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华人华商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罗斯民众:中国游客都是有修养的人
  • 2015-12-14 8:06:11    字数:1716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新华网
  •  

      目前,中国稳居俄罗斯入境游第一大客源国,赴俄中国游客人数已经连续3年呈增长趋势。据俄罗斯官方统计,2015年1月至9月,以旅游为目的到访俄罗斯的中国公民达到58.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3%,特别是通过团体免签渠道进入俄罗斯的中国游客呈井喷式增长。2015年在所有赴俄旅游的外国游客中,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中国游客。那么,中国游客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民情和文化习惯,树立良好国人形象?

      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既是俄罗斯的象征之一,也是所有外国游客到访这座城市后的必游之地。尽管12月是旅游淡季,但凛冽的寒冬并没有阻止游客的脚步。在红场上,记者遇到了几位中国游客:

      “为什么选择在这么冷的冬季来俄罗斯呢?”

      张女士:“来这里看雪。另外我们都是唱着‘红梅花儿开’长大的,对前苏联的文化,以及莫斯科、圣彼得堡这样的城市还是有一定感情的。”

      可以说,对于大多数赴俄中国游客而言,浓浓的“苏联情结”是促使他们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6月到9月俄罗斯的黄金旅游季期间,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的旅游景点以及机场、火车站和游船码头,中国旅游团的身影随处可见。俄罗斯的旅游接待人员对中国游客的印象总体比较正面。在红场上,穿着沙俄时期贵族服装、以和游客拍照为业的俄罗斯小伙儿谢尔盖和记者聊起了他对中国游客的印象:

      记者:“能跟我说说你对中国游客的印象么?”

      谢尔盖:“我对中国游客感到非常满意,他们都是有修养的人。现在有很多中国游客来到这里,给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希望可以一直这样。”

      不过,在莫斯科工作的这几年里记者也发现,往往中国游客较为集中的地方,环境就会相对嘈杂一些。特别是在博物馆、剧院、餐厅、商店等公共场所,习惯了保持环境安静的本地人会对此多少有些微辞。在一家旅游纪念品商店,导购员尤利娅对记者说:“中国游客之间的确会很大声地讲话。我们在跟他们交流时也会询问,为什么说话会这么大声。得到的回答是,这在他们看来很正常。不过,对我们来说,这种说话的声音就比较大了。”

      在俄罗斯旅游期间,部分中国游客还会因为等候时排队、餐厅消费支付小费、在剧院看演出着正式服装等问题出现“水土不服”。此外,中国人习惯性的在购物时大幅杀价、在公共场合放松时席地而坐甚至脱去鞋子等行为,往往也会给本地人带来不快。记者本人就曾多次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在红场附近亚历山大花园的无名烈士墓旁,矗立着十几座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红色大理石石墩,每一座都代表着一个二战期间与德国法西斯浴血奋战的苏联英雄城市。不过,一些到访此地的中国游客往往会坐在石墩上照相或休息,这样的行为立刻会受到管理人员的制止。在采访中,一位中国导游对此颇有感触:“前几年中国旅游团还不是很多的时候,俄罗斯人很少见中国人,在一些旅游景点,比如克里姆林宫,人家的态度还是非常好的,很欢迎中国游客能够来参观他们的文化、历史。但是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也会随之出现,也会给当地人带来负担,比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

      近年来,针对中国游客在俄旅游期间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公司以及管理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中国国家旅游局驻莫斯科办事处主任刘建明介绍说,对于团队旅游的游客,抵达后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旅游须知,掌握当地的国情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习惯,更好地约束自身的行为,“因为有些习惯是在国内就养成了,到了国外就会显得比较突出。这里环境不像国内那样拥挤,人口密度低,不像国内那么嘈杂。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媒体应当通过自身的渠道,尽可能地给游客以提示,帮助他们‘入乡随俗’。”

      2012年和2013年中俄两国曾共同举办“旅游年”,以此为契机,两国游客互访的数量逐年大幅攀升,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游客境外游的热门选择。中国游客的到来给俄罗斯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两国人民也通过旅游这种方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了解。在这样的势头下,希望我们的游客能够意识到,在国外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走出国门后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中国人这个群体的代言人。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