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资讯网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记住密码          注册新会员
中俄在线论坛——来的都是朋友!大话中俄 → 我的苏联朋友——忆往昔,峥嵘岁月愁……

  共有911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我的苏联朋友——忆往昔,峥嵘岁月愁……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admin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434 积分:26373 威望:0 精华:27 注册:2003-12-30 16:34:32
我的苏联朋友——忆往昔,峥嵘岁月愁……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7 7:22:12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wsjh20101211-1-l.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克里姆林宫古城墙/无边无际苏维埃大地/正在黎明中苏醒/早晨的清风多么凉爽/大街小巷闹嚷嚷/早上好,祖国的心脏…… 
  这是上世纪一首著名的苏联歌曲,《五月的莫斯科》,大概诞生得很早,30年代,或者40年代也说不定,我接触到它,是50年代。在苏联,除了国歌之外,这是传唱历史最久的一首歌。 
  1955年我从天津转学,就读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小学,回到父母身边。我所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在当时的北京是令人羡慕的:12个小区环抱着校园;梯形红楼是中央交通部;点缀在绿叶茂密的树林中的几栋洋房,挂着中央林业部的大牌子;每天清晨走在蝉声前头的是中央歌舞团乐队排演场的瑶族舞曲及“啊啊啊”美声练音。那时北京市的轿车差不多全集中在和平里,友谊宾馆未竣工之前,外国专家都住在苏联专家招待所,每天我们都看到一辆辆白色、红色、黑色的“伏尔加”小轿车驶过,车前镶着的鹿头车标向着灿烂春光昂首微笑着。和平里小学的学生大都是周边机关干部职工子弟。应苏联专家的要求,将该小学分出一半,建立了苏联专家子弟学校,用湘竹篱笆将操场一分为二。因为每天早晨苏联孩子都唱这首《五月的莫斯科》,我们也学会了。2009年是中国俄语年,我在北京原苏联展览馆又听到了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演唱这首歌,情不自禁地两眼湿润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wsjh20101211-2-l.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回首往事,已是45年前的情景。 
   
  库玛其 
   
  1955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开始学生物、地理。地理教科书是苏联印制的,非常精美,图下附带蓝色放大镜片,可以取下来仔细观察地图密集区域。生物课本是捷克斯洛伐克印的,硬壳本,三四页一幅插图,我记得有台湾阿里山神树,印尼的盘状睡莲,几乎透明的蜻蜓,奇形怪状的细胞,五光十色的花卉,这些彩图伴随我走过了大半生并将继续伴随我走下去。教生物郭老师经常组织我们到田野上实习,那时和平里北面到元土城一带都是荒地,老师带着我们抓蛤蟆、捉蜻蜓、扑蝴蝶,辨认车前子、蒲公英、野蔷薇等等。我很喜欢这两门课,它让人向往、让人愉悦,让人养成洞察的习惯。 
  仲春季节,迎春花贴着学校操场篱笆墙竞相怒放。花根底下,有两条整齐的黑线,似乎还在微微扭动。“什么玩意儿?”我好奇地蹲下观察,只见蚂蚁列成两队,在搬运篱笆那头不知谁扔的半块面包。前去的蚂蚁自然是轻装,一条黑线高速移动;回去的一队都是重载,或用前肢顶着面包渣,或用大牙夹着面包屑往回拖,黑白相间的一条线整齐缓慢。我因惊异而极有耐心,趴在地下,用花粉将几支蚂蚁的屁股染黄,作为记号,心里数到200多下,见这几只“黄裤衩”又爬回来…… 
  篱笆墙震动一下——是只皮球滚过来。一个苏联小学生跑过来捡起球,可能见我行为怪异,便凑近篱笆观看。他叫了一声:“达谋以,姆拉维奇!”(俄语音译,意为蚂蚁搬家。下同)我偏过脸看他,这是个顽皮明亮的男孩子,栗色头发在额头前飘荡,脸上露出浅浅的雀斑,长得很像电影《阿辽沙锻炼性格》中的主人公。于是我跃身而起,叫了一声:“阿辽沙!”他愣一下,模仿了一个电影中阿辽沙一做错事就揪耳朵的动作。哈,他听懂了,他也喜欢电影中的“阿辽沙”!他隔着篱笆蹲下,双手放在脑袋上,做出举着东西来回奔走的样子。我晃晃脑袋,举起两手由西向东,把手放下再由东向西,告诉他蚂蚁不是在搬家,而是往家搬东西。他仔细观察一会儿,站起来,手往下一按,我明白是让我等一等。他向教室跑去,一会儿跑了回来,从口袋里拿出放大镜观察蚂蚁。他看了一会儿,将放大镜递给我,比画着蚂蚁有6条腿,前两腿举着面包渣,后4条腿快速迈动。他一边念着俄语数字,一边指手指脚。我跟着念:“阿金、特娃、得雷、乞得雷……”学会了从1到6的俄语单词。 
  第二天,还没下课,我从楼上见“阿辽沙”在篱笆墙边,向我们教室的方向望了又望。铃一响我就跑过去,他笑着掏出盖有玻璃板的木盒,盒内一个金属圆珠,随你手拿的角度滚来滚去,进一红色的小孔算胜。我带来一个自己编的九连环。他接过去穿来穿去,长偏环怎么也倒不出来。我晃了半天,圆球也进不了坑。我们交换,他两三下圆珠就进了红孔,我抖了抖了环就打开了。我们哈哈大笑,隔着篱笆连击三掌。 
  从此我们经常见面,我拿出珍藏的《金刀侠客胜英》、《青城十九侠》、《小五义》和自制的宝剑。他送我《快乐的少先队员》、《红色牧人》,都是俄文书籍,还有米格-15战斗机模型。不到一个月,我就学会100多个俄语单词,能比较规范地唱《五月的莫斯科》了。他叫尤利·库玛其,父母都是北京木材加工总厂的工程师,该厂从意大利引进全套设备,技术人员是苏联专家。我们的交往从篱笆墙转到校外,我用两毛钱请他到和平里电影院看苏联影片《沙特阔》,描写主人公率领族人,克服千难万险寻找幸福。影片中出现了辽阔而又寂寞的田野;伴着热恋和忧伤的女声小合唱;坦荡的波罗的海,五帆船乘风破浪……突然库玛其叫一声:“亚历山大!”原来镜头现出他的家乡,列宁格勒亚历山大港外景。 
  他请我到他家做客,那时和平里家属楼划片区,都是二层灰砖大坡顶房,我家是6区7号,专家住在一区,灰格地毯从门口一直铺到房厅。 
  “莫伊特路克,妈其!”(妈妈,我的朋友来了!)不到门口库玛其就喊起来。 
  “依基捷!”(欢迎) 
  门开了,库玛其的母亲迎了出来。在此之前,我从没近距离看过外国人,所以到现在印象依然异常清晰——一个亭亭玉立的知识女性,穿着黄色紧身薄毛线衣、黑色西式长裙,半高跟鞋,一块宽大的蓝地红花的绸子在头发上系了一个蝴蝶。她周身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仿佛用一只温暖的手在抚慰你的心灵。 
  “西巴西巴!”(谢谢)我连声说道,也不知对不对路。 
  库玛其的房间很小,到处是积木,德国的、意大利的,木块像饭碗那么大。他先请我听留声机,他说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中,“嘀嘀嘀哒”的小鼓相伴始终,圆号重复的旋律时消时显,小提琴舒缓而辽远,使人想起冰天雪地,仿佛看到一队一队披着白斗篷的苏联战士冲向德军营地。库玛其边听边讲,还挥手打拍子。我惊奇他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使自己的音乐细胞活跃,更引为知音,便拿起两支铅笔配合着敲打着节拍。后来我知道,这是曾任苏联音乐学院院长的肖斯塔科维奇1941年的作品,那时列宁格勒被德军重重包围,苏联军民正浴血奋战。肖斯塔科维奇将战争带来的巨大悲伤和无数眼泪汇集一起,奏响了牺牲战士的安魂曲,吹响了正义必胜的号角,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朽之作。 
  库玛其请我用午餐。方桌上铺着洁白的提花餐布,正中摆放着一个宝石兰玻璃喇叭花瓶,插着几束丁香、桃枝。就餐者每人面前放一个高脚杯,上方立一枚鸡蛋,还有面包、茶、果酱、红肠和引人食欲的酸黄瓜。我先喝了一口茶,微苦又有点豆汁味,跟我家的茶根本不是一个味道。我见库玛其用勺砸开鸡蛋壳,扒开顶部蛋皮,将小勺伸入鸡蛋里,一边搅和,一边津津有味地吧嗒着。“生的怎么吃?”我心里想。库玛其妈妈察觉出来,微笑地站起来,摸一下我的脑袋,我想我当时一定脸很红。她走进厨房切了几片黄油放在我面前,将黄油和蛋液涂抹在面包上,吃起来真香。餐厅墙上挂着列维坦的油画《春天·大水》,参差丛生的白桦林倒映在浩渺的水面上,几株庄重挺拔的杉树衬托着蓝天白云,远处山岗上几栋农宅如诗如梦。当时的感觉就是美,现在回想起来,便有一种温馨和感伤袭上心头。 
  回到家里,我闹着要请库玛其吃饭。那时我爸爸每月工资108元,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大表哥靠父亲养活;母亲在北京中医药讲习所(北京中医学院前身)学习,仅发生活费。一家6口住两间60平米的筒子楼,部里发的家具很简单,记得床是一块床板,两个条凳。这样的条件,没法在家请。我不干,父亲咬牙答应去莫斯科餐厅请客。

  那一天全家简直像过节,父亲穿上出国考察时穿的国发礼服,母亲穿上绣白玉兰花的紫色旗袍。我和二弟早跑到和平里至西直门的9路汽车站。到了莫斯科餐厅,库玛其的父亲望着我们哥儿仨,冲着父亲伸出大拇指。我们几个孩子身上像长了翅膀,围着厅内喷泉跑圈。服务员都是俄罗斯姑娘,戴着月牙形头饰,穿着连衣裙,个个轮廊清晰,高雅漂亮。莫斯科餐厅气势宏大,富丽堂皇,宛若人间仙境。六角形的雪花与松鼠尾巴的图案柱直顶6层,水晶吊灯好似群星围聚,宽敞的大厅摆放着一组组硬背天鹅绒沙发,一个单人沙发足以坐下我和库玛其,典型的俄罗斯气派。父亲向库玛其父母介绍3个孩子,大儿子彰无忌,二儿子彰无垢,三儿子彰无疆,怎么也找不到相应的单词;后来父亲变换一下说法,大孩子叫勇敢彰,二孩子叫清洁彰,三孩子叫长寿彰,库玛其父母笑着连连点头,看样子是听明白了。母亲抱着我三弟,我和二弟及库玛其喝着格瓦斯,交流手中的玩具和小人书。记得是吃4元的套餐。八分熟的牛排,要咽时还觉得滋味未尽;基辅黄油鸡卷细嫩像娃娃的脸。父母亲欣赏地望着我们,将自己盘子里的美食拨出来。大厅里有一组4人乐队,演奏着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春》,恬静缠绵的乐曲犹如明媚阳光。可我们3个孩子毫无章节地藏在幕后、柱子边或池檐下,追逐游戏,不停地喊着一个词“纳恰拉”(开始)。我妈妈送给库玛其妈妈一对玉镯,对方回赠一条镶里乌拉尔红宝石的项链。一直到晚上9点,苏联展览馆广场喷泉四射,16个加盟共和国国徽被地灯照得通亮。库玛其爸爸给我们讲每一个国徽的意思,为什么这面有羊,那面有麦穗,另一面有钢铁……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奇地望着我们两家。那时我们觉得非常自豪,心中被像克里姆林宫似的莫斯科餐厅顶端的五星照得通红透亮。 
  进入12月,位于宣武区右安门大街的轻工业部家属大楼落成,分给我家路东11门223单元,随之我转入轻工业部子弟小学,也称右安门大街小学。转学前我没见库玛其,没与他道别,心里总欠点什么,疙疙瘩瘩地不舒服。第二年六一儿童节,北海公园红领巾水电站落成,北京市组织各校儿童联欢。国家副主席宋庆龄致贺词,说的南方话我们听不懂;她笑容可掬地跟我们打招呼,同学们都鼓掌,觉得她很亲切,很善良。文艺演出在水轮机大厅进行,我们学校的节目是小合唱《快乐的节日》: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 
  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许多花儿开放…… 

 

——待续下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7 7:23:52编辑过]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admin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434 积分:26373 威望:0 精华:27 注册:2003-12-30 16:34: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27 7:23:10 [只看该作者]

  我正在台上正唱着,看见库玛其在台下外国小朋友圈里。他也看见了我。节目表演完,我们就跑到一起,你踢我一脚,我踢你一脚,不停嚷着“找着了,找着了”。我说“伊格路斯卡”(玩具),说着掏出一直带在身上的九连环。他告诉我,他们一家要离开北京,广州的木材加工厂请他们过去。我说:“再回北京找我。”又把新的家庭地址写给他,我们紧紧握手,都感觉到彼此心弦的颤抖,强作出的笑容中掩饰不住内心不可名状的悲伤。他摘下红领巾,我也摘下,再互相戴上。我把我喜欢的九连环放到他兜里,转身离去。 
  从那时起直到今天,我和库玛其之间再无音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wsjh20101211-3-l.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别洛·拉斯莫娃 
   
  北京第十四中学是北京市中苏友协会员单位,1959年建国10周年前夕,学校收到中苏友协转来的苏联青少年要求和中国学生交朋友的来信。我读过苏联小说《渔民之子》,非常欣赏甚至向往书中描写的里海渔民生活,于是选了一个阿塞拜疆首府巴库的朋友。她回了信。那封回信的信封是这样写的: 
  中国北京第14中学7年级学生 
  阿塞拜疆, 
  巴库巴卢湖大街3区20号拉斯莫娃别洛 
  信里说: 
  你好!亲爱的远方的朋友! 
  我很愿意和你通信,我叫别洛·拉斯莫娃,在巴库134中学7年级学习。我14岁,你在几年级学习?在学校情况怎样?我喜欢搜集各种明信片、演员照片、商标图画。你几岁了?你有没有朋友?我有一个朋友叫阿济佐娃·柳拉,她也想交一个中国朋友,你能给介绍一个吗? 
  回信,请把你的照片寄给我,多写一些你的近况。 
  再见! 
  再一次向你致少先队员敬礼 
  别洛·拉斯莫娃 
  等待回信 
  1959年5月12日 
  我们班的同学们纷纷给自己选中的苏联青少年回信。那时我上高一,刚学俄语,仗着库玛其教了我一点儿,加上查字典,勉强给别洛·拉斯莫娃写了一封回信。我很想写出想象中的里海海岸边一层层绳子上晾晒的黄鱼,写出白沙滩上充满诗意的小木屋,但表达不了。于是我买来几张青岛海滨明信片和大连老虎滩图片,写上“雅留波流”(我喜欢)。 
  很快收到回信,别洛·拉斯莫娃寄来一张莫斯科列宁、斯大林墓明信片,讲述暑假期间学校组织他们去莫斯科过夏令营,参观宏伟的莫斯科大学、苏联科学院,还有克里姆林宫的炮王、大钟等等。 
  这一年10月1日,我们学校与北京女六中联合组成民族大团结方队,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十年大庆游行检阅。方队中心是女六中的伞扇舞,一圈北京减速机厂工人的“跑龙”,外围是我们十四中的云片。云片是将三合板做成祥云形状,白色蓝圈,按照锣鼓点有节奏地举起落下,配合“跑龙”腾空入海的动作造型舞动,或高举或摆平,或翻滚或抖动,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云片”。1959年第11期《民族画报》和国庆10周年庆典彩色纪录片中,都有这个画面和镜头。那天,苏联等11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率领党政代表团、全世界60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团参加国庆活动,因为距离较远,我们通过天安门时只能按照每人的特征对号辨认,留胡子的是胡志明,戴草帽的是金日成,光光头是赫鲁晓夫。 
  当时我国“大跃进”,“三面红旗”迎风飘,农村大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各地不断放出高产卫星,一个比一个高。我见画报有小孩子坐在稻田上而稻秆不倒的照片,就都剪下来,寄给别洛·拉斯莫娃。我还告诉她,中国字不能拆开写,“街”字不能像俄语那样把“亍”回行分出去,再回信时贴我寄去的便单。这封信我请教我们俄语的张青雯老师做了译文。 
  她又回信了,寄来许多张花卉明信片,一打开信封就飘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班上同学大多交莫斯科、列宁格勒的朋友,但常有去无回,只有我的巴库朋友啼莺声往。现在回想,那时中苏关系虽然已经开始恶化,但对苏联边远城市的影响可能小一些。别洛·拉斯莫娃寄来的明信片,同学们挑着抢,仅给我留下两张,至今保存,一张为红醋栗,沙漠中成长的耐旱花;另一张是玫瑰。过了元旦,她寄来几张苏联著名影星照片,其中有波波尼可夫,说长得像我。 
  父亲回到家讲:“你和苏联朋友通信,多谈谈学习,不要涉及政治,苏联已经不是老大哥了。”我问怎么回事,父亲说:“苏共认为世界进入和平时期,可以靠议会选票,夺取政权。我们认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说:“爸爸你放心,这些单词我都不会写。” 
  1960年7月25日,父亲告诉我,苏联政府命令全部专家撤回。在轻工业部举行的告别宴会上,20多名苏联专家都喝醉了,配合苏联专家工作的中国工程师都哭了,这些专家真心实意地工作,给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专家们依依不舍,他们说:“中国人对我们很好,在苏联我们连换洗的衬衫都没有,更不要说天天吃肉了。我们还会回来的。”父亲说他们临走那几天,夜以继日地工作,将命令带回去的材料做了备份,完整地交给中国工程师,并介绍东德、捷克的制糖、自行车专家给中国。 
  北京市民的生活开始困难了,我的粮食定量每月27斤,二弟24斤,三弟21斤。轻工业部从南方调来椰子饼,内蒙古轻工厅给部里送来黄羊肉,春节晚上炖茄子干,豆角丝,想方设法给干部职工的肚子里增加点油水。我们中学食堂革新伙食技术,用双蒸法做饭,玉米面窝头蒸一次后,捣烂掺上菜再蒸一次,2两窝头就变成“4两”大了,饱不饱精神先一震。同学们的外号也都和吃联系起来,叫“猴子”的改叫“排骨”,叫“屁篓子”的改叫“臭肉”,还有一个同学团偏脸,大家叫他“油饼”。班上一位同学的亲戚是印尼华侨,从日惹寄来大米,真不错,他分给大家每人一碗。我想苏联应该什么都有,既然是朋友,我写信编一段文字:最近看《夏伯阳》电影,有吃黑面包的镜头,面包怎么能有黑的呢?请寄一块尝尝。随信寄去熨金的“嫦娥奔月”日历片和一张照片。别洛·拉斯莫娃非常真诚,很快寄来一个包裹,排列紧密的黑面包干,味腥而酸,班上同学每人一片,吃到嘴里当时想吐又舍不得,后来知道这是“奇斯”,即奶酪,有一种牛奶过期发酵味。快乐弥漫了全班,似乎是四百米接力比赛获全校第一。学校知道了这件事,班主任发给我一张点心票,买了点心让我寄给我的苏联朋友。我买了一斤“萨其马”,8毛钱,寄往巴库。别洛·拉斯莫娃回信给我寄来很多歌片,还说从来没吃过这个样子的点心。我一直喜欢苏联歌曲,会的少说有100首,如《小路》、《山楂树》、《海港之夜》、《伏尔加纤夫曲》等等。我家至交、作家萧军就非常喜欢苏联歌曲,像《我们是红色的战士》、《青年近卫军》、《在伏尔加河畔有座悬崖》等,从延安唱到东北再唱到北京。有好几首是我跟他学会的,譬如《布达依捷乌斯卡》(《纺织姑娘》),翻译歌词为: 

  在那矮小的屋里/灯火在闪着光/年轻的纺织姑娘/坐在窗口旁/她年轻又美丽/褐眼睛亮闪闪/金黄色的辫子垂在肩上/她那伶俐的头脑/思量得多深远/你在幻想什么/美丽的姑娘 
  我幻想中的远在巴库的别洛·拉斯莫娃,就像这位“纺织姑娘”。 
  住在我们楼下的一对年轻夫妇,男的是轻工业部技术员,女的是十五中学老师。女教师下班在家,总唱这首《纺织姑娘》。听父亲讲,她老公讲话随便,说什么“旧社会都没饿着”,结果被打成“右派”到伙房择菜。 
  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篇通讯,苏联奥尔斯克工艺学校学生奥丽加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的事迹,我们要向她学习。我去信问别洛·拉斯莫娃,她回信说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并寄一本苏联作家迦林娜·尼古拉耶娃的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我大概能读懂。书中描写从罗斯托夫农学院毕业的女农艺师娜斯塔霞,响应党的号召:“青年们,机械师们,农艺师们,开荒去!”到哈萨克斯坦去,到阿尔泰去,到西伯利亚去,翻起许多世纪以来未被触动的土地。娜斯塔霞在西伯利亚,克服困难在实践探索用玉米、向日葵取代不适应当地气候的三叶草、小麦的轮作生产形式,说服拖拉机站站长阿尔卡其和她一起带领集体农庄庄员获得丰收的故事,这本书直到现在我也没读通,但给我留下农业机械的最初印象,成为我选择大学专业的铺垫,向往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驾驶拖拉机的美景。 
  我给别洛·拉斯莫娃寄去一套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中译本,插图非常棒。这套书是1956年金人翻译的,扉页都是原版,在信中我抄下卷首诗: 
  我们的光荣的土地不用犁铧耕耘……/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耕耘/光荣的土地上播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上装饰着守寡的青年妇人/到处是孤儿/ 
  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 
  她回信告诉我,她也很喜欢这本书,虽然不欣赏书里的男主人公葛里高利,但顿河是美丽的。 
  1961年寒假开学,政治课暂停,改为党史教育,加学为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中央撰写的《列宁主义万岁》,组织大家看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电影。记得有部《列宁在一九一八》,讲述十月革命初期,苏联人民在列宁的领导下,克服经济封锁,战胜列强干涉,捍卫苏维埃政权。克里姆林宫卫队长瓦西里,回家见到因无食粮喂孩子而发愁的妻子。瓦西里拥抱她,一边说着“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边将口袋中带回来的一片面包掏出来放到桌上,然后离开。接着学《沿着伟大的列宁的道路前进》,还有《在列宁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我当时心中纳闷,怎么回事,列宁是苏联人,苏联也没说不要列宁呀! 
  与苏联青少年交朋友,本来是学校提倡的活动,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淡化了,冷漠了,直至被彻底摈弃。苏联回信越来越少,首先莫斯科,接着就是列宁格勒、基辅……我屈指计算了一下,我去信也已经10个月了。 
  1962年2月,别洛·拉斯莫娃来信了,还是那样热情,那样真诚,那样清纯: 
  亲爱的朋友无忌: 
  我很抱歉一直没回信,我因病住院了,得的是盲肠炎,因发现不及时耽误,很痛疼,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你要来巴库,会看见一个起了褶的老太太。我已经升入十年级,青年自由的时代到了。你喜欢锻炼,身体一定很好,今后你有什么打算,想到什么地方念书?告诉我,我特想知道。多寄一些你的照片给我,别忘了!盼望你的回信,致友谊的问候。 
   
  别洛 
   
  1962年1月11日 
  坦诚地讲,我将这封信看了不下10遍。我望着校园一座很像缩小了的巴库图书馆的建筑,想象我的“纺织姑娘”若在北京,因病住进宣武医院,我肯定会陪她,旷课也不怕。 
  那一年我17岁。 
  学校把我找了去,“知道你收到苏联的来信,我们要自觉地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低下头,又抬起头,表示听学校的话,脸上毫无表情。学校给了我一套俄文版《列宁主义万岁》,让我寄给别洛·拉斯莫娃。我知道一点苏联肃反历史,知道一点克格勃,如果这本《万岁》寄到巴库,会给我的朋友带来什么呢? 
  我离开教导处,感到胸膛中那颗活泼泼跳动的心,像被狠狠地踩了一脚。从此再也没往苏联写信。 
  库玛其、别洛和我同岁,今年都已经65岁了。依现在国家对外关系发展和我自身经济条件,等到允许办因私出国护照时,我一定去一趟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和阿塞拜疆的巴库,去找他们。 


 回到顶部
中俄资讯网客人
(222.128.*.*)
  3楼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9-13 21:40:04 [只看该作者]

静静的顿河 浓浓的苏俄情结……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炒来来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中俄论坛游侠 帖子:18 积分:15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4-1-20 15:00:58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20 15:28:06 [只看该作者]

甲亢多发于年轻女性,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从小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处于10~60岁的女性都是它青睐的对象。为何青年女性易患甲亢,又该如何做好甲亢预防护理呢? 引起甲亢的因素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种。先天因素是指甲亢遗传因素,如果家重庆甲亢医院族中有人患有甲亢,在后天因素的影响下,她(他)患甲亢的几率就比一般人高。后天因素又分为多个方面:自然环境的污染;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压力增加,引起体内神经高度紧张,内分泌失调;人体受病毒、细菌感染后出现免疫功能失调;高碘的摄入等都可常见的甲状腺囊肿症状有哪些?能诱发甲亢的发生。 由于性成熟期女性体内激素分泌的特点,她们体内的雌性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活跃及不稳定,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相对情绪也不稳定,当遇到精神刺激等原因时更容易发病。甲亢中后期阶段,病人则会甲状腺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出现严重消瘦,并且可能发展为恶性突眼、甲亢性心脏病。 要想做好甲亢预防护理,更重要的是了解甲亢的临床表现,甲亢的表现为多食、消瘦、畏热、多汗、心悸、激动等高代谢和神经兴奋增强症候群,以及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和眼突、手颤、颈部血管杂音等为特征,严重的可出现甲亢心脏病、昏迷甚至危女性得了甲状腺结节有什么表现?及生命。因此,如果你肚子容易饿、吃得多、消瘦、心跳快、多汗,女性还可能出现月经量少,经期长的症状,就要怀疑是否患上甲亢了。 对于甲亢的治疗,目前有三个常用的方法:药物治疗、服用碘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药物治疗服药周期长,需要两年以上的治疗时间,复发率也较高,可能出现一些药物北京治疗甲亢的医院不良反应;服用碘151的部分患者可能发生永久性甲减(甲减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简称,是由于甲状腺组织不能分泌足够量的甲状腺激素以满足机体正常功能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系列全身症状)。所以我们要学会甲亢预防护理措施,可以早预防甲亢! 由于甲亢的发病率高,又多发于中、青年人群,所以要广州哪里治疗甲亢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及时做好甲亢预防护理。如果没有做好甲亢预防护理,会造成甲亢难易治愈,避免过度劳累,喜欢熬夜,就会导致神经高度紧张,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从以上可知,预防甲亢从自身做起。只有知悉甲亢预防护理知识才可以更有效的预防甲亢!

 回到顶部

    热点资讯榜

    论坛热帖榜

遵告中俄资讯网广大网友:中俄资讯网对光临本站BBS论坛的所有(包括非注册)网友无保留的开放评论和留言功能,如果您对某一内容感兴趣欲发表自己的原创观点,或愿意分享您的精彩评论,中俄资讯网欢迎您在了解相关规则、净化网络环境的前提下畅所欲言,踊跃发表您的各种精彩评论内容!非常感谢您的贡献和参与!——分享与被分享都是快乐的,中俄资讯网,来的都是朋友!!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俄资讯网所刊载的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必须以可链接形式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 © 2009 – 201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中文域名:中俄资讯网.com) 备案号:京ICP备09094555-2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