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经贸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满洲里日报:穿梭于中俄口岸间的背包客
  • 2019-10-11 7:39:46    字数:1725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摘自满洲里日报 记者 陈功利
  •     中俄资讯网注:本文摘自满洲里日报 记者 陈功利 标题为编辑所拟。

        改革开放以来,满洲里市随着中俄贸易的快速发展而崛起,成为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近年来,免税交易大厅、出口商品品牌厅等设施在互市贸易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丰富多样的进出口商品让越来越多的中俄消费者受益。这其中,穿梭于中俄口岸间的背包客成为了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见证者。
      一个俄罗斯背包客家庭

      来自俄罗斯博尔贾的谢尔盖和玛丽娜是一对俄罗斯背包客夫妻,多年来夫妻俩一直往返于中俄口岸之间。1996年,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单侧开通,让玛丽娜看到了商机,开始了背包客生涯。

      “当时的博尔贾经济不是很活跃,工作不好找,赚不到多少钱。正好我的朋友有一些人在满洲里公路口岸做这个,而且在互贸区这边通关的费用要比公路口岸那边低一些,我就决定来试一试,幸好我当初做了这个决定,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玛丽娜说,“近些年满洲里变化特别大,特别快。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博尔贾和满洲里还是两个差不多的城市,但现在的差距就非常大了。”

      谢尔盖说:“近几年互贸区随着深度开放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和玛丽娜主要是把我们国家的套娃、巧克力、生活用品等等一些特色商品带到互贸区来销售,这些商品很受中国游客的欢迎,尤其是在夏季旅游旺季,有时候还有些供不应求。现在的互贸区夏天有啤酒节、赏花节,冬天有冰雪节,这些在后贝加尔边疆区周边都是没有的。”

      一个敢闯敢拼的奋斗历程

      说起背包客,在满洲里公路口岸工作过多年的刘君礼感慨颇多。“这个行业别看它不起眼,但是在当时对经济的拉动却是非常强劲的,很多人就是在那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这些赚到钱的人也呼朋唤友,带着亲戚朋友一起干。第一批背包客都是敢闯、敢拼,敢于付出辛苦的人,体现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公路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之前,每天一大早等待过境的车辆和背包客就在口岸门前排起了长龙,每天都得有六七十台客车出境。大货车更是能从口岸排到华埠大街上去。那时候满洲里还没像现在这样遍地高楼,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满洲里一个小平房租金就能达到好几百,饭店、舞厅、出租车这些服务行业也是火的不行。有需求就有市场,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满洲里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大量的楼房拔地而起。”

      到后来,随着中俄两国政策变化、成本核算、经济条件等因素,公路口岸的背包客逐渐由中国人转变成了俄罗斯人,他们大部分来自俄罗斯红石、博尔贾等地,早上入境后他们到满洲里自行采购或者预先通过网络、电话、微信等通讯方式委托熟人采购,吃过午饭后货物装车,出境后进行货物销售或移交给货主。

      一个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满洲里秉承对外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互贸区、综保区与国门景区三区联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在充分释放边民互市贸易政策和推进深度开放方面做了积极大胆尝试。按照“证照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规范化交易、信息化监管”的原则,满洲里实现了免税交易区“真边民、真商品、真交易、真发展”,在深度开放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和丰硕成果。

      经过改扩建项目建设,互市贸易封闭区的夜晚“亮”了起来,形成了满洲里市区东西部遥相呼应的城市夜景;随着国门—互贸区联通通道投入使用,互贸区与国门景区联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拓展改造公路口岸至互贸区专用通道,实现双向通车,解决了多年来制约互贸区发展运输瓶颈,俄罗斯游客、商品入区更加便利;开发互市贸易体验店管理系统、互助组交易系统、互市贸易区与综合保税区两区联动信息系统、购物支付及身份证识别系统,互市贸易信息化系统日益完善,免税购物管理和运营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升;免税交易B厅、背包客交易厅投入使用,与免税交易A厅形成了定位清晰、功能互补、集聚人气的俄罗斯商品销售模式;尼基金酒店、青年公寓投入运营,餐饮、住宿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今后,满洲里将不断推出口岸便利化措施,提高通关效率,努力将这座边陲小城打造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最美的名片。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