,一条崭新的能源大动脉穿越亘古荒原、白山黑水,一路南下,为拉动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百姓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持续注入强劲的力量。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