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资讯网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记住密码          注册新会员
中俄在线论坛——来的都是朋友!俄罗斯华人圈 → 连载:三度访问俄罗斯——观察、了解、研究俄罗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强帖奉献)

  共有1179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连载:三度访问俄罗斯——观察、了解、研究俄罗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强帖奉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koubao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中俄资讯网贵宾 帖子:332 积分:2362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2-2-17 14:56:35
连载:三度访问俄罗斯——观察、了解、研究俄罗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强帖奉献)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25 10:46:51 [只看该作者]

  楼主注:本文作者:叶永烈,就是写那本《行走俄罗斯》的,圈内人都知道,本人独家获取电子版,特奉献于华人圈的朋友们。管理员,别忘了答应我的给安排个广告位的啊! 呵呵

 

     下面开始正文:

 

 

 

我曾经三度访问俄罗斯,而每一次都是在俄罗斯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仿佛对俄罗斯当代历史进行纵向“切片”观察。

我第一次前往俄罗斯,是在1992年8月去俄罗斯远东。那时候苏联刚刚解体,我眼中的俄罗斯,处于极度混乱之中。

我第二次前往俄罗斯,是在2001年夏。当时普京刚刚上台,正在走出叶利钦“休克疗法”的经济困境。

那时候,我在美国住了两个月。也就是说,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曾经在美国、中国、俄罗斯三国生活。美国是当今最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是当今最大的从社会主义蜕变为资本主义的国家。特殊的“三度空间”的生活经历,使我对于这三个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产生一种比较感。

我第三次前往俄罗斯,是在2012年夏。这是普京刚刚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开始开启“普京2.0时代”的时候。

这时候俄罗斯的经济状态明显比2001年好。普京正雄心勃勃恢复俄罗斯昔日的强国地位,但是俄罗斯的国力仍差强人意,尤其是贫富差别越来越悬殊。

我的“俄罗斯情节”驱使我前往俄罗斯,观察、了解、研究俄罗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飞越蒙古 横穿西伯利亚

2012年6月10日上午,上海的气温升至30摄氏度。我和妻来到上海浦东机场第二航站楼,乘坐俄罗斯航空公司的SU209航班飞往莫斯科。当我在登机口看见俄罗斯航空公司客机机身上熟悉的俄文“Аэрофлoт”时,仿佛俄罗斯就在眼前。

俄罗斯客机的尾翼上,漆着俄罗斯三色旗,而机翼的末端向上翘起,漆上红色。当飞机飞上蓝天,机翼的红色末端显得格外耀眼。

同样是在6月,同样是乘坐俄罗斯航空公司的航班,同样是从上海飞往莫斯科,2012年夏日当我踏上远途,感觉跟2001年有很大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俄罗斯航空公司的客机很新,而且不是俄罗斯生产的那种老式的“图-154型”客机或者“伊尔型”客机,而是从欧洲进口的空中客车(Air bus)“A330-300”大型新客机。不再是我在2001年印象中的俄罗斯航空公司破旧客机:所有的座椅看上去旧兮兮以至有点脏兮兮。铁制的小桌板油漆脱落,斑斑驳驳。机舱舷窗上的有机玻璃已经发黄,而且布满细细的老化龟裂纹。飞机上没有播放录像的设备。

步入宽敞的客舱,一排8座,即2+4+2,每一个座位前都有一个液晶显示屏,还有宽带插座,可以说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这清楚地表明,俄罗斯在这十多年间,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俄罗斯早在苏联时代就能够自制大型客机。但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经济困难的俄罗斯无力自行生产新型客机。2001年,我乘坐破旧的俄罗斯客机时,发出这样的感叹:乘坐如此破旧的飞机,俄罗斯航空公司实在太穷了,这么破旧的飞机还在使用。自从普京上台之后,他带领俄罗斯从叶利钦时代的“休克疗法”的经济困境中走出来。这些年来,俄罗斯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俄罗斯航空公司也因此有钱更新客机,从美国进口波音“737-400”、“767”、“777”客机,从欧洲进口空中客车“A319”、“320”、“321”、“330”客机,面目一新。

俄罗斯空姐一头金发,穿一身桔红色套装,显得很精神。俄罗斯空姐不再是十多年前那样大都是半老徐娘,而是青春靓丽的小姐。

这次的飞行时间也与2001年不同。上海至莫斯科的飞行距离是6825公里,通常需要飞行9小时22分。2001年,我在23∶10起飞,到达莫斯科时是凌晨4∶00,是不折不扣的“红眼航班”。在黑咕隆咚之中,我无法看见沿途的景色;如今莫斯科实行夏时制。原本莫斯科时间比北京时间晚5小时,实行夏时制之后比北京时间晚4小时。这一回,我在中午11∶40起飞,到达莫斯科的时候,是当地时间17∶30,全部飞行时间在白天,得以清楚观赏沿途的风景。

在领取登机牌的时候,我要求座位靠窗口,以便透过窗口一路拍摄。机场工作人员给了我25排靠窗口的K座。上了飞机,方知25排正好在飞机的翅膀位置,视线受阻。好在乘客没有满座,尚有许多空位。我请俄罗斯空姐帮助,她让我坐到35排K座,终于得以“避开”了飞机的翅膀。

起飞之后,我关注着荧屏上显示的飞行路线图:先是从上海沿着偏西北方向飞行,从北京西北进入蒙古。穿越蒙古之后,飞入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然后一直向西飞行,飞越新西伯利亚市(Novosibirsk),飞向莫斯科。

很幸运,天气晴朗,空气的透明度相当高。进入蒙古之后,机翼下是一片黄色大沙漠。一朵朵碎云飘荡在大漠上空,云朵的一团团黑色影子落在沙漠上。偶尔在沙漠之中看见一个湛蓝色的湖泊,湖泊的四周镶着一圈白色。我到过新疆戈壁深处的罗布泊,知道那白色不是浪花,而是湖泊水分大量蒸发之后析出的盐的结晶。

在那一大片、一大片黄色的沙漠之中,几乎看不到一星绿色。

接着,起伏的群山取代了沙漠。我看到山顶上耀眼的白色积雪,这表明这些山的海拔相当高。

过了逶迤的山岭之后,进入广袤无际的西伯利亚。机翼下是一望无际的森林和草原。飞机途经西伯利亚最大的城市,原名诺伏尼古拉耶夫斯克,后来改名新西伯利亚。新西伯利亚是俄罗斯联邦新西伯利亚州的首府,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的东南部,鄂毕河上游,人口近150万,是新西伯利亚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在途经新西伯利亚市之后,客机从俄罗斯亚洲部分进入欧洲部分。这时候,从平原变成起伏的丘陵,间或有河流,开始看见些许房屋、村落,然后出现城市、公路。

别着急,慢慢来

客机上的指示牌,俄文、英文对照。客机的广播,也是先用俄语讲一遍,再用英语讲一遍。另外,考虑到这一航班中的中国旅客很多,还有汉语广播。

俄罗斯航空公司空姐的服务态度,比2001年时有明显的改进。我用俄语问候她们,她们感到亲切,总是微笑着。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koubao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中俄资讯网贵宾 帖子:332 积分:2362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2-2-17 14:56:3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25 10:47:12 [只看该作者]

也是考虑到这一航班中的中国旅客居多,供应的空餐除了面包、蛋糕、色拉、三文鱼之外,还有米饭。

不过,客机上可供选择的视频很少,而且节目呆板,远没有我从上海飞往旧金山时美国客机上的视频节目丰富多彩。飞行路线图只出现在客舱的大屏幕上,座椅上的小屏幕上无法显示,而美国客机的小屏幕上随时都可以显示飞行路线图,让旅客知道飞行在什么地方、飞机的高度。另外,客机厕所里有异味。这表明俄罗斯航空公司虽然进口了欧美的先进客机,但是在管理上仍存在许多欠缺之处。

飞近莫斯科时,森林密集,如同绿色的海洋。莫斯科是森林包围城市的格局。就市区而言,绿化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0%,包括11个自然森林区、89个公园、400多个小公园和100多个街心花园。俄罗斯人曾经无不自豪地说,“莫斯科不是在城市里栽树使城市绿化,而是在森林的海洋中建设的城市。”

经过将近10小时的漫长飞行,到达莫斯科上空时,阳光依然灿烂。我看到莫斯科郊区星罗棋布于森林中的别墅,也看到在森林包裹下新建的高层住宅楼。

客机仍然降落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二号国际机场。我注意到,飞机着地时轻轻的——就飞行技术而言,俄罗斯飞机驾驶员是高超的。

谢列梅捷沃二号国际机场增添了好几幢新的候机楼。不过,俄罗斯的入境效率甚慢,在新楼里依然保持着原先的“风格”。入境时由于所有办理入境的窗口都开了,而且这次同时到达的航班不多,所以每一行队伍不算太长,但是俄罗斯办事员不知什么原因总是在那里“思索”,所以每一个入境章都是过了好久才“砰”的一声盖在护照上。还算幸运,我花费一个小时排队,办完了入境手续。据说,平常在莫斯科花费两个小时才能办完入境手续是常事。

俄罗斯人做事慢,俄罗斯其他办事机构的效率也低,所以到了俄罗斯,我也学会说那里的“流行语”:“别着急,慢慢来。”

“别着急,慢慢来”原本是毛泽东晚年劝慰他选定的接班人华国锋的话,如今这“最高指示”却成为劝慰新来乍到俄罗斯的中国人的话。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莫斯科的机关能够办成事的,是在周二、周三或者周四,到了周五,办事员的“魂”飞到郊区的别墅了,周五下午就“开溜”了,而到了周一,人在上班,“魂”还没有回来。

莫斯科办事效率低,还在于莫斯科太大,所以一天能够办成一件事,就算不错了。莫斯科拥有1100多万人口,不仅是俄罗斯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虽说莫斯科的人口还不及上海的一半。莫斯科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地方特大。莫斯科市区面积达1010平方公里。市区东西长30公里,南北长40公里。莫斯科市区的面积,相当于3个北京市的面积,比两个伦敦还要大,是巴黎的7倍。莫斯科市区的面积大于拥有1600多万人口的纽约。

莫斯科市区被一条环城高速公路所包围,当地人称之为“大环”。这条高速公路的周长达109公里,比北京的5环路还要长。

莫斯科办事效率低的另一原因,是汽车太多,经常堵车。

市区大,车又多,办事慢吞吞,在莫斯科怎能不“别着急,慢慢来”?

正因为这样,在俄罗斯的华人流行这样的话:“在莫斯科生活,一是能等待,二是能忍耐。”

入住莫斯科奥运村

莫斯科昼长夜短,我从机场到达住处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时,却依然阳光灿烂。入夏之后,莫斯科在夜里10时才日落,而早上4时多就日出。

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两度在莫斯科的住处,竟然都与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有关。

2001年我在莫斯科住的是“C0SM0S”宾馆,亦即宇宙宾馆。宇宙宾馆主楼是一幢浅褐色的弯月形“超级”大楼,拥有1777间客房。前已述及,宇宙宾馆落成于1980年。当时,苏联申奥成功,在莫斯科举办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与法国合资建造了宇宙宾馆,以供各国来宾居住。

这一回,我住的是坐落在莫斯科西郊的奥运村,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时运动员住的地方。

奥运村很大。在阳光下,5幢火柴匣那样的白色高层大楼,围着中间的一个大型商场,像梅花花瓣那样排列。5幢大楼,象征着奥运会的五环。

我所住的那幢大楼,大门上方挂着5个红色俄文字母“ГАММА”,亦即伽马。莫斯科奥运村这5幢大楼,是按照希腊字母顺序命名的,即Α(α)——阿尔法,Β(β)——贝塔,Γ(γ)——伽马,Δ(δ)——德尔塔,Ε(ε)——伊普西龙。伽马楼,也就是3号楼。用希腊字母命名这“五环楼”,是因为奥运会起源于希腊。从这一细节也可以看出,当初苏联当局在为莫斯科奥运会设计奥运村时是相当精心的。

当时的苏联,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而又热衷于对外炫耀武力,处于外强中干的状态。好不容易在1974年10月国际奥委会第75届会议上,莫斯科获准承办第22届夏季奥运会。这是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行。对于勃列日涅夫来说,这是对外展示苏联“实力”的难得机会,于是下令精心筹办。1975年3月,莫斯科成立了奥运会筹委会,开始为5年后的莫斯科奥运会进行积极的准备。宇宙宾馆和奥运村就是在这个时候兴建的,一个用来接待奥运会来宾,一个用来接待奥运会运动员。据外电报道,苏联当时为主办莫斯科奥运会总共耗费了90亿美元左右。这在奥运会史上是创纪录的数字。

就在筹备工作一切就绪的时候,苏联当局蒙受了沉重的打击:由于1979年圣诞节前夕苏联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悍然出兵阿富汗,引起公愤。美国以为,苏联派兵入侵阿富汗,跟以和平、友谊为宗旨的奥运会背道而驰,因而发动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美国的倡议得到许多国家的响应。当时国际奥委会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之中,公开抵制或拒绝参加的占五分之二,参赛的仅80个。

在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国家之中,包括中国。对于中国运动员而言,可以用“忍痛”两字来形容当时拒绝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心情: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在国际奥委会1979年10月的名古屋会议上刚刚得以恢复,中国运动员原本可以参加盼望已久的奥运会,然而为了维护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的国家利益,他们服从了中国奥委会于1980年4月24日发布的公告,毅然拒绝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koubao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中俄资讯网贵宾 帖子:332 积分:2362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2-2-17 14:56:3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25 10:47:44 [只看该作者]

正因为这样,我这次入住的莫斯科奥运村,在1980年见不到中国运动员的身影。

我在伽马楼总台,拿到723房间的房门钥匙。跟11年前入住宇宙宾馆时拿到的钥匙圈上挂着一个又大又重的坠子的铜钥匙不同,如今莫斯科的宾馆也使用现代化的卡片式电子钥匙。令我奇怪的是,总台小姐给我4张电子钥匙卡片——我和妻每人2张。为什么会每人2张呢?原来,一把是房门钥匙,另一把则是走廊过道门的钥匙。

那是因为从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发生以色列运动员遭枪杀事件之后,奥运会的奥运村都加强了对运动员的保护。所以莫斯科奥运村防护森严,就连过道也安装了一道加锁的门,一直沿用至今。

出于安全的考虑,莫斯科其他的宾馆如今也在过道安装加锁的门。

莫斯科奥运村的住宿条件还算不错。一进屋,就看到墙上挂着梵高的《向日葵》油画,床上铺着与窗帘同一图案的床罩,还铺着地毯。在卫生间里,我看到有一根粗大的空心金属管,一摸是烫的,那是专门供晾衣服的,很快就可以烘干。窗是双层的,屋里非常安静。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莫斯科奥运村已经建成30多年,客房里的一切都还很新,墙壁一尘不染,足见他们经常维护、打扫。唯有那24英寸显像管电视机,显得过时、陈旧。

俄罗斯宾馆一般不供应开水,奥运村为了考虑生活习惯不同的外国运动员的需要,在过道专门的房间设有电热水炉,还设有熨烫衣服的设备。对于喜欢喝热茶的我来说,无疑是方便多了。

屋外的阳光还很强烈,我赶紧拉上厚厚的窗帘。由于路途劳累,所以一夜安眠。早上6时醒来,明亮的阳光已经从窗帘的缝隙中射了进来。拉开窗帘,远处是一大片深绿色的森林,被淡淡的晨雾笼罩着。

迎着朝阳,我在莫斯科奥运村散步。莫斯科早晚气温低,下午气温高。在太阳底下,火辣辣的。最高气温只有22摄氏度,比上海低了8度,显得凉爽。

“堵城”莫斯科

莫斯科是一座“堵城”。

堵车是大城市的通病,而莫斯科的堵车尤甚。

莫斯科百姓说,几乎每一位莫斯科市长在上任的时候,都要发誓“打堵”,结果到了现在,莫斯科越来越“堵”。

莫斯科的华人朋友,借用中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口气叹道:怎一个“堵”字了得?!

北京、上海也堵车,往往堵在上、下班的高峰期。莫斯科在上、下班的时候当然堵,而平时也堵,往往是说堵就堵。从早上8时之后,直到晚上8时之前,堵车随时随刻都可能降临。有时候,在晚上8时之后也堵。莫斯科一位司机曾说:“我晚上8时半从公司出发,指望和平常一样,40分钟左右就能到家。结果遭遇堵车,凌晨1时才回到家里。”

在2001年我在莫斯科时,曾经这样写道:“在交通高峰,莫斯科也常常堵车,毕竟莫斯科的车辆拥有量太多,达二百万辆,几乎是上海的二倍多!在莫斯科的各种车辆之中,私人轿车达一百五十五万辆。”

这一回我见到的莫斯科,车辆拥有量已经远远超过200万辆。

根据俄罗斯2011年的官方统计,莫斯科人口已经达到1100万人。而根据熟悉莫斯科的当地人估算,加上外来人口,莫斯科的总人口至少已经有1500万。

在苏联时代,莫斯科的汽车拥有量是每千名居民25辆。2005年,莫斯科市登记在册的汽车超过352.7万辆,每千人拥有338辆汽车。如今,莫斯科的汽车拥有量据保守估计达600万辆。

莫斯科的汽车保有量占俄罗斯全国汽车保有总量的十分之一。

这么多汽车密集于莫斯科,硬是把莫斯科挤成了一座“堵城”。

据统计,莫斯科市每天平均发生650次交通拥堵,每次堵车均有1500辆汽车被困。莫斯科司机每月浪费在堵车上的时间为两昼夜

好在莫斯科人对堵车已经习以为常,练就了一副好脾气,谁也不着急。据称,有的莫斯科市民边堵边学习,在4年里利用堵车时间,在车里学会了两门外语!

还有一件堵车趣事:2006年10月31日,莫斯科市中心发生交通大瘫痪。这次大规模堵车从下午4时一直持续到晚上10时。莫斯科斯巴达克队球员从训练场赶往卢日尼基体育场参加国际米兰欧洲冠军联赛,由于堵车,不得不从大巴里跳下来,改乘地铁前往比赛场地,创造了冠军杯的一项历史纪录!从地铁匆匆赶到卢日尼基体育场的莫斯科斯巴达克队,以0:1输给国际米兰队。这次输球是不是莫斯科堵车所造成的?斯巴达克队主教练弗拉基米尔无言以答。

莫斯科车多。据我观察,好车很多,破车更多,其中旧车、低档车居多。莫斯科贫富差距大,也有好车、高档车,那是富有家庭的车,但是大多数是低档车。按照当地的规定,除了在购车时要交一笔税费之外,不用再交路桥费之类别的费用。所以很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车、破车仍在路上跑。不论是瘪了脑袋或者是少了后视镜,只要还能跑得动,照样上路。另外那就是脏车多,因为洗车费用高,很多人就很少洗车,唯有挡风玻璃是干净的。

莫斯科车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汽油便宜。就绝对价格看,2012年2月中旬,北京汽油价格为131美元/百升,高于俄罗斯49%。莫斯科的平均工资高于北京的平均工资,所以相对而言,莫斯科的汽油显得更加便宜。俄罗斯是世界上主要产油国之一,所以汽油价格相对便宜。

莫斯科车多,是造成堵车的原因之一。莫斯科成了“堵城”,还有诸多原因:

其一是莫斯科的立交桥很少,所以红绿灯多,降低了道路的通畅度。城市环路与支线的交会处常常是堵车的重灾区。

其二是莫斯科“摊大饼”,市区面积以同心圆向外扩张,越来越大。莫斯科的大环,相当于北京的五环。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中在市区,而住宅区大都在市郊,城市建设布局不合理,上班时众多汽车涌向市中心,下班时从市中心涌向市郊,造成拥堵。尤其是莫斯科人大都在远郊拥有一间小木屋(也就是所谓的“别墅”),很多人在那里度周末,所以星期一上午和星期五下午会造成大堵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koubao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中俄资讯网贵宾 帖子:332 积分:2362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2-2-17 14:56:3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25 10:47:56 [只看该作者]

其三是到处乱停车,占用路面。据统计,目前,莫斯科全市停车位只能满足35%至40%的需求,市中心则只能满足20%的需求。停车场的收费高达每小时100-300卢布,相当于每小时20元-60元人民币,使许多人不愿在停车场停车。又据统计,莫斯科58%的车主没有固定停车位,不得不把车停在家附近的马路上,让并不宽敞的道路变得更加狭窄。

其四是交通管理效率低下。处理一起事故,动不动要几小时,严重阻塞了交通。维修一段不长的马路,动不动要几个月,严重影响正常交通。

其五是“特权车”太多。莫斯科的“特权车”高达6000辆。在莫斯科市中心的道路上,用双实线划出一条专用车道,供政府高官、护法机关车辆通行。这条专用车道,使得市中心寸土寸金的道路变得更加狭窄。

专家给莫斯科开出的“治堵药方”是:铺设新路,建设立交桥;加强交通管理;建造停车场、换乘停车场以及换乘枢纽;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这些“治堵药方”写在纸上容易,付诸实施难。没有巨额资金,没有10年时间,难以“打堵”。

倒是一些成本不高、容易实施的治堵措施得以实行。比如错开上下班时间,在莫斯科上班时间从9时、10时分批开始,下班时间依次为6时、7时、8时。鼓励人们乘坐地铁。另外,给发动机容量为1.2升、车长不超过3.5米的小排量车以鼓励,发给价值2.6万卢布的汽油票,这几乎是一辆轿车一年的油费。不过这些措施的治堵效果有限。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欧洲很多城市常看到人们骑自行车,既健身又环保,但是在莫斯科除了大学校园内有人骑自行车之外,几乎看不见自行车。在莫斯科的马路上,甚至没有自行车道。这是因为自行车道要占去道路面积,而且莫斯科特别的大,上、下班路远,何况冬日严寒,所以自行车无法取代轿车。

尽管北京也经常堵车,但是情况要比莫斯科好一些。

据报道,一位叫奥列格的莫斯科市民给市长写信,建议莫斯科借鉴北京的经验。奥列格指出,北京六条环城高速公路都有辅路,距离环路都非常近,几乎是连在一起的。辅路不是快速公路,有红绿灯、斑马线、自行车道等等。几乎每过100米即可开到这种辅路上进城。他建议莫斯科也效仿北京的做法。他还提到,北京目前实行白天不允许货车上路的规定,这也值得莫斯科效仿,因为进出莫斯科的庞大的货车太多,容易造成拥堵。

天天“堵”得慌,莫斯科市民的容忍度毕竟是有限的。我在莫斯科的时候,听说俄罗斯当局要有大动作“打堵”。

在我回到中国之后,在2012年7月1日,俄罗斯正式公布并开始实施由前总统、现任总理梅德韦杰夫提出的“大莫斯科”构想。梅德韦杰夫在2011年6月就提出这一构想。所谓“大莫斯科”,就是把首都莫斯科市向西南方向扩大版图,把莫斯科西南部由基辅公路、华沙公路和莫斯科铁路大环所包围的扇形地区,总共144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莫斯科。这样,莫斯科市的面积从目前的1070平方公里扩大到2510平方公里,比原面积扩大一倍多!

梅德韦杰夫提出,在莫斯科扩大版图后,把主要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他重要机构的办公地点迁至外环公路以外,即“新莫斯科”地区。计划外迁的联邦级机构包括议会上下两院、总检察院、审计署与其他执政机关。

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向梅德韦杰夫提交了有关面积扩大后的莫斯科的规划建议。他表示,“新莫斯科”地区将包括行政区、金融商业区、科研创新区、大学区、医疗区和休闲旅游区。索比亚宁表示,莫斯科市新获得的地区将规划为三个地带:靠近莫斯科的地区将进行部分城市化,建设行政和商业中心,中间地带是拥有部分自然环境的区域性住宅和社会服务设施,外围是旅游休闲区,将会保留现有的自然环境。索比亚宁透露,森林将达到500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并规划10个以上的自然保护区。

这将是一次大规模的迁移。光是大学,就要从莫斯科市区迁出100所高校,只留下15所主要的科研型大学。

在“新莫斯科”地区建设大量新的住宅,人们可以就近上班。这样将彻底解决困扰莫斯科多年的交通堵塞问题,并将为把莫斯科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创造有利条件。

“大莫斯科”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资金。据称,这些迁往新区的机关及企业、学校将出售或者出租原先在莫斯科旧市区的房子。那些位于黄金地段的房子,房价都很高,单价最贵的是俄罗斯国家杜马——每平方米售价高达7000至9000美元,而总价值最高的是俄罗斯外交部大楼——5.52亿美元。

“大莫斯科”计划是一项大胆而有气魄的计划。能否付诸实现,尚待时日。

我很庆幸,在莫斯科的那些日子,没有遭受堵车之苦。因为我在2012年6月10日到达莫斯科,而6月12日便是俄罗斯联邦的国庆节,莫斯科人正在放国庆长假,马路上的汽车一下子少了许多。

站在叶利钦墓前

2012年6月,我重访莫斯科,再度来到郊区的新圣女公墓。我始终以为,新圣女公墓再去几次都值得,因为那里浓缩着俄罗斯的历史,云集着俄罗斯已故的精英。据云,只有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亡者确系某界名人,才有资格安葬在“新圣女公墓”。

2001年那天我去“新圣女公墓”,那天正下着大雨,使我拍摄名人墓碑大受影响,何况那时候用的是胶片照相机。这一回我去“新圣女公墓”,正值大晴天,而且我是用数码相机拍摄,所以大大提高了画面的清晰度以及名人雕像的立体感。

那天,我又一次仔仔细细走访新圣女公墓中一座座名人陵墓。

重访“新圣女公墓”,我发现就在离大门口不远处,有一座新墓。这座新墓与众不同:

一是占地面积大,表明这位逝世不久的名人地位很高;

二是墓前没有常见的青铜或者大理石雕像;

三是新圣女公墓里的墓碑通常是灰色、黑色的,而这座新墓墓碑却是彩色的,显得格外鲜艳、醒目。

这座新墓的墓碑是一面飘动的俄罗斯联邦国旗,由白、蓝、红三色大理石组成。据说,白色是中国产的白色大理石,蓝色是意大利产的蓝色马赛克,红色是巴西产的红色斑岩。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koubao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中俄资讯网贵宾 帖子:332 积分:2362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2-2-17 14:56:3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25 10:48:26 [只看该作者]

我走近墓碑,细细观看,在白色的大理石上,刻着一行俄文:“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即“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这便是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的陵墓。由于白色大理石上叶利钦的名字是浅浅的浮雕,如果不仔细看,看不出来,所以不少人误以为墓碑上没有名字。

叶利钦是在2007年4月23日莫斯科时间15时45分,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而离世,享年76岁。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天——1999年12月31日,向来敢作敢为的叶利钦,突然宣布辞去俄罗斯联邦总统之职,让年轻的普京担任代理总统。

当时,叶利钦在大选中获胜,敢于激流勇退,而且慧眼识普京,这是叶利钦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事。

进入二十一世纪,叶利钦便是一位退休老人了。普京给予他的称呼成为他退休之后的耀眼光环——“俄罗斯首任总统”。

普京签署命令,给予“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以极高的礼遇。从此,叶利钦过着高枕无忧的退休生活,成为“俄罗斯最幸福的老头儿”。

叶利钦退休之后,热衷于旅游。叶利钦曾经说:“我作为总统访问了60多个国家,但哪儿也没去看。”这是因为他作为俄罗斯总统出访的时候忙于政务,而且到哪里都跟着一大帮随从,无法自由自在地旅游。

退休之后,作为“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所有外出旅游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报销,而在旅游地的住宿以及游玩的支出,则通常由邀请方承担。有这么好的旅游条件,叶利钦也就成了“空中飞人”。他到中国看中医,去英国看网球赛,在日本泡温泉,赴意大利疗养,飞往美国钓鱼……

叶利钦退休之后,热心于写回忆录。他不必自己动笔,只消进行口述,自然有秘书、作家为他整理。他的《总统马拉松》(中文版为《午夜日记》)一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为世界各国的报刊大量转载。后来他又完成了两部回忆录。他的这3部回忆录,以不同文字在60个国家出版,为他赚取了大量版税。所以叶利钦晚年手头宽绰,生活益发舒畅。

叶利钦在回忆录中,写及:

1994年10月他接受圣彼得堡市长的邀请,参加一次郊外打猎。他注意到一个迟到的随员。市长告诉他,那个迟到的人叫普京,是圣彼得堡市政府的第一副主席。中午时刻,随员在草地上摆上桌子,准备午餐。就在这个时候,一头野猪出现了。在情况十分危急之际,叶利钦的眼镜掉到了地下。于是随员们一齐钻到桌下,去帮叶利钦找眼镜。此时普京没有往桌子底下钻,他端着猎枪,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野猪。然后就听到了两声枪响,普京击中了野猪。

叶利钦回忆说:“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个强硬、不妥协而思维敏捷的人,莫斯科需要这样的人。”

叶利钦还回忆说,在1999年,当他决定让普京接班时,普京一开始拒绝接班。两周后,他再度找普京谈话,又一次谈交班的事。这一次,普京同意了。叶利钦当时对普京说:“我交给了你一条苦命。”在交班过程中,叶利钦没有为自己谋取任何特权。他说:“我没有提任何要求。”

叶利钦在回忆录中,谈及他为什么如此信任普京?叶利钦说,他得知,1996年,普京的导师索布恰克在圣彼得堡州州长选举中败北,忠于导师的普京不顾胜利者的挽留,追随索布恰克离开了圣彼得堡市政府,他说了句这样的话:“宁愿因忠诚被绞死,也比背叛偷生好。”普京对导师的忠诚,深深感动了叶利钦。叶利钦知道普京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所以他把最高权力交给普京,普京一定会确保他在失去权力之后的生活,绝对不会加害于他。

果真,叶利钦在普京的精心保护下,过着惬意的退休生活。

叶利钦退休之后,热心于健身。叶利钦在任的时候,由于工作过度忙碌,曾经几度进医院抢救。在1996年,还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2001年,叶利钦夫妇应邀到中国大连休养,在那里接受中医治疗。当叶利钦从中国回去,满面红光,成为中国中医的最佳广告。不少俄罗斯要人闻讯,要到中国疗养。

一位中国气功师指导叶利钦回国之后继续健身。据报道,叶利钦每天早晨起床后首先面对墙壁练功,然后在屋里的地毯上再练上几招。他曾对俄媒体的记者说:“练气功使我精神焕发,与当总统时的糟糕身体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叶利钦的夫人也曾说:“现在,我们家庭里再也没有紧张和劳累了。”

叶利钦还成功减肥。他在每天下午4点后便不再进食,包括零食。因此他的体重比当总统时减少了20公斤!叶利钦曾说,退休之后的进食量仅仅是以前的1/3,每天必吃鱼、蔬菜和水果,所以成功地把体重减掉20公斤。

虽然叶利钦在退休之后健身有方,但是嗜酒依旧。这无疑对他的健康极其不利,尤其是他患有心脏病。由于他是“俄罗斯首任总统”,所以有3名医生跟随着他,不时对他进行身体检查。

叶利钦是网球迷。有一天观看网球比赛电视实况转播至夜深。在上楼睡觉时,没留意脚下的台阶,摔了一跤,腿部骨折……

叶利钦立即被送进医院治疗。普京总统闻讯,也赶往医院探望。

普京与叶利钦一直保持很好的友谊。每逢叶利钦生日,普京必定前去祝贺;普京过生日的时候,叶利钦也必定是座上宾。叶利钦对于退休之后的俄罗斯政局,几乎不加干涉,放手让普京执政。

叶利钦退休之后,曾经遭到“麻烦”。据报道,“瑞士的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揭露,为了取得克里姆林宫和其它官邸的装修合同,曾向叶利钦的政治助手鲍罗丁和叶利钦的女儿奈娜支付了许多佣金,而且还指控称这些钱就存放在瑞士的一家银行账户里。”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koubao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中俄资讯网贵宾 帖子:332 积分:2362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2-2-17 14:56:3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25 10:48:37 [只看该作者]

这一报道轰动了俄罗斯。

普京理所当然关注了这一案件。

不久,“俄罗斯司法部门指出,有关涉及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女儿和其他亲信的腐败指控,经调查并不属实,建议撤销调查。”

就这样,叶利钦平安地渡过了这一关。

2007年4月23日叶利钦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之后,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克林顿、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俄罗斯联邦主要领导人以及欧共体、欧联盟、北欧国家元首等政要,出席了叶利钦的葬礼。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koubao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中俄资讯网贵宾 帖子:332 积分:2362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2-2-17 14:56:3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25 10:49:30 [只看该作者]

叶利钦没有像列宁、斯大林那样安葬在红场,而是安葬在新圣女公墓。叶利钦的墓,最初只是竖立着一个木十字架和一张叶利钦的彩色照片。不言而喻,那只是临时性的措施。

叶利钦墓碑,由俄罗斯著名雕塑家格奥尔吉· 弗兰古良负责设计。弗兰古良突破传统的陵墓设计理念,没有雕刻叶利钦塑像,而是以一面飘荡的俄罗斯国旗作为墓碑。弗兰古良说道:“叶利钦是新俄罗斯的象征,正是因为有了叶利钦才有了俄罗斯现在的国旗。” 弗兰古良还以为,叶利钦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大起大伏,所以作为墓碑的俄罗斯国旗是在剧烈地飘荡着,浓缩着时代的风云。

叶利钦的家人非常满意弗兰古良的设计。普京和许多俄罗斯人也都肯定弗兰古良的设计。

在叶利钦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在新圣女公墓举行隆重的叶利钦墓碑揭幕仪式。俄罗斯总统普京、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以及叶利钦遗孀奈娜·叶利钦、叶利钦的女儿、孙子等人参加当天的揭幕仪式。

普京在讲话中,评价叶利钦说:“叶利钦是20 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政治家,对俄罗斯和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京还说,“上世纪汹涌澎湃的90年代是剧烈变革的时代,是属于勇敢、非凡的人们的时代,属于善于逆流而行、号召奔向新目标和统领大众的人的时代,鲍里斯·叶利钦就当之无愧地属于这一代杰出领袖。”

普京指出,“他作为政治家和公民走过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他一生中不止一次地面临复杂而又关键的选择,这条道路是如此的独特,正如我们国家的命运一样。”

普京表示将继续叶利钦的事业,“俄罗斯的总统制将永远是宪法与人民权利的保证。”

据称,在叶利钦墓地的右方还留有一大块空地,那是为普京预留的墓地。

不甘寂寞的戈尔巴乔夫

在新圣女公墓,在离叶利钦墓不远处,有一尊风姿绰约的女人的全身铜像。她一头飘发,一袭长裙,披一件超短衫。她便是赖莎——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爱妻。赖莎的墓碑上,写着“戈尔巴乔娃”。在赖莎墓旁,戈尔巴乔夫已经为自己预留好墓地。

戈尔巴乔夫跟叶利钦同龄。叶利钦出生于1931年2月1日,戈尔巴乔夫出生于1931年3月2日,叶利钦比戈尔巴乔夫略大一个月。然而叶利钦已经在2007年4月23日辞世,而戈尔巴乔夫依然健在。

在叶利钦晚年,头戴“俄罗斯首任总统”桂冠,享受国家元首的待遇。戈尔巴乔夫呢?他的境遇跟叶利钦全然不同。

有一回,一位记者问戈尔巴乔夫:如果给您一张履历表,在“职业”一栏中,您现在的填法与苏联时期会有什么不同?

戈尔巴乔夫回答说:苏联时期我会填“苏联总统”,现在我会填“前苏联总统”。

苏联已经解体,不复存在。戈尔巴乔夫这个“前苏联总统”,在俄罗斯联邦之中,没有他的地位。

戈尔巴乔夫刚从“苏联总统”的位置退下来的时候,他的每月退休金是4000卢布,还算可以。但是当叶利钦总统实行“休克疗法”的时候,卢布大幅度贬值,4000卢布跌到只值一美元!就连戈尔巴乔夫银行的10万美元存款,也一下子“休克”,几乎为零!

后来,他的退休金为每月150美元。当俄罗斯的经济慢慢站稳阵脚,俄罗斯政府考虑到戈尔巴乔夫毕竟是“前苏联总统”,给予他每月1500美元退休金,比先前增加了10倍。

叶利钦退休之后,仍住在当年他担任总统时的豪华别墅中,而戈尔巴乔夫只能住在莫斯科的普通的公寓里。不过他终究是“前苏联总统”,俄罗斯当局还是给他配备了卫士,以保证他的安全——因为戈尔巴乔夫断送了苏联,不少热爱苏联的老布尔什维克对他恨之入骨,所以倘若无卫士保护,他将生活在危险之中。

1999年戈尔巴乔夫的爱妻赖莎去世,给了戈尔巴乔夫沉重的一击。戈尔巴乔夫跟赖莎度过了漫长的46年共同生活。戈尔巴乔夫把赖莎安葬在新圣女公墓之后,陷入深深的孤寂之中。所幸女儿倾全力照料戈尔巴乔夫,使戈尔巴乔夫终于走出了孤寂的深渊。

戈尔巴乔夫之所以在晚年内心痛楚不已,不仅是爱妻赖莎的离世,而且在于他在政治上不断被边缘化。

1996年,戈尔巴乔夫参加竞选俄罗斯联邦总统,只获得了0.5%的选票。这使他明白,在政治上他气数已尽,克里姆林宫里的宝座已经遥不可及。

戈尔巴乔夫仍不死心。2000年,戈尔巴乔夫成立“统一社会民主党”,并出任党主席。然而今非昔比,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一落千丈,已经失去号召力,所以“统一社会民主党”在俄罗斯各政党之中只是一个无关轻重的小党而已,这个小党至今未在俄罗斯议会大选中取得过任何席位。

戈尔巴乔夫个人的声望也连连下跌。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koubao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中俄资讯网贵宾 帖子:332 积分:2362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2-2-17 14:56:3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25 10:49:41 [只看该作者]

据报道,2005年,在俄罗斯一项民意调查中,有45%的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怀有深深的敌意。

在对戈尔巴乔夫怀有深深的敌意的人们之中,包括以久加诺夫为首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他们抨击戈尔巴乔夫是“共产主义的叛徒”、“出卖苏联的罪魁祸首”。

据报道,2006年,在戈尔巴乔夫75岁生日前一周,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公布了一项民意测验结果:超过半数的俄民众认为,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过大于功”;持相反观点的受访者不过11%;仅有14%的人对他表示好感,反感的人则为28%,大多数民众对他“漠不关心”。

又据报道,2011年,在戈尔巴乔夫80岁生日时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表明,约有20%的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怀有深深的敌意,47%的俄罗斯人对他漠不关心,只有5%的人对他表示尊敬。

虽说由于年长者不断去世,对戈尔巴乔夫怀有深深的敌意的人从45%降至20%,但是“47%的俄罗斯人对他漠不关心”,充分表现出年轻一代对戈尔巴乔夫的冷漠。

虽然戈尔巴乔夫处于日渐被人忘却的可悲处境,戈尔巴乔夫仍“自强不息”。他的晚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不甘寂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koubao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中俄资讯网贵宾 帖子:332 积分:2362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2-2-17 14:56:3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25 10:50:01 [只看该作者]

戈尔巴乔夫深知,作为“前苏联总统”,他的丰富的经历就是宝贵的财富。戈尔巴乔夫不断地写作回忆录。从苏联解体以来,戈尔巴乔夫先后出版了10部回忆录,远远超过了叶利钦的3部回忆录。戈尔巴乔夫的回忆录《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八月事变的原因与后果》、《不幸的改革者》等,畅销全世界。他的回忆录在世界各国出版,获得几百万美元的版税,远远超过了他的退休金。

戈尔巴乔夫还到处发表演讲。在戈尔巴乔夫刚退位的那几年,他的演讲费每场可达2万至10万美元,如今他的演讲费大约是1万美元一场。

戈尔巴乔夫说:“我曾是一国元首,万人簇拥。如今我虽然只能从侧面观望,但仍然能够发挥影响,阐明观点。”

戈尔巴乔夫不停地发表“从侧面观望”得出的观点,不时见诸媒体,也缓解了他的寂寞感。戈尔巴乔夫的话题,无所不包,从不时抨击普京,到抨击俄罗斯选举不公,就连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争端、美国的总统选举,直至低碳、环境保护,他都要“从侧面观望”。

戈尔巴乔夫的言辞尖锐。他在2001年抨击已经退休的叶利钦说:“您知道吗,猫是如何收拾被逮住的老鼠的:老鼠已经流血了,猫还在不断折磨它,却又不想马上把它吃掉,只是想羞辱它。叶利钦就是这样对待我的。”

戈尔巴乔夫反对叶利钦,也理所当然反对叶利钦的继任者、接班人普京。尤其是在2012年3月俄罗斯联邦总统大选期间,戈尔巴乔夫认为普京再度竞选俄罗斯总统是“不民主”、甚至是独裁的表现。戈尔巴乔夫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则抨击普京:“他心胸非常狭窄。而且爱记仇,还会进行报复。”戈尔巴乔夫还说,“我批评过普京。普京立即让人向我转告说,戈尔巴乔夫应该闭住嘴巴。” 戈尔巴乔夫表示,他绝对不会“闭住嘴巴”。

在普京再度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庆祝会上,我从电视转播的画面中,看到戈尔巴乔夫也坐在台下。不过戈尔巴乔夫拉长了脸,显示出满肚的不高兴。

戈尔巴乔夫晚年不仅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而且还参加各种能够提供“露脸”机会的活动。

比如,戈尔巴乔夫热心于当商业广告的模特,既可以“露脸”,又可以赚钱,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1997年戈尔巴乔夫带着外孙女一起上镜,为一家快餐店拍广告,一下就赚了16万美元。他也为必胜客快餐、比萨饼连锁店以及美国苹果电脑拍摄广告。

又如,2011年12月2日,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赛闭幕式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举行,戈尔巴乔夫应邀前往,为卫冕成功的中国17岁世界棋后侯逸凡颁奖。

使戈尔巴乔夫感到安慰的是,2012年5月3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向戈尔巴乔夫颁发圣徒安德烈·佩尔沃兹万内勋章。这一勋章是彼得大帝在1698年设立的,是俄罗斯帝国的最高奖赏。在苏联时期遭到废除,从1998年7月1日又恢复设立这一奖赏。

戈尔巴乔夫在受勋时说,他进行改革不是为了赢得敬重和荣誉,而是因为认识到,“国家像需要空气一样需要变革”。他承认犯过错误,并至今还在为这些错误而烦恼,但是他认为,“短短几年所走过的路,使专制的过去永远成为了历史。”

戈尔巴乔夫是俄罗斯当今饱受争议的人物。如上所述,赞赏者称之为“苏联专制制度的掘墓人”,反对者则咒骂他是“苏联共产党内罪大恶极的叛徒”。

我倒以为原苏联一家杂志的主编,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颇为中肯: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我老婆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但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在俄罗斯过国庆节

我在2012年6月10日到达莫斯科,6月12日便是俄罗斯的国庆节。能够亲眼看一看俄罗斯人是怎样过国庆节的,这也是观察俄罗斯的极好机会。

在中国,每逢国庆节,不仅挂五星红旗,而且还拉起许多庆祝横幅,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国庆长假,则是人们团聚、旅游的好时机。

我也在美国度过国庆节。美国人的国庆节,其实就是独立日。美国人对国庆节也很重视,到处挂起星条旗——不光是政府机关挂星条旗,有的家庭也挂起星条旗,因为美国人同样注重爱国主义。有的美国人甚至戴起星条旗帽,穿起星条旗裤。美国如此举行各种国庆活动,其中包括庆祝游行。

相对于中国、美国的国庆节,俄罗斯的国庆节的气氛没有那么热烈。我在莫斯科市中心,我只在几条大街的大厦及商店门口,看见插着比枕巾稍大点的俄罗斯国旗,如此而已。我在圣彼得堡市中心所见到的俄罗斯国旗,比莫斯科更少。在这两大城市,都没有看到庆祝国庆的横幅标语。

俄罗斯人在国庆节并没有举行特别的庆祝活动。俄罗斯政府通常在国庆节晚上,由国家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向各行业的优秀人才颁发国家奖。另外,国庆节晚上在红场举办节日音乐会,以示庆祝。此外,就没有更多的政府组织的正式的庆祝仪式。俄罗斯国庆节没有庆祝游行,更没有阅兵式。所以俄罗斯的国庆节显得很平淡。

不过6月12日这一天被定为公休日,这一天俄罗斯全民公休一天。 2012年6月12日是周二,周一调休,与周日形成3日连续假期,莫斯科的市民很多人到郊外别墅度假。

俄罗斯国庆日,准确地说,是“俄罗斯国家主权宣言通过日”,又称“俄罗斯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

俄罗斯联邦原本是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是“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简称“СССР”,而英文则是“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简称“USSR”。值得提到的是,不少人用英语来念苏联的俄文简称“СССР”,其实是闹笑话。如果按照英文来读苏联的俄文简称“СССР”,应该是“SSSL”。

苏联成立于1922年12月30日,是联邦制国家,当时加入苏联的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后来加盟的共和国增加到15个。苏联国家元首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统;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koubao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中俄资讯网贵宾 帖子:332 积分:2362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2-2-17 14:56:3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25 10:50:15 [只看该作者]

苏联在1990年开始遭遇解体危机。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脱离苏联。紧接着,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中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俄罗斯宣布独立。那是在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举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发表《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独立,并宣布俄罗斯拥有了本国的宪法、国旗、国歌和国徽。一年之后,叶利钦当选首任俄联邦总统,把6月12日定为“非工作日”。在1992年6月12日被正式命名为“俄罗斯国家主权宣言日”。1994年,叶利钦颁布总统令,把6月12日更名为“独立日”,与1992年12月12日“俄联邦宪法日”一起,并列为俄罗斯国庆日。在普京主政之后,2002年2月1日俄罗斯政府又把6月12日更名为“俄罗斯日”,并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国庆日。

大约由于6月12日这个日子的性质、命名几经变迁,所以普通的俄罗斯人对这个国庆日缺乏认同感,也是造成俄罗斯国庆节冷冷清清的原因。

据报道,俄罗斯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就6月12日进行了民调。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0%的俄罗斯民众知道6月12日是“俄罗斯日”。而36%的受访者认为,这一天是“俄罗斯独立日”,5%的人认为这天是《独立宣言》的纪念日,还有2%的民众以为是纪念俄联邦第一任总统叶利钦。此外,有11%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俄罗斯日”是为了庆祝什么,6%的人则不把这一天当作节日。

也有人尖锐抨击道,1990年和1991年6月12日发生的事件,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应当是“民族耻辱日”!

对此,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解释说:“这个节日比我们的国家更年轻,它是与当代生活,与每天发生的一切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使每个人能够再一次回顾历史,回顾遥远的和昨日的历史,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们对国家未来的责任。”

跟俄罗斯人对6月12日“俄罗斯日”缺乏认同感相反,苏联的国庆日——11月7日却给俄罗斯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21时45分,圣彼得堡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轰击冬宫的炮声,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布尔什维克在列宁领导下,十月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亦即苏俄。从此11月7日成为苏俄的国庆日。在1922年12月30日苏联诞生之后,并没有以12月30日作为苏联国庆日,而是以11月7日作为苏联国庆日。

在苏联时代,每逢11月7日,举国欢腾,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

给世界以深刻印象的是1941年的11月7日,那是苏联时代最为悲壮的国庆节,也是所有苏联国庆节中最为可歌可泣的。

自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不宣而战,向苏联发动的闪电战,攻势迅猛。3个月之后,德国军队兵临莫斯科城下。为了攻占莫斯科,希特勒制定了名为“台风”的攻取莫斯科计划,集中了70多个师180万兵力,14000多门大炮与迫击炮,1700辆坦克和1390架飞机。希特勒打算用10天的时间攻取莫斯科,他就连莫斯科庆功宴的菜单都准备好了。

德军的精锐部队一度突破莫斯科的纵深防线,攻进距离克里姆林宫不到三十公里的地方,一些德军指挥官甚至可以从望远镜中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塔尖。

在敌人大军压境之际,莫斯科市内的重要党政部门及外国大使馆已经撤到外地,就连列宁遗体也搬出红场,准备迁往古比雪夫。斯大林也离开了莫斯科。

然而在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下,希特勒的“台风”计划没有奏效,莫斯科城头依旧飘扬着铁锤镰刀红旗。

就在这个时候,11月7日即将来临。在这样严峻的时刻,要不要按照惯例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斯大林的答复是非常坚决的:“我们一定要阅兵,我们必须阅兵!这不仅会对莫斯科市民,而且还会对全军和全国起到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阅兵式的准备工作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希特勒压根儿没有想到,苏联红军会在铁围之中的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

1941年11月7日清早,莫斯科飘起了雪花,威武雄壮的阅兵式在大雪纷飞中进行。斯大林在红场发表了讲话: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游击队男女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望着你们,认定你们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陷在德国侵略者枷锁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指望着你们,认定你们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落到你们的肩上。要无愧为这个使命的承担者呵!你们所进行的战争是解放的战争,正义的战争。……让伟大列宁的胜利旗帜指引着你们吧!

当希特勒得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大吃一惊,急急派出飞机轰炸莫斯科红场,这时阅兵式早已经结束。德军战机被击落20架,不得不败退。

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式,震惊了全世界,被誉为“冬天里的神话”。

此后随着严寒降临,气温甚至降至零下52摄氏度。原本计划在10天内攻下莫斯科的德国军队,连棉衣都没有,在寒冬中蒙受巨大损失,只得后撤。从此苏联红军反败为胜。

在苏联解体之后,苏联的国庆日也就随之消失。然而11月7日依然在俄罗斯人的记忆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把11月7日“十月革命节”改为“和谐和解日”,并取消了官方庆祝活动,让人们以自己的方式过节。

在普京执政之后,俄罗斯国家杜马于2004年11月24日通过法令,废除“十月革命节”,改称为“莫斯科红场军事阅兵日”。

于是,每逢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要举行阅兵式。

这么一来,在俄罗斯出现奇特的现象:国庆节是6月12日,而阅兵式却在11月7日进行!

这么一来,6月12日的国庆节变得平淡。

不过2012年的6月12日,比之往年的平淡,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天莫斯科爆发万人大游行。这大游行不是为了庆祝国庆,而是反对普京!


 回到顶部

    热点资讯榜

    论坛热帖榜

遵告中俄资讯网广大网友:中俄资讯网对光临本站BBS论坛的所有(包括非注册)网友无保留的开放评论和留言功能,如果您对某一内容感兴趣欲发表自己的原创观点,或愿意分享您的精彩评论,中俄资讯网欢迎您在了解相关规则、净化网络环境的前提下畅所欲言,踊跃发表您的各种精彩评论内容!非常感谢您的贡献和参与!——分享与被分享都是快乐的,中俄资讯网,来的都是朋友!!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俄资讯网所刊载的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必须以可链接形式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 © 2009 – 201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中文域名:中俄资讯网.com) 备案号:京ICP备09094555-2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