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对市场歧视行为说“不”
在价格上做小动作的事情还有很多。日本东京秋叶原是亚洲知名的电子市场,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在中国春节期间,秋叶原的电器店甚至打出“欢迎最敢消费的中国人”的条幅。但据一名在那里做导购的中国留学生爆料,日本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较快,比如半年前流行的数码相机会很快下架,但有的店家会将积压库存的旧款数码相机以高价卖给中国消费者。一名长期从事日中贸易的日本商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日本,旧商品就应打折处理,如依旧卖高价是有悖国际惯例的,属于欺骗行为。”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消费问题专家赵萍认为,如果相关厂商针对某一个国籍的人群蓄意“涨价”,这属于市场歧视性作为,消费者应当坚决抵制与反对。
中国人的类似遭遇让不少日本人似曾相识。据《日本战后经济史》记载,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人在美国也曾疯狂购买过奢侈品,甚至买房、买地。针对日本买家,美国不光成倍增加商品价格,还要增加20%到30%的额外消费税。对此日本人抱怨,“美国人宰日本客人就像宰鸭子一样”。随着日本经济进入“衰落的十年”,日本人的消费趋于理智,现在更多日本人追求的是物美价廉、结实耐用的东西。
日本研究中国经济战略的自由学者北条博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国民并不都富有。虽然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但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还不高,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他认为,中国人追求奢侈品的消费心理虽然在虚荣心日益膨胀的今天很难一下子改变,但至少中国人应想办法冷静一下。
中欧合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曼达林基金的意大利创始合伙人傅格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时尚奢侈品牌的发展与经营需要较长时间,欧美的一些老牌子现在来看其实“太贵了”,以后的发展空间有限。傅格礼建议,中国本土品牌通过国际化发展与合作,会一步步发展成自己的知名品牌,投资和支持国有品牌才是“明智选择”。
中国人“买啥啥贵”的现象也引起很多外国人的抱怨。最明显的自然是一些移民国家的房地产。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的列治文市,是北美华人比例最高的城市,由于地势低洼、历史很短,原本房价并不高,但近年来房价却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速突飞猛进,房价直逼温哥华市区。温哥华市前议员皮特·利德宣称,中国人购买力令温哥华楼价飙升,已影响当地人,建议政府采取“限购”政策。甚至一些华裔“老移民”也在当地华文媒体上抱怨“新华人移民哄抬楼价导致老移民买不起房”。由于“华人推高加拿大房价”的说法十分流行,一些房地产商开始主打“中国牌”,在中国国内媒体登广告、组“加拿大看房团”、跑到中国开设办事处。有的开发商还把中国内地房地产商惯用的“假抢购”之类噱头原封不动搬到加拿大。
但对“中国人炒高物价”的说法,也有人不以为然。大温哥华地产局主席欧仁·克莱恩今年4月表示,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该局记录显示,海外买家成交笔数仅占大温房地产交易总数3%,且“多年来一直如此”。温哥华市政府前市政规划师拉里·巴斯利则将“中国买家推高房价”的说法斥为“种族主义偏见”。
“买啥啥贵”,中国有苦衷
“中国人买啥啥贵,是因为中国人不嫌贵。”英国广播公司7月末的一篇报道这样分析。总部设在伦敦的全球零售市场分析研究公司“欧洲观察”的分析师阿诗玛·昆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人买得贵”主要是因为他们买的多是西方国家的产品,在中国消费者心里,这样的舶来品还是很吃香的,而在能源市场上中国又“需求太多”,因此,当市场熟知中国人这些心理后,就会或明或暗的不断加价。
小到个人消费,大到企业采购,中国“只买贵的”或“不怕贵”的形象植根于欧美社会舆论中,但也有一些媒体分析,中国有苦衷。像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采购,有英国媒体认为这是中国在利用时局,积极进行中国海外资本的全球化新布局。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近日以“中国正在确保自己对原材料的控制权”为题报道说,权力集中在世界原材料的生产商手中,因此买家会陷入恐慌,中国国有企业经常花大价钱确保能获得原材料,主要是为少受世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当原材料短缺时使自己更安全。文章说,中国也在改变游戏规则,如停止贱卖稀土。针对中国出高价并购海外能源企业的行为,英国《泰晤士报》分析说,中国其实最担心的是,如果不及时参与并购,世界几大矿业集团还是会相互合并,这将给中国未来获取矿业市场的份额带来不利影响,毕竟中国在制定国际价格时力量很弱。
在大宗商品购买方面,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认为,欧美金融市场期货、期权商品种类繁多,一旦中国公布消息将采购何种大宗商品,无论是铁矿石、石油,还是玉米、大豆,国际期货市场经常“应声而涨”和“坐地起价”,因为市场预期到中国市场采购量通常惊人。这其实就和炒股一样,市场对“利多”消息的反应很敏感。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客观存在的市场“投机者”,中国企业经营者就需要有更出色的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能力,锁定利益,尽量排除干扰因素,控制好市场风险。只有当中国消费者更趋于理性、中国企业更能控制风险时,国外针对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坐地起价”的潜规则才会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