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2.jpg

毫无疑问,中国军工师承自俄罗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出口武器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的是苏式俄式武器“廉价替代者”的角色,只能跟在苏联庞大武器出口之后,争得一些机会。然而随着中国军工技术的进步,中国和俄罗斯在武器出口上竞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技术基础雄厚口碑影响力大美苏争霸中,苏联拼劲全力建立了仅次于美国的空前庞大的先进军事工业。而这一切在冷战结束后,基本上都成了俄罗斯的囊中物。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虽然经济快速缩水而被中国超越,但仍然具有雄厚的技术基础。例如俄罗斯在三代战机、主战坦克、装甲战车、压制武器、战术导弹等方面,基本和美国相差无几,都是中国不能相比的。因此当时中国也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先进武器系统,而这一引进过程本身也是对中国军工的第二次“提升”。
俄罗斯军事技术的积累,要追溯到沙皇俄国彼得大帝的重大改革时期。由此,俄罗斯开始对西欧先进军事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进而通过大规模对外扩张逐步提升自身的军工技术。到了19世纪末,俄罗斯已在某些军工领域崭露头角。例如当时俄罗斯生产的莫辛纳干步枪就已成为一代名枪。同时,俄罗斯人在数学、工程等方面异乎寻常的专长,也开始为世界贡献出一大批知名装备研发天才。西科斯基、米高扬·格列维奇、苏霍伊、图波列夫、安东诺夫,这些武器研发世上的一位位“大师”,足以证明俄罗斯军工的辉煌。战略网 www.chinaiiss.com 专业军事评论网站
而且这些军工大师的崛起,还伴随着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白热化的冷战争夺霸权,这也让他们有了尽情发挥的舞台。设计师的奇思妙想再加上苏联对军事重工业不计成本的投入,不但让其军队装备有了和美国一较高下的资本,也积累了庞大的技术储备。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基本上军品出口以前苏联遗留技术为主,这一吃就是20多年,可见前苏联军工家底有多厚!而中国军工从一个落后农业国草创,历经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后“军队要忍耐”的影响,直到近年才获得大规模投入。因此中俄两国军工的起点和发展环境都有天壤之别。
同时,苏联在战后武器的大规模低价倾销和几次中东局部战争的应用,也为其建立了颇为可观的口碑效应。俄罗斯的主战坦克、机动式防空导弹在国际武器市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经常是美式武器之外的首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