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华人华商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中俄“院士父子”:音讯隔绝23年后……
  • 2017-9-4 8:06:29    字数:3181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新华网作者:杨思琪、杨喆
  • 对视、叮咛、握手、拥抱、目送儿女远去,父母子女间这种最普通的送别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而对赵鹏大、赵联强这对中俄“院士父子”来说,这却是父子俩一度音讯隔绝23年后最美妙的重逢。

    23年间,赵鹏大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两鬓斑白的中年人,而7岁的赵联强也已到而立之年。其间,两人彼此毫无音讯,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惟有爱,才能穿透历史,跨越万里之遥,历经23年的漫长等待,让父子俩重逢。

    赵鹏大(后排中)1954年与赴苏联留学的同学合影

    遇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著名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今年86岁的赵鹏大有太多为外人所熟知的头衔,而一段往事却鲜为人知。

    1954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工作期间,赵鹏大被公派到苏联留学。那年冬天,在一次寒假地质旅行中,他与同样对矿石感兴趣的俄罗斯姑娘伊琳娜相遇了,两人后来成为同门师兄妹。

    在导师雅克仁教授的指导下,赵鹏大和伊琳娜在苏联远东地区一座钨矿进行为期3个月的地质勘探与搜集工作。

    从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到远东的地质矿藏,野外勘探不仅见证着两人共同的志趣,也让两颗心逐渐靠近,一段浪漫的故事开始了。

    1957年末,赵鹏大和伊琳娜从青葱校园走进婚姻殿堂,在苏联举行了简单但隆重的婚礼。赵鹏大回忆说,他还记得结婚时葡萄酒的醇香,那是伊琳娜的姐姐从格鲁吉亚带来的。

    1958年初,赵鹏大结束在苏联的实习,返回北京。一个多月后,伊琳娜也来到中国。初来乍到,虽然语言不通,她却很快融入北京的生活,进入北京地质学院矿床教研室,承担矿石研究工作。

    1959年1月27日,北京协和医院内一声响亮的啼哭宣告两人的儿子出生。赵鹏大给这个眉清目秀的男孩儿取名为“联强”,意为“他是两个强大国家联合的结晶”,象征中苏两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小联强是在中国地质大学的家属院里长大的。他有一双澄澈的大眼睛,顽皮、淘气,和小朋友一起滑冰、游泳,心里装满了老房子里的快乐,记下了颐和园的荷花垂柳,也记下了后海荡漾的水波。

    然而,一场别离正悄悄降临。

    上世纪60年代,赵联强与母亲在北京游玩时合影

    生离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这个小家庭也走到时代的分岔路口,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眼看着很多苏联朋友、大批苏联专家从中国撤离,伊琳娜觉得周边的空气变得局促起来。

    “你留下来吧,加入中国国籍。”

    “不行,我要回去照顾我母亲,否则可能永远见不到她。”

    “跟我回苏联吧。”

    “我也不行,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的国家正需要我。”

    ……

    与伊琳娜在1966年的一段对话仍让赵鹏大记忆深刻。

    两人促膝长谈,决定和平分手。1966年3月,伊琳娜带着7岁的儿子回到苏联。在北京火车站站台,他们挥别彼此,以为这一走就是诀别。自此之后23年里,赵鹏大再也没有了妻儿的音讯。

    在儿子随母亲返回苏联之前,很多人都劝赵鹏大把儿子留下来,但他却说:“只有我知道他们母子情深;只有我知道在自己出差在外的日子里,伊琳娜是如何辛苦地把小联强带大。我不能自私地夺走孩子,那会夺了她的命。”

    哪个父亲舍得孩子走?但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再不舍也只能用希望挤走生离的苦涩。

    话虽笃定,但赵鹏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十分惦念自己的儿子,那仿佛是他心底最柔软的角落。看到小联强儿时的玩伴,赵鹏大就会想:自己的儿子该长多高了呢。

    赵联强小时候与父亲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折

    “你知道赵鹏大吗?

    “他是搞地质的,是我的父亲。

    “如果他还活着,我一定要找到他;如果他不在了,我想知道他的墓地在哪儿。”

    在上世纪80年代的莫斯科医学界,一位年轻的俄罗斯医生每见到中国人,都会问这样的问题。

    他就是赵联强。

    回到苏联后,小联强上学了,成绩优秀。尽管母亲又嫁了人,他还是坚持姓“赵”。跟着外婆长大的他始终没有忘记在中国的父亲,并一直暗自寻找。外婆心疼他,对他说:“别找了,你的父亲可能早就走了。”

    但他并未放弃。

    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中国医学界1987年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到莫斯科交流,其中一位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王医生。在莫斯科第十五医院工作的赵联强又跑来问同样的问题。

    赵联强手里拿着自己离开中国时,父亲送给他的乒乓球拍、集邮册、日记本、钢笔和口琴,一遍遍抚摸。被深深打动的王医生加入了帮助赵联强的行列,一遇到中国访问学者就帮忙打听赵鹏大的下落。

    多方奔走之下,冥冥之中,上苍也似乎要让失散的父子俩早日团聚。一天,赵联强和王医生终于问到了一位访问学者——赵鹏大的硕士研究生池顺都。

    池顺都马上给导师写信:“儿子在找您!”

    赵联强儿时照

    见信后,赵鹏大既激动,又不得不克制自己。这些年,他又重新组织了家庭,并有了两个女儿。思虑良久,赵鹏大回信让学生先去联强的家里看看,问问他母亲和外婆的意见。

        重逢

    还有比久别的父子重逢更让人幸福的事吗?得到消息后,她们都非常高兴,支持父子俩尽快联系。

    终于,1989年,赵联强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的邀请函——时隔23年,他将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儿子坐着叮当作响的火车回来了。

    当火车穿越乌拉尔山那个父母恋爱的地方时,赵联强又有些担心:父亲能认得我吗?我第一句话要说什么?

    重逢前,细心的赵鹏大担心儿子已认不出自己,于是给儿子写信:“你出站的时候,那个左手夹着风衣的人,就是我,你的父亲。”

    那是1989年4月的一天,北京,晴,风微凉。

    历经5个日日夜夜,在汽笛声中,从莫斯科开往北京的国际列车缓缓进站。

    站台拥挤,人来人往,赵鹏大夹着风衣,身形微抖,在静静等待。

    透过列车窗口,一个面庞映入赵鹏大的眼帘。

    “是他。”赵鹏大没有片刻迟疑。

    车门打开,赵联强径直走来:“不用风衣,我也一眼认出他是我父亲。”

    在这座23年前离别的车站,父子俩紧紧相拥……

    2017年8月12日,赵联强返回俄罗斯,赵鹏大到机场送别

    亲情

    事非经过,不知亲情之可贵。

    如今,每逢父亲生日和每年春节,赵联强都会带妻女回中国陪父亲一起度过。“过年,我们给父亲磕头,父亲会给我们红包。”赵联强笑着说。

    谈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赵联强说:“印象最深是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态度。”

    赵鹏大如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而赵联强则是“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熟悉他们的人常叫父亲“大院士”,叫儿子“小院士”。

    赵鹏大一直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2年他获得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人。赵联强则在医学领域卓有建树,成为一名出色的肝脏移植专家,担任俄罗斯外科医学院副院长。

    2017年8月6日,赵鹏大(右)与赵联强在哈尔滨太平机场合影 

    “尽管我有俄罗斯名字,但我坚持随父亲的姓,我喜欢我的中国姓。”赵联强用中文说,他3个女儿也都姓赵,都在学习汉语,也都有非常好听的中文名字:赵佳丽、赵伊丽、赵艾丽。

    谈起3个孙女,赵鹏大充满自豪:大孙女曾在浙江大学交流一年,汉语说得很溜,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中国华为俄罗斯分公司工作;二孙女是个语言天才,精通西班牙语和英语,今年开始学习汉语;小孙女小时候经常和父亲回国,母亲在一所中英双语学校读书。

    “不管走多远,等多久,血缘亲情永远割舍不断。”赵鹏大说。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