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中国人一直称北方那个巨大的邻国为“俄罗斯”或“俄国”,其实这是长期以讹传讹的错误翻译,不符合俄语中россия(俄罗斯)本来的发音“露西亚”,中国传统的正确翻译是“罗刹”或“罗刹国”,在汉语中应改正这一错误,让“俄罗斯”恢复“罗刹”的本来面目。
当今各国称呼俄罗斯,基本都是俄罗斯的俄语单词россия的音译,读音大致是“露西亚”或“拉西亚”,如英语是Russia,法语Russe,德语Russland,西班牙语Rusia,韩语读音为leosiaui,日语是露西亚或露国,读音都差不多,前面没有元音。世界各大语言中,唯独汉语的翻译是借鉴不准确的蒙古语翻译,在前面加了个元音“俄”,这是不科学、不严谨的错误翻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直接翻译意义最准确的俄语单词。
中国元明清朝时称“俄罗斯”为“罗刹”或“罗刹国”,这个词的发音与俄语“俄罗斯”发音基本相似,是一个正确的翻译。根据当代的解释,“罗刹”有正面意义和中性意义,也有负面意义,一指大海中食人的罗刹鬼聚居之处。二指俄罗斯。三指楞伽洲。
《俄国·蒙古·中国》一书的汉译本序言中指出:“罗刹,是当时清廷对侵扰我东北边疆的沙俄哥萨克的通称。”罗刹是指俄罗斯,是清朝初年中国人对俄罗斯的一种特殊称呼。“罗刹”可指国家也可指国民。
“罗刹”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也是佛教中食人肉之恶鬼,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成为恶人的代名词。此外,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然而于佛典中,罗刹又具有正面形象,誓愿守护佛法及正法行人,往往成为佛教的守护神,而常常参与法会,随佛闻法欢喜奉行。
清朝初年俄国哥萨克经常侵略我国的黑龙江领域,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野蛮杀掠,曾杀害许多当地居民,甚至以尸体为食,不仅吃异族人尸体,还吃哥萨克同伴尸体,被当地居民称为“吃人的罗刹”。后来“罗刹”这一称呼的对象由俄国哥萨克殖民者扩大到所有俄罗斯人,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后来的“俄罗斯”从19世纪到20世纪又多次侵略中国,光是割占和分裂的中国领土就有数百万平方公里,还从精神上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毒害。
蒙古人用蒙语拼读俄文“ROCIA”时,在“R”前面加一个元音。因此,“ROCIA”就成了“OROCCIA”。这本来算是一种错误的翻译,但满清深受蒙古文化影响,满文就脱胎蒙古文,乾隆年间,蒙语的“OROCCIA”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也有翻译成“鄂罗斯”或“鄂国”(音)的。
乾隆年间官修《四库全书》,将元代译名“斡鲁思”、罗刹等名正式改译为“俄罗斯”,终止了俄罗斯译名自元代以来混乱不统一的局面,一直沿用至今。官方和习俗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让错误登上大雅之堂,广泛流传,真理反倒鲜为人知,几乎要泯灭于故纸堆。
对于俄罗斯的国名翻译,汉语不直接从俄文翻译,却从不确切的蒙古文翻译,这种方法本身就有很大问题,不正确的翻译方法导致“俄罗斯”这个音译的发音与俄语单词相差甚远,也与其他语言对“俄罗斯”的发音差别很大。而且在汉语中,对其他国名的音译基本都直接译自最初的单词,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没有在前面或后面加个别的音。
这种太过明显的错误不能再继续下去,不能因为时间久远,流传广泛就坚持错误,应该及早更改。
虽然还可以有其他音译,但应该恢复最准确(如康熙帝即命国史馆编纂的《平定罗刹方略》)的传统称呼“罗刹”或“罗刹国”这也符合中国的文化特征,更有历史文化底蕴,两个字的国名也更显简洁准确,可以与俄语及各国语言接轨。作为国家的名称,“罗刹”是个中性词,发音可以考虑使用“罗沙”,一是与有贬义的罗刹(luóchà)恶鬼相区别,二来读音与原单词发音更接近。
罗刹可以简称罗,虽然还有个国家罗马尼亚的简称也是罗,有时会混淆,但是这种情况很多,在使用中影响不大,如印度与印尼,伊朗与伊拉克,瑞士和瑞典,甚至还有马来西亚与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马绍尔群岛等。
虽然官方短时间内正式将“俄罗斯”修正为“罗刹”有困难,但是民间可以先行改正,在各种场合拒绝使用“俄罗斯”与“俄国”这一错误翻译,通过民间带动,逐步将错误改正过来,让“罗刹”成为中国官方与民间对“俄罗斯”的正式称呼,并通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确认,载入汉语词典。
现阶段我们在提到“俄罗斯”或“俄国”的时候,可以在罗刹一词后注明:“俄罗斯”是错误翻译,应为罗刹。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可称“罗刹联邦”,对于历史上的“沙俄”可以称之为“沙罗刹”,“苏俄”、“苏联”则可以称之为“苏罗刹”。
现实和网络中在短时间诞生过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新名词,相信只要通过网民的推动,在广泛使用的汉语中一定能修正错误翻译,让“俄罗斯”恢复“罗刹”的本来面目。
参考资料:
1.《俄罗斯国家名称变迁考——从罗刹到俄罗斯》一文,发表于《江淮论坛》2010年第3期
2.百度百科词条:罗刹,罗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