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华人华商  >  正文

    字体大小:    

  • 观点报:中国与俄罗斯 对比中的友与爱
  • 2016-10-25 8:09:43    字数:2513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    
  • 中俄资讯网资料图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俄罗斯《观点报》近日发表奥莉加·萨莫法洛娃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与俄罗斯:对比中的友与爱》,中俄资讯网特摘要如下,以飨圈内读者:

    -----------------------------

    如今俄中关系不论是在外交,还是在经济领域均处在史上最友好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决定为一批俄罗斯记者安排一次中国游。俄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在这次活动里与记者进行了交流。

    中国商人不会轻率涉足冒险项目

    中国外交官经常强调,俄中关系目前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俄罗斯驻华大使这样评价双边关系:“我们之间确实存在相当高水平的互信和利益一致。我同意如下说法:我们的关系不是单身者的浪漫联盟,而是有盘算的联姻,但这是良好且坦诚的盘算。这是相当稳固的联姻。”

    两国在最高层面上的牢固关系起初并未得到俄罗斯商界的彻底正确解读。他们以为,如今中国人把钱包敞开了,开始大肆挥霍。杰尼索夫说:“但我们的关系丝毫没有慈善性质,俄罗斯商界直到一两年前还没搞清楚方向。他们现在才略微清醒了一些。”

    俄罗斯企业家渐渐明白能从中国人那里获得什么、如何与他们打交道。从中国投资者那里能有所得,但需要为此付账,谁也不会白忙活。

    杰尼索夫说:“一个会俄语的中国人说,你们俄罗斯人不善于向我们‘献殷勤’。言下之意是,对于中国人有特定的规则和法律应予以遵循一事,俄罗斯人不重视。中国人本质上在做决定时很谨慎,他们从来不会轻率地涉足冒险的项目。这是中国人做生意的传统。”

    中国投资者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投资某个项目之前,他们必定会先观察一下国内类似的项目是谁在做、进展如何。

    例如,俄罗斯试图吸引中国投资者进入远东,但却不明白作为开端,应当在远东实施一个成功的项目。因为中国人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是:“俄罗斯企业如何向超前发展区投资?”而我们才刚准备投资。中国人做生意的理念是先等俄罗斯企业在远东实施项目,再等韩国和日本的投资者进入该地区,这一切都发生了并且展现出成效之后,中国的资金才会接踵而至。

    杰尼索夫解释说:“中国人期望什么样的收益?投资100万美元,一年后达到120万,也就是20万的利润。并且这些利润能取出来。倘若这一期望能够实现,那么第二年他们也许会将全部2亿美元都拿来投进去。”

    要想增加中国对俄投资,俄罗斯商业项目的成功案例还不够多。

    中国人直截了当地对俄驻华大使说,两国的政策存在许多接触点和共同点,因此中俄互相喜欢。中国与美国在外交上矛盾不断,但这也不妨碍中国与美国实现庞大的贸易额、向美国投入大笔资金、购买美国国债。因为中国人清楚地了解美国经济及其企业界的运作模式,知道游戏规则。

    而中国人还没彻底搞明白俄罗斯经济的游戏规则,他们担忧自己的努力与投资不能在这里得到预想的效果。

    最后,中俄更紧密的实业合作还受到一些成见的阻碍。莫斯科应当认真消除这些成见。

    中国人对俄罗斯上世纪90年代的情景记忆犹新,认为俄罗斯没有秩序、没有法律,就算有,也得不到遵循。混乱的90年代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脑海,甚至导致中国人对在俄经商提心吊胆,不敢投资。

    中国人认为,俄罗斯人不是言出必行的伙伴,经常改变立场,合同能否履行没有任何保障。中国人看重的是利润和有保证的长期投资回报率。

    当然,中国人想从项目里谋取最大利益的意愿也是一个阻碍因素。在投资国外项目时,他们想“亲力亲为”地实施项目。他们愿意提供贷款,但会提出条件:只使用中国的原材料和设备,雇工也得是中国人。这与俄罗斯的立场相差甚远。俄罗斯一贯主张本地化。

    产能过剩是令中国经济头疼的问题

    在俄驻华大使馆,迎接俄罗斯记者的不是官方招待仪式,谈话在友好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在与中国外交官们交流时别指望这样,他们都极为谨慎,字斟句酌,清晰准确,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俄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对中国推行的改革持积极评价。他说:“在当代世界史中,这样长期而有效的国家改革阶段尚无先例。尽管成本高昂和存在种种失误,改革无疑具有正面效果。中国没有人因此受苦,只不过有些人财富增加得多,有的人增加得少。但社会总体上获益了。”

    25年前,北京市长抱怨城里总共住了500万人,太少了。如今北京人口超过2000万。25年前,全城大部分都是三层小楼,如今40层高的摩天大楼连绵不断。虽然大多数人都不太明白,这些大楼里装的是什么,立在那里做什么。建设规模和速度简直令人震惊。建筑业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7%。应当说,吊车不仅是在北京和其他大城市随处可见。

    蒸蒸日上的中国经济的头疼问题是生产过剩。有观点认为,中国的“新丝绸之路”项目是北京试图解决本国生产过剩问题。对欧洲、美国甚至俄罗斯而言,中国经济当前保持的6%-7%的增速好比是天降馅饼。但对中国来说,增速从去年的7.5%降至今年的6.7%就是很糟糕的事。国内生产总值此前曾实现两位数增长,现在留下的问题是:如何缩减过剩的产能?

    举例来说,中国如今年产60亿吨煤,增速放缓的经济只需要40亿吨煤就足够了。应当去掉20亿吨煤的产能,这意味着,上百万中国人将下岗。钢铁业、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

    “丝绸之路”项目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铺设铁路在内,似乎能有助于治好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但杰尼索夫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丝绸之路”只能部分减轻问题。中国终究还是要做出攸关数百万中国人命运的、关闭一些工厂的艰难决定。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