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于中国来说,充满了象征意义。近年来,中国官方热衷与俄罗斯交朋友,但从经济角度而言,中国与俄罗斯交朋友,吃的亏多,获益较少。中国车近期在俄罗斯的销量几乎全线下滑,部分品牌甚至一辆都没有卖出去,最终根源在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并无产业互补。中俄之间可能出现互补的油气输送协议,但随着石油价格下跌,这种互补的优势也逐渐丧失。
事实上,就长久与大局而观,中国未来二十年乃至更久的最佳伙伴仍是美国。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未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似乎是势所必然。而不久前世行发布的报告认为,根据购买力,中国今年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为此,不少人认为,美国是中国未来的最大对手,亦是未来发展的最大阻力。
但笔者认为,中国未来最大的对手是金砖国家,而中国未来最需要借助的帮手则是美欧。
产业互补是中美最大的合作基础,无论国家还是城市的崛起,均有其独特的时势。中国崛起的本质,亦在于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改革开放,重新融入世界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既是中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历程,亦是参与全球产业链获得回报的过程。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与欧美市场的互补获益巨大。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所处的位置而言,中国仍然位于下端。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产业链的上端。中国与其互取长短,形成了基于现实的国际分工。
在上游产业,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但中国作为全球世界工厂,亦可以制造业优势,挟制全球发达国家。因为中国价廉的制造业商品,对于发达国家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几乎渗透到各个角落。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发表文章《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制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同样,缺少美日欧的中国,中国很多东西亦难玩转。中国刚上马几年的大飞机项目,几乎是白手起家,因为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手中;而在新兴的电动车、太阳能等领域,核心技术亦在美、德、日等国;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家电行业,核心的技术在美国和日韩,甚至在LED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全面受制于日韩,三星与索尼几乎成为中国家电企业无法翻越的大山。
如此,尽管中国与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之间有竞争,但基于互相之间的产业落差,更多的是互补。
事实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出口的三大市场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若以国家论,则美国是中国第一出口国;以进口论,此前的三十年间,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进口国,直到前年才被日本取代。综合而言,由于彼此产业互补,美国是中国最大,亦是最理性的贸易伙伴。
2013年,中美贸易额为5624.5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220.2亿美元,美国自中国进口4404.3亿美元,中国顺差达到惊人的3184.2亿美元。在此可以看出,中国从中美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美国对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帮助和带动作用。
鉴于中国在一段时期内,尚且无法改变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未来20年内,中国与美国,仍然是可靠的朋友,而非对手。中国崛起,仍然需要借助美国的力量纵使未来成为世界第一,中国仍存在结构上的缺陷,在未完成产业升级、向全球高端产业进发之前,中美仍是最具互补性的国家。
俄罗斯并非中国良友,中国车在俄罗斯全线溃退,充满象征意义。
自俄罗斯独立至上世纪末,中俄贸易额长期停滞在大约50亿美元左右。上一个十年开始快速增长,除2002年和2006年之外,其余年份增长均超过30%以上。但中俄贸易多数是逆差。金融危机发生的2009年,两国贸易突降31.8%,出口更是下降40%以上。2010年和2011年,中俄贸易增长40%以上,2012年之后又开始回落,2013年微增1.1%。
2013年,中俄贸易总额接近900亿美元,其中中国顺差90余亿美元,但从中俄贸易总体来看,中国多数时期是逆差。1991年-2006年,中俄贸易逆差累计422.1亿美元,2007年-2008年转为贸易顺差87.77亿美元和92.5亿美元。但2009年,中国对俄贸易再度出现37.7亿美元的逆差。2010年以来,中俄出现短暂贸易顺差37.7亿美元后,2011年又出现逆差。直到近两年才恢复顺差。
与俄罗斯做生意,中国获利不多,倒是俄罗斯从中获益。因为中国是俄罗斯第一贸易大国,而俄罗斯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却排名在第10名左右。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均排在俄罗斯之前。
这种情况的根源,还在于中俄两国之间的产业结构。虽然不似中印之间有强烈的竞争性,但中俄罗之间最大问题是,俄罗斯不需要我们,而除了能源之外,中国也不太需要俄罗斯。而且随着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未来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将巨变,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亦是中国能源获取的另外一个陆路来源,并非俄罗斯不可。
在俄罗斯出口中国的产品中,60%以上为能源和矿产等,而中国出口俄罗斯的,主要为纺织、轻工,后来延伸到陶瓷、家具等领域。但俄罗斯所需要的主流制造业,特别是机械设备却是来自欧洲。2013年,俄罗斯从非独联体国家的商品进口结构中,机械设备所占比重为50.8%,此前更高。
目前,俄罗斯进口轿车的主要来源国分别是日本、德国、乌兹别克、韩国和英国,没有中国。中俄产业贸易缺乏互补,所以中国和俄罗斯未来贸易预期并不高,2012年,两国首脑在莫斯科提出的目标是2015年达到1000亿,这不过是中美贸易的六分之一。
中俄本身不仅缺乏产业互补性,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贸易方面,也存在巨大竞争。目前,在能源方面,中亚诸国是俄罗斯的强有力替代者。中亚诸国的工业品,主要来自俄罗斯,这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丝绸之路,形成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