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经贸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中俄科技合作形成标志性重大成果
  • 2018-7-10 10:34:07    字数:1686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新华网作者:常远
  •     今年6月8日,在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见证下,中俄双方在北京签署核能领域一揽子7个合作文件,确定两国将在示范快堆、田湾核电站两台机组、徐大堡核电站两台机组以及同位素热源供货等重大项目上开展合作。这是两国核能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合作大单,合同总金额超20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造价超千亿元人民币,成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的又一标志性重大成果。

      当然,这一重大成果并不是中俄高科技合作的起点,也更不是两国高新技术和装备合作的终点。事实上,高科技领域数十年来一直是中俄关系和务实合作的重点方向,对俄合作在中国“863计划”对外科技合作项目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核能、航空航天、高技术等领域拿到十分亮眼的“成绩单”。

      比如在核能领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俄合作建成实验快堆、田湾核电站1、2、3号机组,田湾4号机组将于今年建成。在航空航天领域,双方在卫星技术、卫星应用、空间科学、深空探测等方面签署上百份合作文件,正在推动载人航天、“北斗”与“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等全面合作。俄罗斯的米-26重型直升机在2008年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表现抢眼,成为这场抗震救灾行动中的无言英雄,帮助运送了大量大型救灾装备,也为中俄双方决定共同研制针对中国市场的民用重型直升机奠定了基础。两国在生物、纳米、新材料、通信等高技术领域和前沿学科开展全面合作,多个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在我国内相关省份建立,促进了一大批俄先进科研成果在中国市场实现产业化。

      尽管如此,国内还是有部分人认为,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俄罗斯在科技实力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充其量只是在吃苏联的老底,我们和俄罗斯开展科技合作得不偿失,没有前景。这种观点不仅缺乏历史观,一定程度上也充斥着主观偏见。

      中俄科技合作首先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各方面建设从零开始,既要自力更生,也需要外部支持。但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而正是苏联对我施以援手,对我国的156个援助项目很大比例是科技援助,帮助我们建立起全新的工业和科技体系,逐步走上科技强国之路。

      中俄科技合作也是现实的选择。俄罗斯现在科技实力确实不行了吗?不可否认,俄罗斯工业和科技发展以前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必须承认俄罗斯的科技实力仍不可小觑。要看到,俄罗斯在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卫星导航、核技术、新材料等关系国家实力的50项重大技术中有20项具备全球领先水平,是世界上掌握移动航天发射场以及空间站研制、发射和回收技术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在最强激光光源、铀同位素提炼、物质压缩等方面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俄罗斯多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卡弗里奖”、“菲尔兹奖”等国际权威奖项。显然,俄罗斯在科技领域依然相当“有料”,中俄开展科技合作没有止境。

      中俄科技合作更是高度互信的重要体现。科技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影响国际格局走向的关键因素。这也决定了开展科技合作的首要基础是信任,没有互信,就不可能开放;有技术实力,没有互信基础,科技合作也开展不了。经过长期经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始终保持了高水平,两国相互信任、开放也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反观之,有些国家确实拥有很多高新技术,但由于政治原因长期以来不愿对我国开放,甚至直到现在还在蓄意阻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科技的发展没有国界,科技的发展需要开放的外部环境。中俄科技合作是互利的合作,互补的合作,共赢的合作。俄罗斯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独具优势,中国这些年来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在高铁、无人机、超级计算机等方面走向世界前列。中俄两国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彼此借力,共同提高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俄联合研制CR929远程宽体客机,共同研制民用重型直升机,每一项合作都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10年前,俄罗斯的米-26在汶川上空搭建起生命的桥梁;10年后的今天,中俄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已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俄高科技合作值得更多更大的期待!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