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经贸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罗斯资本管理专家:中国引领数字金融创新浪潮 或改变全球经济力量平衡
  • 2020-7-3 11:43:56    字数:1920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    
  •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作者 俄罗斯卫星资本管理公司总经理亚历山大·洛谢夫):在经历了对新冠肺炎疫情最初的轻视和随后的过度恐慌之后,各经济体采取了极其严厉的隔离措施,封锁了许多地区和行业,冻结了经济活动并停止了商品和人员流动。

          2020年的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是人类历史上最特殊的一次危机。许多经济体的央行尝试通过大规模发行货币和收购资产来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在这件事情上最为积极,通过收购有价证券和逆回购操作向金融市场投放了数万亿美元。今年年底之前,美联储的负债金额可能达到12万亿美元。但危机的规模比这些负债还要严重得多。

          美元在国际结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简化了全球化交易的操作,但同时造成了全球金融在许多方面的失衡。

          所有经济体都面临结束隔离后重建本地经济的任务。其中只有少数经济体才有可能利用发行货币和采取刺激措施来挽回经济损失。它们必须是国际储备货币发行者,要深度参与世界经济,并拥有可确保大量发钞也不会大幅影响本币币值的充足资产。而大多数其他经济体为了重启经济并偿还美元债务,将不得不为争夺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消费市场展开激烈竞争。

          那些能够控制现有世界经济、金融、技术及信息体系重要枢纽的经济体将成为这些宏观领域的中心。常识还提醒各经济体:必须建立可确保实施结算并具备—定金融独立性的区域支付体系,后者应当能够避免区域市场受到可能出现的美元流动性问题的严重影响。

          中国及其周边遭到美国贸易战打压的经济体正在逐渐改变自己的经济角色,开始转向亚洲市场。如果中国金融业能对国际资本更加开放,那么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所占的比例将上升。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自动信息网络的多样化也将对区域货币地位的上升起到促进作用。

          新冠疫情使数字技术在各地民众的生活及许多经济实体经营中的作用加强。通过智能手机支付订购商品正成为几十亿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下一步将是出现国家数字货币。现在,电子钱包等工具和网上所使用的结算货币就是贷方和借方的银行账户。

          疫情使得国家电子货币及其验证、结算和清算系统的前景得以凸显,借助程序设置就可以进行交易,无需主要银行账户的介入就可以收款和完成购买行为,使得电子交易更加安全和便捷。中央银行和政府有了额外的以特殊的货币流通途径发行货币的能力,这种途径同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数字领域相关,与银行系统无关。一方面,数字货币有助于扩大经济货币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在银行范围之外进行部分货币发行,使资本流动获得更大的自由。

          中国将成为发行特殊的数字货币的首个国家。今年5月,中国政府启动使用官方数字货币的试点计划,使用数字货币进行有限支付的城市为深圳、苏州、成都和雄安。据中国媒体报道,在苏州,部分货币已经以交通补贴的形式进行分配,然后将发给个人。借助手机应用程序支付消费商品已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6%,因此“数字货币元”有光明的前景。

          彭博社在今年6月的一篇综述中报道说:“中国的数字货币将对美元构成挑战……有朝一日甚至可能改变全球经济力量平衡。”

          金融技术和银行领域将发生改变,将出现特殊的货币流通途径。在这种条件下,创新将更加受到重视,失误的代价将上升。所有项目都将受到核查,对其能否兼容其他网络,并以反制竞争对手和在经济模式改变的条件下长期生存的需要为出发点而进行评估。

          在业已开始的去全球化中,那些将建立自己的规则和技术手段,并坚持捍卫自身利益的经济体将获得优势,其中包括金融领域。

          摘自俄罗斯《生意人报》,编译:邓悦青。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