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ru.info/UpFiles/Article/20136795327717.jpg)
日落日出俄罗斯
简介:本书根据刘铭达教授几次访俄期间的日记整理而成。刘铭达2007年以学者身份在俄罗斯城乡进行了半年田野调查,2009年至2012年又三度访俄。他的行程贯穿于梅德韦杰夫与普京交换角色的数年间,他在日记中记录下了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的方方面面。
点评:一位老学者通过对俄普通民众的生活描述,发现了一些不曾留意的细节并引发了思考。
作者:刘铭达 出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缘起
20世纪60年代初,我上中学时,开始学习俄语。
从老师授课和教科书中,我耳熟的是:“苏联老大哥,社会主义的旗帜”;“苏联人民帮助过中国人民摆脱和战胜过许多困难”;“苏联人民,今天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暗下决心,学好俄语,将来到苏联去看一看!
然而,我们的俄语学习没有几年,中苏发生了论战,历史在曲折中“变戏法”,俄语也不学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脱产在湖北财经学院学习时,又学习了两年俄语。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元帅的职务,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俄罗斯的三色旗升起。前苏联一朝解体,经济陷入危机。
1996年10月14日至10月22日,我有幸作为中国出席在莫斯科举办的“俄罗斯与中国地区合作研讨会”的代表团成员,第一次到达莫斯科。代表团的正副团长是时任内贸部部长的陈邦柱同志和时任对外友协会会长的陈昊苏同志,广西代表还有外事办的黄永强主任。其间的一天,莫斯科大学的年轻教师戈里高在莫斯科红场认真地告诉我:“现在,你们(中国)的知识分子真幸福,知道自己要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奋斗,我们(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却不知道现在到底要干什么?”戈里高这一席话,引起了我对歌曲“莫斯科——北京”每一句歌词的回忆。
我已记不清研讨会时讨论的情景,但参观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星城”时,当地灿烂民族文化的典藏与痕迹,令我十分震撼。感到了历史的凝重与传承!这时的莫斯科,天空阴郁,乌鸦叫得冷凄……我在想:“莫斯科还会崛起!”
10多年来,我一直在追忆,也一直想再去看个究竟……
我卸任到人大工作后,终于有充裕的时间去实现这一美好梦想。2007年春节,当获悉批准作为高级研究访问学者出访俄罗斯半年时,我感到十分珍惜。
为此,2007年3月全国人大会召开前后这段时间,我在北京作了访俄前的准备。
我探寻今天俄罗斯的神奇与神秘,实现人生的又一场梦寻,又从此开始,而且一发难以收拾……
一、 圣彼得堡初印象
2007年8月19日,到达圣彼得堡的第一天
第一印象——“罚款”
俄罗斯当地时间8月19日9点20分,我和助手张志老师到达圣彼得堡普尔科沃机场。1996年11月,我曾经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出席了在莫斯科举办的“中俄地区经济合作研讨会”。今天再次赴俄,我们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财经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研修访问。
我们于北京时间8月19日凌晨1点半,乘坐HU7965航班从北京起飞,飞机飞行了8个小时到达圣彼得堡。普尔科沃机场上,航班并不多。不过八月中旬,机场上似乎有了些霜雪的痕迹,圣彼得堡的天气已经凉了。
早就听说俄罗斯人排队都很有耐心,我们进入俄罗斯接受的第一考验,也是需要耐力与耐心的。入关分四个窗排队,排队的人并不多,队伍缓缓前移,井然有序。但是工作人员动作迟缓,我们的队伍前面有30多人,足足排了两个小时才轮到我们。
此行出访时间较长,我们准备比较充分,带了七大件行李,其中书籍和日常办公用品占了三大箱。在北京办理出关时,因行李超重,已支付超重费用4000多元人民币。
圣彼得堡的警察看我们行李较多,要我们把行李再过一次安检,过完后,又要求我们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接受“检查”。这个箱内装的全是一些国内生产的普通工艺品和小礼品,并没有违反安检规定。这时警察又出“新招”,要把我们全部行李集中起来重新过磅,说是超重,要“罚款”。
我们反复申明,并出示单据,说明已在北京机场支付了行李超重费用,并且乘坐的是中国海南航空公司飞机,与俄罗斯方并没有关系,俄方无权罚款。但警察就是无理扣压我们行李不让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