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经贸要闻  >  中俄贸易  >  正文

    字体大小:    

  • 推进优势互补——对中俄矿产资源合作开发的思考
  • 2011-1-11    字数:1588    中国经济导报    邵毅
  •     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矿产资源来支援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矿产资源的全球配置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我国与俄罗斯在地理上是“近邻”,在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方面也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使中俄两国矿产资源开发合作有了较大的空间。具体分析来看:
       ――从矿产资源的构成上看。中俄两国都是矿产资源大国,但两国矿产资源构成却各具特点:
       首先,总体上俄罗斯矿产资源的自给程度和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更高出我国许多。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俄罗斯探明和初步探明的各种资源的价值近30万亿美元,预测的潜在价值高达140万亿美元。其地下矿藏的存量大大超过排在第二的美国和第三位的我国。相比之下,我国虽然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2%,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列世界第53位。
       其次,金属矿产资源方面,中俄两国总体相当,但俄罗斯贵金属矿产优势明显,而我国则在稀有和分散金属矿产、特别是稀土矿产方面较有优势。
       最后,在非金属矿产方面,除钾盐外,我国的优势比较明显。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俄罗斯经济发展资源型特征明显,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有2~3个百分点来自资源的开发与出口,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已成为俄罗斯大国地位复兴的主要支柱。而我国在经过几十年高速增长,资源短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正逐渐成为我国保持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需求较大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到2020年只有9种能够基本保证供应,到2030年只有2~3种能够基本保持供应。此外,有关专家也指出,我国贫矿多、富矿少;小矿多、大矿少,70%以上的铅土矿、80%以上的铜矿、90%以上的镍矿都需要坑采,成本高、难度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俄罗斯要做实、做强资源支柱产业,必须开发像中国这样的潜力巨大的资源消费市场;而我国要解决资源瓶颈,也在寻求资源供应市场。因此中俄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在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中的合作潜力很大。但是客观讲,两国直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与这种互补性相适应的合作格局。双方虽然在地学研究方面有了一些突破,如从传统的地质编图、资源评价,发展到同位素地质与定年、三维岩石圈结构对比、大型矿集区主体填图、生态地质和编图。但中俄两国并没有对合作找大矿、找富矿上取得突破,在俄罗斯的矿产资源领域,西方企业远比我国企业更为活跃。
       在推进中俄矿产资源合作中,笔者认为,我国的地勘单位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随着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勘探和开发,高品位的地表富集矿层已经枯竭。因此,长期来看,寻找隐伏矿藏将成为未来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而这就需要技术精湛的地勘队伍。可以这样说:“没有地勘队伍的工作,矿产资源的储量增加就是一句空话。”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地质勘查队伍也正逐渐成为境外矿产勘查开发中的主要力量。有数据就显示,目前我国从事海外矿业投资的企业中,地勘单位有76家,占统计企业总数的58%。
       而从我国地勘单位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总体情况来看,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首先,我国的地勘单位在境外从事勘查开发工作受到的欢迎程度,远比只收购成熟项目要高;其次,我国地勘单位勘查开发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风险程度较高的草根勘查阶段,项目成功率不高,附加值不高;第三,我国地勘单位的目标仍主要锁定在非洲、东南亚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与近邻的俄罗斯的合作始终没有实质性的大的突破。而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地勘单位应尽快把俄罗斯纳入“走出去”的版图,以使两国资源优势互补和经济优势互补通过地质勘查得到加强。
       (作者为华东有色地勘局局长)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热点资讯榜

    论坛热帖榜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俄资讯网所刊载的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必须以可链接形式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 © 2009 – 201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中文域名:中俄资讯网.com) 备案号:京ICP备09094555-2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