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傍晚,漫步在北京街头,遥望着远方,蓦然间,我回忆起在莫斯科留学的点点滴滴。那时,我也时常在傍晚散步,欣赏着这座古老而现代都市的婀娜多姿。时光交错,恍然如昨,我情不自禁戴上耳机,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响起,美妙悠扬的歌声又将我带回那遥远却又亲近的情境里……
2014年9月我开始了在莫斯科为期十个月的留学生活。我所在的学校——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坐落于莫斯科西南角,大家都笑称这里是“莫斯科郊外”。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莘莘学子们求知向学、书山淘金的身影俯拾皆是。学校周边的公园里更是充满安宁、静谧。这里春天自然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夏天没有恼人的燥热,总是从浓浓的树荫下透出阵阵清凉;秋天则是一番让你深感大自然神奇的美妙景色;而到了冬季,虽然寒冷,却令人不忍拒绝去欣赏那一片片钻天白杨在皑皑白雪中冲天直上的傲人气势!当十个月的学业结束、告别莫斯科时,大家虽然都还不敢说算是熟悉莫斯科,但似乎慢慢看清楚了莫斯科这个美丽姑娘的神秘和魅力面容,对俄罗斯的认识与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说起我对俄罗斯最初的了解和认知,要起始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一首首在国内被广为传唱的苏联歌曲。苏联时代的歌曲不但曲调婉转优美,极具民族特色,更饱含了几代人的珍贵记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国人耳熟能详的苏联歌曲因其不一般的背景和不一般的传播过程使它拥有了不一般的生命力。起初,词作者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和曲作者瓦西里·索洛维耶夫只是打算合作为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创作一首主题曲。然而,当作品最终完成并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歌曲大赛上被唱响时,立刻引起了空前反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对这首看似只是体现男女之爱、倾诉衷肠的抒情歌曲,表现出超乎想象的喜爱和激情。青年们虽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彼此间有着不尽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但他们却在这首歌中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于是便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登上列车,告别莫斯科。这首令人心醉的歌曲也随之飞出了苏联国界,开始它的全球之旅。1958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上,一等奖获得者、美国青年钢琴家范·克莱本激动地弹奏起这一乐曲,场内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全体观众起身齐声高唱。克莱本回国后举行音乐会时,还把这首歌作为常演曲目。1962年,肯尼·鲍尔用英语录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成了美国当年的畅销唱片。要知道,当时正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施行文化封锁,在美国内是从不介绍苏联歌曲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被法国作曲家兼歌手弗朗西斯·雷马克另填法语歌词并取名《春天的铃兰》,在法国唱红一时。苏联的“若克”歌舞团在巴西访问演出,演唱巴西的《桑巴》,而全场观众则高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回报。这首歌又传到了芬兰、几内亚,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时间到处都可以听到有人在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也正因为如此,半个多世纪前,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被我国著名歌曲译配家薛范翻译成中文后,很快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祖国是俄罗斯,母语是俄语,但用汉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人远比用俄语的人多,可以说这首歌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体验和情感!
这样一首短小而曲调并不复杂的歌曲,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越传越广,这在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首先应归功于歌曲本身所具有的非凡艺术价值。词作者出色地描绘出俄罗斯大自然的纯朴之美,并在字里行间将年轻人那真挚动人的情感以及黎明前恋人依依惜别的萌动情愫娓娓道来。而曲作者用他那富有魅力的、水晶般剔透的旋律进一步发挥了诗歌形象,从而使得歌曲完美地将自然之美、韵律之美和爱情之美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这首抒情歌曲近半个世纪以来魅力不减,奥秘更在于歌曲的内涵在传唱过程中被大大延伸了,它已不再是单纯的爱情歌曲,也不仅仅是歌颂莫斯科近郊夜晚的景色,它已融入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安逸生活的向往,对祖国、对亲朋好友、对爱人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才是这首歌曲为全球喜爱它的人所衷情、甚至成为俄罗斯特有符号的真正原因!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一切都在变,一切也都会变。今天,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再难寻往日的静谧,但莫斯科人民向往和谐、安宁的心境与全世界人民一样,丝毫没有改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所在的那个时代已成为过往,但莫斯科乃至于俄罗斯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不屈的民族精神,俄罗斯人民对和平、友善、大爱的追求不会改变。有机会不妨去莫斯科的郊外走走,那里的夜晚依旧是那么美好,那里的夜空依然那么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