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顺中俄经贸合作机制 开辟中俄经贸新径(全文)
- 2010-12-26 字数:3035 中国经济信息 □ 宋 彬
未来一个时期,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更具有国家战略上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两国在各领域特别是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由于地缘关系的毗邻性、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决定了中俄两国在商品、资源、技术和资本等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尚需迈过三道障碍
目前,中俄经贸存在的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三点。
首先,经贸领域相互依存度较低,与两国的地缘政治和大国地位很不相称。
2008年,双边贸易额已从2001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568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俄罗斯则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但从所占比重看,568亿美元的贸易额只占2007年中、俄各自贸易额的2.2%和7.2%,只及中欧贸易的12.5%,中美贸易额的17.1%,中日贸易额的21.3%,双边相互投资规模更小,占比更低。由此可见,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水平同两国所拥有的潜力极不相称,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水平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双方都没有在把发展经贸合作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没有真正把战略重点放在对方,也缺乏开拓对方市场明确的整体战略。另外,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中俄两国政治互信不深,双方在如何看待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在俄罗斯上层人士和普通民众中,仍然广泛存在着强烈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人口扩张论”等消极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
其次,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合作领域有待拓展。
在投资合作方面,目前,双方累计相互投资规模只有20多亿美元。其中,中国在俄投资额超过12亿美元;俄对华投资只有8亿多美元。在贸易方式方面,中俄贸易以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比重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两国贸易规模和结构基本上取决于各自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贸易规模的波动性比较大,发展不稳定。在贸易结构方面,目前中俄贸易不仅仍以初级产品为主,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不高,而且这种贸易结构在短期内也很难改变。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但目前对俄出口主要仍以纺织和轻工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鞋类、服装出口占对俄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我国自俄进口主要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其中2007年原油、原木、成品油三项占自俄进口总额的61.1%。
再次,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经贸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俄罗斯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其市场具有不规范、不稳定、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诸如合同履约率低、债务拖欠、买空卖空、随意扣留货物和资金、包机包税等现象,甚至中方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另外,中俄经贸一直以国家为主导,双边政府间的经贸协定就是双方经贸的规则。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面对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两国政府认可的运作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中俄必须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制度。但是迄今为止,这方面的工作明显滞后,其中行业管理、银行结算、法律仲裁、信用保险、质量监控和通关制度尤为滞后,严重阻碍两国经贸关系健康发展。
战略更需深谋远虑
新的形势下,中俄经贸将会如何发展?
进一步完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将双边经贸合作提高到战略高度,尽早共同制定中俄中长期经贸发展战略。在合作模式上,中俄经贸合作应超越互补性分工局限,以有利于中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为标准,构建战略性合作模式,形成大范围、多形式、多主体、高起点战略合作框架。
在这个框架内,两国经贸合作不仅仅基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和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且立足动态比较优势,追求长远战略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这不仅有利于拓展两国合作领域,实现两国经济的共同繁荣,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两国政治关系的良性发展。
在合作领域上,积极推动包括能源、资源、技术、贸易、投资、金融和人员等全方位和宽领域经贸合作,同时,从以俄国远东、中国东北为重点,过渡到全国范围,形成南北兼顾、东西联动、分工合作、全国一盘棋的大经贸合作格局。在合作方式上,综合运用贸易、投资、劳务合作等多种手段,通过自由贸易区、特殊经济区、边民互市区等途径,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促进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