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中俄资讯网贵宾
帖子:324
积分:3033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0-12-26 20:05:58
|
华商圈读品:李连杰和他的企业家朋友们…… Post By:2011-1-19 20:08:25 [只看该作者]
他是中国把富人慈善和明星慈善对接的第一人。李连杰的影响力、平台+企业家的资金、实力及商业模式,他们各取所需,相互影响,使中国的慈善面貌为之一变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中俄资讯网-专注提供中国俄罗斯各领域新闻资讯!.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中俄资讯网-专注提供中国俄罗斯各领域新闻资讯!.jpg
一开始,李连杰对于是否“打入”企业家的社交场合是犹豫甚至抗拒的,而很多企业家对于这个跨界而来的慈善明星也充满了怀疑甚至不满。 但一番碰撞之后,双方释然,庆幸,惊喜,还一反最初的误解变得无比亲密起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了壹基金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跟李连杰成了朋友。马云说:“找到壹基金就好像找到了我自己。对于李连杰,我是喜欢、尊敬、佩服。”马蔚华说:“我肯定不是因为喜欢李连杰的电影才这么做的。”李连杰哽咽,和马蔚华抱在了一起。 就像克林顿基金会需要比尔·盖茨、默多克一样,李连杰也需要这些企业家们。反之亦然。中国的企业家们需要李连杰这样明星式、专业化、国际化的慈善基金来廓清自己的慈善模式,使中国的商人慈善面貌及境界为之一变。他们深入合作,相互影响,彼此催化,隐约竞争,给对方贴金和赋予风头,共同构成了一段命运交叉点,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及自己的某种未来。 欢迎来到壹基金。打从一开始,壹基金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慈善组织。它的创始人虽然是个富有的电影明星,但是它只不过是中国红十字总会下属的一个筹款计划,并没有法人资格。 但它的奇特而强大之处在于,所有那些受到李连杰鼓动的人构成了一个罕见巨大的慈善联盟。这些人包括李连杰的老相识、长久盟友、商界人士、各路明星、大学生、崇拜者、白领、公务员、普通行动者,以及声名显赫的国际精英。三年来,壹基金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电子联络库,从联合国到外资银行,从政府到民企,从大学到NGO,只要需要,李连杰随时都能找到他们。 “我的朋友名单没有排行榜。”他特别强调说,“全天下的人都是我的朋友。” 但李连杰还是得承认,在他的私人手机里,有一些尤其重要的电话号码,在一些尤其重要的时刻,成了他和壹基金的慈善专线。这是一些让人好奇和感兴趣的名字:柳传志、马云、马蔚华、王石……甚至还有克林顿、布莱尔、尤努斯、泰国公主。三年来,这群私密的朋友帮助壹基金完成了不止一次的转型和蜕变。有的时候,情形实在凶险,就连法号“成就金刚”的李连杰也感到难以支撑——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朋友,李连杰和他的慈善事业根本不可能走到今天。 从李连杰做壹基金一开始,《中国企业家》杂志便参与并记录其发展。这次,我们又以“李连杰和他的企业家朋友们”的幕后故事为重心,来描绘这个发生在中国独特的慈善样本——这是中国的慈善史、也是中国商业史中饶有意味的一个片断。终究有一天,随着李连杰在壹基金“道成肉身”,更多的企业家拥有自己的基金会(比如王石基金会、联想基金会、阿里巴巴基金会等),李连杰和他的企业家朋友们也许将渐行渐远。 外国谚语:富人上天堂比骆驼穿针眼还难。这群人也许将作为上帝或佛祖在世间的受托人、社会财富的看管人,解决好“财富的归宿”,最终又聚到一起。
李连杰和企业家们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从相互打量到深入合作,从最初的低估到后来的交心,从微妙的冲突到潜在的竞争,他们上演了一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相遇 4月19日是李连杰的小女儿Jenet的生日,也是壹基金成立三周年的纪念日。作为这项慈善筹款计划的创始人,李连杰会永远记得三年前的下午。 北京和平宾馆,门打开了,李连杰穿着简单的黑色衣裳走进来。没有保镖为他开道,人群也并未以粉丝的热情簇拥他。相反,他套上了一件印着壹基金LOGO的白色T恤衫,挨个儿地向被他请来的客人们鞠躬,向媒体记者鞠躬,向VCR里的明星鞠躬。有个声音响起来:“从现在起,请您记住,我不光是叫李连杰,我的名字是捐赠号码999309(谐音是“救救救,善缘久”)……” 全新的演出开始了。这是李连杰最骄傲的时刻,也是李连杰最脆弱的时刻。眼看着,筹备了一年半之久的事情总算有了个眉目,李连杰应该高兴才是。可他看起来虽然精神十足,但是面色憔悴,脸上有疲惫的黑眼圈,连嘴唇也起了皮,并且他笑起来的样子一点儿也不像电影里的方世玉那样心无城府,反而是一副操够了心还怎么也放不下来的样子。 三年过去了。很多人回想起来,都说李连杰当时是处于一种“玩命的状态”。他接拍了陈可辛的电影《投名状》,戏份吃重。刚刚杀青,又飞到浙江横店和成龙一起拍《功夫之王》。这一年的春天和夏天,他都是穿着古人的衣裳,在摄影棚和外景地里度过的。一个在片场度过24小时的电影明星,竟然声称要做一个正经的慈善基金会。一年前,巴菲特公开许诺说要把375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捐赠给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做慈善应该是富人们的事情,电影演员嘛,不过走出来作作秀罢了,真做起事来,与他们有什么相干。 “你问我遇到三年前的李连杰会跟他说什么?我不知道。三年前的李连杰已经不存在了。三年前,所有人都觉得我是个疯子,不正常。我估计现在也还是有人觉得我是疯子,还是不正常。”2010年2月初,李连杰坐在一家叫做“浮士德”的餐厅里,一边喝水,一边说话。他的外表符合他的演员身份,怎么看都还是老样子—可是他创建的壹基金已经变了不止一次。他和他的企业家朋友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变化,从相互打量到深入合作,从最初的低估到后来的交心,从微妙的冲突到潜在的竞争,李连杰的影响力+企业家的资金和实力,他们上演了一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相遇。 当李连杰遇到企业家 这一天,李连杰参加了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竟然以一种精英大批发的方式认识了一批对他的未来举足轻重的商业人物。 如果说李连杰进入中国企业家圈子有个路线图的话,那么打头站是在2007年12月8日。这一天正好是壹基金和中国红十字总会签署合作协议一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还是李连杰电影生涯的分水岭。前一天晚上,他刚刚被宣布以半年前完成的《投名状》获得台湾金马奖影帝。这是李连杰从影将近30年以来获得的第一个男主角奖项。你也可以认为,这一天是李连杰慈善生涯的一个分水岭。 这一天,他参加了《中国企业家》杂志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竟然以一种精英大批发的方式认识了一批对他的未来举足轻重的商业人物。 这是李连杰第一次参加正式的商业论坛,也是他在中国企业家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他没有任何道具,还是穿着简单的黑色衣裳,戴一顶黑色鸭舌帽,以遮掩为拍电影而剃掉、还没长出来头发的光头。上午的时候,他坐在会场的第一排,左边是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右边是思科中国区总裁林正刚。他并未跟他们交换名片,因为他的脸就是名片。所有人都认识他,但是几乎没有人真正了解他。几分钟以后,李连杰被刘东华请上主席台,做了一次十分钟左右的演讲,内容是关于社会责任和慈善事业。 “我感到很意外。”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当时坐在台下,“当天我也做了一个主题演讲,也是关于社会责任的。一个武功很好的演员竟然到企业家的队伍里来了,而且想的问题和我一样。我还记得当时他非常激动。我对他很有好感,也很感兴趣。”午宴的时候,李连杰被安排和马蔚华坐同一张桌子。他俩结识的开场白马蔚华到现在还记得:“马行长,我很关注你。招商银行也是很不错的银行。如果我们可以一起做些事,那我很荣幸。” 应该说,李连杰的第一次亮相至少是激起了企业家们对他和壹基金的好奇心。在饭桌上,和马蔚华有同感的商人不止一个。有一位当时在场的人回忆说:“李连杰坐在马云的旁边,一桌儿的还有朱新礼、王若雄和项兵。一开始大家讨论的是经济话题,朱和王基本上不怎么说话,项兵和马云很活跃,他俩争得厉害,占据了半场。后来开始谈慈善话题,李连杰说了一通,项兵、马云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都觉得很吃惊、很震撼。吃惊过后,他们就很愿意来了解壹基金,开始对这事有好奇心了。” 当李连杰身处这个商人漩涡的时候,有一个娃娃脸、短头发的女子,她坐在李连杰旁边,并不怎么说话,但是注意力一直很集中。她是周惟彦,当时刚刚开始担任壹基金计划的执行主席。在加入壹基金之前,她曾经有过十年以上的商业经验,是个颇为成功的旅游地产经理人。最后,她接受了来自李连杰的召唤。 这时候,有工作人员把她当成了李连杰的秘书或者助理,不过她并不介意。“这种和Big Boss见面的场合,我一般不怎么说话,一定是让连杰先开口。他见到大人物会很兴奋。但我必须在场,我就像个观察员在旁边看,看有谁是可以接下去谈,马上就可以合作的。” 从一开始,李连杰和周惟彦就以这种聪明务实的方式搭档。用李连杰的话说,就是“我先冲到前面拿订单,她在后面接单,跟进执行。”后来,他们发现,在这样的场合,李连杰实在是个提速器。“他的个人影响力和开拓能力很强。只要他在,就能够约到Key Person。他把第一块砖给松动了,我们再跟上去就容易多了。只要Key Person在,无论他愿意不愿意都得接受我给他的信息。我给信息的方式又会很巧妙,所以一定能够找到合作的点。” 说起“订单”,李连杰的这次亮相简直是大获全胜—就连和李连杰仅有十分钟同座之谊的林正刚,后来思科中国也向壹基金捐赠了价值七位数字人民币的信息技术产品。1个月后,李连杰出席了项兵领导的长江商学院年度论坛。这是他参加的第二个商业论坛活动。此后李连杰开口闭口经常就是那句著名的“站在月球看地球”。5个月之后,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和淘宝在5·12汶川地震期间第一时间为壹基金开通了捐助平台。9个月之后,马蔚华和李连杰在香港一起参加“克林顿全球计划”峰会,两人坐在维多利亚港边交谈了很久。12个月之后,马蔚华领导的招商银行和壹基金合作推出爱心信用卡,消费者每办一张卡向壹基金捐款一块钱,每消费一次向壹基金捐款一分钱。 第二年年底,壹基金在北京万豪酒店召开了自己的全球公益慈善论坛,已经公开表示要“禁语”的马云和马蔚华也来了。马云说:“找到壹基金就好像找到了我自己。对于李连杰,我是喜欢、尊敬、佩服。”马蔚华说:“我肯定不是因为喜欢李连杰的电影才这么做的。”最后,李连杰在台上哽咽,和马蔚华抱在了一起。 现在说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即便是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开始的前一天,李连杰还在犹豫他要不要真的去。周惟彦记得,“我不知道他是不想跟这些企业家打交道呢,还是觉得和他们打交道对壹基金没帮助,总之他就是不想去。最后我把名单放他桌上,说,你不去我可去了。过了一会他来找我,说还是去吧。”
就和十几年前香港娱记对李连杰的印象一样,他和女明星拍戏都会脸红。相对来说,李连杰其实是个腼腆的人,虽然他见过大风大浪,十几岁的时候就去40多个国家访问,但有时候他的社交能力还是叫人捏把汗。至于他犹豫着不想出席商界的社交场合,这其实不难理解—毕竟这是一个拥挤的名利走道,难道李连杰真的享受和商人们打交道不成? “我不是享受,也不是不享受。对于修佛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修行。我要做慈善的事业,这是事业的需要。”李连杰对于这个问题变得很激动,就像浮士德面对梅菲斯特时坐立难安,“并且,我在他们中间不会有人群中的孤独感。如果你是要跟别人学习,人家不理你,你会觉得失落。可我不是。我是要找一个机会把我正在想正在做的事情大声告诉他们,问他们有没有机会一起来做事情。我们是平等地交流,所以不会感到孤独。” 不管怎么说,一旦开始,这种交道是越打越多,并且越打越深了。2009年5月,李连杰去了趟西安,参加"中国企业领袖年会西部论坛"。这个时候的李连杰和一年半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他的演讲风度和社交才能已经非常成熟。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慈善杠杆,能够撬动很大的社会能量。再半年前,他在达沃斯论坛上接受了施瓦布颁给他的水晶奖,他还接受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采访,标题为“杰世纪”。总之,在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上,他已经非常熟练,他只是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工具,帮助他改变这个世界。 转型 李连杰和马云的海南聚会成了壹基金的“遵义会议”。“这次转型很聪明。知难而退赶紧跑,找一条好走的路,这是务实的企业家精神。” 好故事不会这么简单。 如果这样的煽情场面就是故事的全部,那么中国企业家们的智商和理性无疑是被低估了—他们是一些相信自己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应该承担合理的责任,而不是追求大而无当的理想。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记得很清楚,在2007年12月8日那天,发生过一个小风波—几位企业家委婉向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大意是说,你干嘛啊,咱们一个企业领袖年会,让一个明星来吆喝。 的确,一开始,没人能够比李连杰更吸引公众的注意、更抢风头了。当他和克林顿、布莱尔、戈尔坐在一起,谈论气候问题和人类的未来,这当然是万众瞩目了。这些有作秀嫌疑的画面难免会让人对事情的本质起疑心。下午的时候,吃过午饭,刘东华在嘉宾休息室里找到李连杰,问了他两个问题。 “现在老百姓对国家慈善都缺乏信任,凭什么信任你李连杰?你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就是,你搞壹基金,可是你不捐一分钱现金。人家会质疑你作秀,你作秀的话,我有病啊,我出钱帮你作秀?可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把钱给你,你有能力把钱花好吗?如果李连杰正在做一个了不起的事情,做一个连国家都很难做好的事情,我凭什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当时当地,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李连杰直接有效的回答。不过事实是,按照当年10月发布的第二季度工作报告,壹基金已经运行超过8个月,总共只有13名工作人员,只有四次花钱的机会,总共支出120万元人民币,其中还有两次是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人道主义救援。当天下午晚些时候,记者在贵宾室和李连杰聊天。他承认说,自己的专长是筹钱而不是花钱。他希望自己新结识的这些企业家能帮他出出主意,看怎么花钱才好。 “找人捐个100万、500万,太简单了。但其实出口是一个很大的学问,你如何花钱将影响到如何筹钱。我希望能够和企业家合作,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商业经验,帮助我系统地管理这些财富。21世纪的慈善一定是经营型的慈善。” 李连杰对于自己面临的困境和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清楚。记者还记得,当天道别的时候,他主动过来握手。当时的室温有30度左右,但他的手心冰凉。看起来,李连杰左右逢源,他有机会对大人物说话,大人物也愿意听他说话。但其实他正在上下求索。一方面,他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证明自己的慈善动机,另一方面,他也需要更多的机会证明自己的慈善能力。与此同时,他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危机。 周惟彦回忆起来,当时她才刚刚进入壹基金工作没多久,但已经萌生去意。“当时壹基金的定位是儿童心理救助,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懂这个,国内也基本没有这方面在行的慈善团队。这么做下去是无止境的。一个你做不到的事情,可还在一直透支,这就很可怕,就是在浪费李连杰这个品牌。这么做下去,壹基金没有出路。” 在壹基金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李连杰曾经解释说:“这项筹款计划的宗旨是向有心灵心理创伤和疾患的青少年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向在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中遭受创伤的人士提供尽可能的人道援助。”然而,在壹基金进行筹备的一年半时间里,麦肯锡公司曾经为壹基金免费提供过一份中国慈善状况调查报告,对方曾经强烈建议李连杰选择其他的慈善方向。实际上,这个定位更像是李连杰基于自己个人经历的感情驱使,而不是出于务实的理性思考。众所周知,李连杰一家四口曾经在2005年印尼海啸中逃生,他的小女儿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使用浴缸洗澡,怕看到水。 2007年6月,记者曾经在浙江横店《功夫之王》片场见到李连杰。问起这个,他仍然很坚持:“很痛苦。所有人都说别做这个。兔唇、断腿,治好了是立竿见影的,很容易找个数据推出来,就有交代了,但是心理问题很难有数字依据。但是我还是要做,难做不代表不能做。也许开始几年很困难,但是还是要做。” 那年9月,李连杰抽空去纽约参加“克林顿全球计划”峰会。克林顿拿他当朋友,给了他一条忠告:“你要有心理准备,你还要坚信自己的信念。”看来,这句话李连杰还真的听进去了。克林顿也是对李连杰的慈善生涯产生影响的朋友,而且是他的朋友里名声最大的一个。他俩之间有些相似之处—都是前任公众人物和现任慈善家,都正在经历人生角色的巨大转型。但李连杰并不是克林顿,他并没有克林顿的政治遗产和政治家魅力来帮助他做慈善。恰恰相反,在这件事情上,李连杰更多地体现出的是不断调整、务实的企业家精神。 2008年1月,就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结束后一个月,李连杰飞往三亚,参加长江商学院年度论坛。论坛结束之后,他去马云在博鳌的别墅里住了两天。当时在场的还有周惟彦、北京华夏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兵和马云的高管“铁木真”陆兆禧。后来,10个月后,李连杰在壹基金全球慈善大会上,对记者形容:和马云的这次聚会对于壹基金来说就是“遵义会议”。 (续文请见下方回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9 20:15:35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