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中俄:“后真相时代”的患难见真情!
  • 2017-4-6 21:14:27    字数:2890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关健斌
  • 4月5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在出席中国驻俄使馆举办的活动时说:感谢中国朋友……

        中国有句老话: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俄罗斯也有谚语说,朋友是在患难中彼此认识的,也可以把这句话译成“患难见知己”。4月3日的地铁恐怖袭击事件,对于“英雄城市”圣彼得堡而言是一场灾难;但此事也如同一面光亮的镜子,不仅照出了“后真相时代”的人性善恶、社会美丑,也照出了“后西方时代”国际关系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更照出了“后秩序时代”国际社会失序的无序和无奈。

        4月5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在出席中国驻俄使馆举办的活动时说:“感谢中国记者,他们把我们的感受和情感客观公正地报道给了我们的中国朋友,我对他们为此作出的一切努力表示感谢。”她解释说:“每一个国家的记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传统。俄罗斯有自己的,欧洲有自己的,中国也有自己的,但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新闻工作的质量、客观性、公正性,以及面对读者时的责任,特别是在报道国际关系时。我就中国领导层以及普通民众的支持和同情向中方表示感谢。”

        对记者和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表示感谢,这不能不让人沉思。难道客观公正报道不是记者的天职?不过也难怪,如果耐心翻看一下美欧媒体在圣彼得堡遭遇恐袭事件后的报道,我们就会发现,扎哈罗娃这番言语并不是客套话,而是她与美欧记者斗智斗勇、唇枪舌剑后的肺腑感言。

        有人说,“在后真相时代,情感太多,事实已经不够用了。”圣彼得堡地铁爆炸案是一个突发新闻,也是一个重要事件,美欧媒体此刻不可能“失声”,但他们似乎有些习惯性地“失真”了。这不是简单的“事实不够感情凑”,而是典型的“事实虽够、感情要厚”。

        一些西方媒体按照“阴谋论”的惯性思维,抓住这一机会“黑俄”,在第一时间抢先给此事加上了“标准化的注脚”。英国广播公司(BBC)称:“爆炸事件可能是一种转移视线的企图,目的在于让公众不再关注俄民众要求反腐调查和普京下台的呼声。”CNN在直播此事件时,邀中情局俄罗斯行动处前处长斯蒂夫?霍尔评论称:“对普京而言,重要的是掌握权力,他要让俄罗斯百姓相信,他还是俄罗斯生活的掌控者。”《华盛顿时报》在报道圣彼得堡恐袭事件时,居然配了一张几天前莫斯科反腐游行时的照片。扎哈罗娃事后说:“我们不得不给一些西方媒体打电话,要求他们撤下与事实不符的照片,指出他们报道中的事实性错误。”

        人们应该记得,在一周多之前英国伦敦恐袭事件、几个月前法国尼斯恐袭事件发生后,美欧媒体是怎样表现的。当时,他们是同仇敌忾地“同情、慰问、力挺”受袭的国家和城市,一些美欧城市的市政府还温馨地在本地标志性建筑上用灯光打出受袭国家的国旗,以宣示“我们在一起”。同样面对恐怖袭击事件,同样是这些媒体、这些新闻从业者,面孔却从“温情和激情”一下子变得“冷酷甚至冷血”了。这样的反差,使人对这些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者感觉“判若两人”,同时让人细思恐极、不胜唏嘘。

        俄外长拉夫罗夫说:“这些报道并不是美欧媒体的简单虚构,而更像是公关行动。至于某些媒体分析称此次恐袭是对俄罗斯在叙利亚反恐的报复,这简直就是卑鄙。”更多的俄罗斯媒体人似乎早已习惯了美欧媒体的两副面目,记者斯德尔林卡说:(美欧媒体的)“这些报道和反应,对我来说并不意外,因为西方对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反恐行动采取的是忽略态度。虽然一些国家领导人也对我们表示了慰问,但很显然,那些话无法与西欧国家受袭后收到的慰问相比。”

        《华盛顿邮报》也发现了这种落差,并发表评论称:“圣彼得堡恐袭事件遇难人数比伦敦恐袭案要多,但伦敦得到了全球的哀悼,而圣彼得堡得到的似乎只是一片沉寂。圣彼得堡恐袭事件发生后,美欧领导人表现得 很克制 。”该报分析称,发生这一切,不过是因为“他们不被认为是 我们的人 。所有在西欧和美国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总能瞬间得到所有人的关注,但在很多地方,比如在穆斯林世界,无论死伤多少人都不会有人在意。”

        俄罗斯《观点报》对此心情复杂,该报报道说:“西方对俄罗斯的同情浪潮迟到了一整天。”不过,按俄罗斯人的说法,“迟到总比没有好”。也有观点认为,一些美欧媒体和政客迟到的慰问和勉强的同情,并不是送给俄罗斯人的,而是做给本国人看的。因为,有些感觉难堪的西方网友发现了这种“明晃晃的反差”,并说:“西方世界没有对这件事(圣彼得堡恐袭案)感到义愤填膺——这真恶心。当英国人太丢脸了!”“勃兰登堡门没有为俄罗斯受害者亮灯。我不是柏林人,但是是德国人,我害臊得简直没法看这些文章。不管你对普京的印象和评价如何,这不关于普京的事,而与被恐怖主义杀害的无辜俄罗斯百姓有关。”

        与上述种种形成对比的,是中国领导人和人民的真情和温情。圣彼得堡地铁爆炸发生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普京总统致慰问电,在强烈谴责这一令人发指的恐怖袭击行径和表示诚挚慰问的同时,强调:“在这艰难的时刻,中国人民同俄罗斯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中方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愿同俄罗斯及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反恐合作,维护世界及地区和平与安全。”

        实际上,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仅表现在患难之际的相互慰问,更表现在反恐斗争中的协同行动上。近年来,中俄在双边以及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一直在加强反恐联合演习。2016年11月22日,俄总统普京签署联邦法律,批准《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合作协定》。俄外交部主管反恐事务的副外长瑟罗莫洛托夫指出,中国是俄罗斯在反恐等国际事务上的亲密同道者。双边反恐合作近期活跃发展并非偶然,落实这份协定将为积极推动双边合作提供更多的法制条件和空间。

        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名句称:“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通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俄罗斯谚语还称:“步行者与骑马者做不了朋友”。4月3日圣彼得堡地铁恐袭事件肯定不会让俄罗斯在前行道路上止步,但俄罗斯人会发现,前行路上虽有坎坷,但他们并不孤独,因为通过患难认清了朋友。在“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的时代里,无论国际和地区形势怎么变,中方都会坚持巩固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方针不会变,致力于实现两国共同发展、振兴的目标不会变,携手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决心不会变。这“三个不变”体现的,既有中国人的诚信特质,也有中国人的“共赢”理念,更有中国人的担当意识。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