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高端论坛  >  正文

    字体大小:    

  • 普京回归后面对的六大难题和内政外交走势
  • 2012-5-14 9:16:17    字数:3139    《人民论坛》杂志    作者:吴大辉
  •   内政外交走势:稳定前提下的改变是其必然的选择

      俄罗斯已经不是原来的俄罗斯,普京也不能再是原来的普京,稳定前提下的改变是其必然的选择。

      从刚性威权主义到弹性威权主义的转型。在苏联解体,旧苏维埃制度被打碎,适合俄罗斯的新民主制度未能建立起来之前,对俄罗斯而言刚性威权主义也许是必要的,但今天的俄罗斯政治现实是刚性威权主义阻碍了公民社会的建立,甚至出现集权加剧的趋向,导致俄罗斯社会苏维埃残余的固化即半苏维埃化。今天的俄罗斯已不是当年的俄罗斯。公民意识的觉醒,中产阶级的成长,都意味着以往威权主义色彩浓重的治理方法在俄罗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普京要么在稳定前提之下进行改革,即将其刚性威权主义执政理念向弹性威权主义过渡,要么他能应对中产阶级的越来越猛烈的冲击。后者当然意味着极权的加剧和对民主的压制,最终绝无前途可言。所以普京只能变革,况且他从来就不是保守派。在变革的问题上,他常常说的少,做得多,甚至不说只做。即便是自己曾经反对的事情,如需变革他也会选择变通。事实上,普京已经开始做出某些调整与改变。2011年底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实现全面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代表了普京未来政治调整的方向。普京还表示,要邀请反对派代表参加新政府组阁。在普京的提议下,俄罗斯体制外反对派的代表小组已应邀参加俄国家杜马议员对梅德韦杰夫提出的系列政改方案的讨论工作。

      从单一的能源经济到现代化能源经济的转型。如果普京在新的任期进行激进的经济转型,即实现由能源经济到创新经济的硬着陆,那么俄罗斯不可能保持经济的有效增长,尤其在转型之初。由于面临着民众期许的巨大压力和选举中对民众的政治承诺,在面对“保增长还是保转型”的难题时,普京可能将选择折中的方案,即在其新的任上实现能源经济的软着陆,既为创新经济铺垫基础,又能保证经济增速避免剧烈下降。避免激进的经济转型,实现能源经济的软着陆,即从单一的能源经济到现代化的能源经济转型,是未来俄罗斯政府的现实选择。这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将天然气分馏成各种高附加值产品,将出产的原油精炼为成品油出口。俄罗斯事实上已经在远东地区建立大型的天然气和原油加工厂。

      俄罗斯对美外交不会轻言退让。一般来说,大选年的国家外交往往具有民族主义色彩。今年恰逢俄美两国同时进入大选年,这就意味着两个原本就互为潜在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必然在外交上彼此指向性更强。美国国内的某些人一直试图影响俄罗斯大选进程,让普京离开俄罗斯的政治舞台。今年的国际形势波谲云诡,险象环生,无论是在叙利亚,还是伊拉克,无论哪一个关键冲突点的背后都有俄美两国博弈的身影。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两国在彼此正面交锋时都不会轻言退让。但这不意味着俄罗斯对外政策失去原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俄战略协作将迎来新契机。自1996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始终遵循着两个逻辑:内在逻辑——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必须交好,不能交恶,邻居不能选择,两国经济又互补互需,因此两国战略合作是必然选择;外在逻辑——中俄两国崛起都面临着外部势力的挤压,无论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某些西方国家都将中俄崛起视为是对西方世界的挑战,不断打压中俄两国。中俄两国只有抱团取暖,才能降低各自崛起的成本。

      重新回归的普京决心使国家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将东部地区的开发作为振兴经济的先导,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将为两国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最近一个时期,从俄罗斯2011年底杜马选举开始,美国加大了对普京与与俄罗斯的打压,试图在莫斯科复制“阿拉伯之春”,俄美关系中不稳定因素再次凸显出来。普京在其竞选纲领性的文章《俄罗斯与不断变化的世界》一文中,在抨击对华盛顿措辞严厉的同时,突出强调中俄关系的重要性。普京称,中国经济增长不是威胁,而是一个敦促俄罗斯与中国加紧合作的挑战。可以想见,在美国对俄挤压加剧,尤其是在美国加快战略东移,俄罗斯不断强化其亚太战略的大背景下,两国关系将出现更多的合作机遇。

      (作者为清华大学欧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