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与苏联冲突不同?中美“种族分歧”论引发愤怒
  • 2019-5-6 12:19:27    字数:4058    中俄资讯网编译报道    
  • 中俄资讯网编者按过去的大国冲突、包括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都是“西方内部较量”,而与中国之间是美国首次面对“非高加索”人的超级强国竞争。中国文明在社会的内在组织形式及相关价值体系上,确实与美国文明有差异,但中国长期远离战争,反对武力扩张,倡导文明互学互鉴,没有妨碍任何其他文明。而美国此时拉起“文明较量”的旗帜其目的险恶。华盛顿到底想在遏制中国方面走多远?它真的在为西方文明操心吗?
        --------------

        中俄资讯网编译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文章 题:特朗普与中国开战的最糟糕理由是什么?“文明冲突论”(作者 亚当·泰勒)

        “两种文明之战”纯属臆测

        与他的大多数外交政策不同,特朗普总统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在华盛顿相对得到接受。  然而,特朗普政府针对北京的更广泛言论并不总是能得到许多中国问题专家的认同。事实上,许多人对此深恶痛绝。他们当然不认为中美之间的争端是“文明的冲突”,而认为种族划分是这场争端核心的人就更少了。

        因此,当一名特朗普竞选团队前工作人员、国务院现任高级官员本周在讨论政府对华政策时提到这两点的时候,立即招致了亚洲观察人士的大量批评。

        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家基伦·斯金纳4月29日在智库“新美国组织”的一次活动上发言时,提出了她对于为什么与中国的争端不同于冷战时期与苏联冲突的看法。斯金纳说:“这是一场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斗争,这是美国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之后,身为非裔美国人的斯金纳把种族划分作为当前与冷战时期对抗苏联之间的另—个区别。“同样引人关注的是,这是我们第一次有了—个非白种人的大国竞争对手。”

        这些话引起了中国问题观察人士的恐慌,这种过分简单化的观点让他们感到失望。中俄资讯网编译报道。

        负责东亚事务的前助理国防部长帮办、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的亚伯拉罕·登马克说,这反映了“对中国本身和我们面临的挑战的根本性误解?。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斯温说,这是对中国所构成挑战的“相当可怕的、基于种族主义的分析”。

        对中国而言,这种论据是站不住脚的。斯金纳以德国政治理论家卡尔·马克思对苏联的影响作为证据,以证明冷战其实“是西方大家庭内部的一场战斗”,她却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相反,她依据的是哈佛大学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亨廷顿在1993年的一篇文章后来被扩充为一本书,尽管此书最让人耳熟能详的是他关于西方与伊斯兰世界之间要发生冲突的说法,但他也曾详细谈到了中国的崛起。

        这绝不是向华盛顿的政策专家兜售特朗普与中国斗争的有力论据,斯金纳言论引发的愤怒反应就证明了这一点。而对美国公众来说,这可能是更糟糕的论据,因为民调显示,他们不相信有关中国威胁的说法,而在国际上这更行不通,因为国际听众对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看法比对特朗普的看法更积极。这可能也无法说服特朗普,总统本人现在显然有意寻找两国的共同点。

        另据彭博新闻社5月4日报道 题:美国外交政策中不应强调“文明冲突”

        美国高层外交官公开援引象牙塔学者说法的现象并不常见。但本周早些时候,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斯金纳却引用了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创造的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来描述美国与中国之间不断演变的对抗。斯金纳说,中国的崛起构成了一代人的挑战,需要—代人的反应。她还说,这种竞争代表着—种巨大的“文明的冲突”。

        然而,“文明的冲突”模式无助于美国赢得这场竞争。如今,美中之间除了无数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紧张关系之外,还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但是,特朗普政府的批评者却听到有人用“文明冲突”的说法,对有争议的前特朗普顾问斯蒂芬·班农提出的观点进行呼应。他的观点就是世界已经到了—种基督教西方与其他文明相对抗的状态,这个概念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都可能适得其反。中俄资讯网编译报道。

        宣扬种族分歧大错特错

        【美国《华盛顿邮报》5月4日文章】题:因为中国人不是“白种人”,美国正在为“文明冲突”做准备——这种想法是危险的(作者史蒂文·沃德)

        据《华盛顿观察家报》近日报道说,在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斯金纳的领导下,该部门的员工正在为对华“文明冲突”做准备。斯金纳把美中之间的大国竞争描述为“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意识形态作斗争,这在美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她指出,中国“构成了独特的挑战,因为北京政权不是西方哲学和历史的产物”,冷战是“西方大家庭内部的斗争”,而即将与中国爆发的冲突是“我们首次面对一个非白色人种的大国竞争对手”。

        斯金纳声称,中国是美国第一个在意识形态上完全不同的大国竞争对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我们并不清楚这样的意识形态是否是中美竞争的核心。其次,这会歪曲历史。纳粹德国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反面例子,苏联也是一个。

        斯金纳认为,冷战并不构成文明冲突,因为它发生在“西方大家庭”内部。她更进一步指出,中国是美国面对的第一个“非白色人种”的大国竞争对手。说到底,这跟意识形态或者文明无关,而是关乎种族。和俄罗斯不同,中国人并不是白色人种,因此美国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它。

        但美国在历史上从未遭遇过非白人大国竞争对手的说法也是错误的。二战前的日本就是一个大国竞争对手,其人种也跟我们完全不同。

        曾经的日美关系警告我们,不要把重点放在大国之间的种族分歧上。在二战前的几十年里,日本是一个渴望得到认同、渴望成为大国俱乐部中完全平等一员的崛起中国家。几场危机最终让日本精英阶层相信,他们在获得认同方面面临着难以逾越的种族障碍。其中的许多问题涉及日本移民的待遇。

        再加上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国家关于“黄祸论”的叙述,这使得东京对世界政治中的种族歧视感到十分焦虑,以至于日本坚持要在国际联盟的宪章中加入“种族平等条款”。这一努力失败了,这凸显出日本人担心种族歧视会把他们挡在大国俱乐部的门外。中俄资讯网编译报道。

        美国会对中国采取同样的态度吗?

        美国的总体战略会明确围绕着中国是一个不同的种族来制定吗?如果那样的话,一个雄心勃勃、正在崛起的大国可能真的会认为,它将在国际政治中面临种族歧视。这会再次强化这样一种看法,即国际秩序从根本上讲是不公平的,不会为中国的雄心壮志留出空间。

        特朗普政府的某些人故意强调中国是一个种族上“不同”的国家,这样它就可以把北京当作一个与众不同的威胁——为美方作出格外强硬的回应提供了理由。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列强(有时候还有美国,以及后来的日本)。把中国视为尚未完全“开化”的国家,将中国划入它们的势力范围,这被中国人视为“百年屈辱”。中国人仍然铭记着这样的经历。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对于自己的“文明”得不到认同非常敏感,而一个老牌大国却在积极宣扬这一观点,这样的组合可能是非常危险的。

        鹰派大开冷战历史倒车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5月5日报道】压力集团“当前危险委员会”最近举行的会议具有冷战时期鹰派大会的所有特征:激烈的言辞、慷慨激昂的政策专家以及关乎生死存亡的共产主义威胁。但有一个关键的不同:这次的敌人不是苏联,而是中国。

        上周,一群名人、政客和行为古怪的人来到华盛顿的“民兵”洲际导弹纪念大厦,在中国问题上敲响警钟。他们喝着冰茶,进行有关“对抗中国日益兴起的帝国主义”的讨论。
    该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在冷战时期的政治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它的再度活跃表明,在华盛顿的某些地方,反对中国的狂热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重启该委员会是一群对华鹰派的想法,其中包括白宫前首席战略师班农。该委员会的基本观点是,中国无意加入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秩序,而是寻求建立另一种秩序。中国的做法是让美国经济伤筋动骨,同时利用庞大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计划,把亚洲和非洲的大片地区与其经济体系绑定。

        不过,中国问题专家、美国乔治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詹姆斯·米尔沃德认为,美国无法、也不应寻求摆脱它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他认为,强硬派言论会让中国的温和派疏远。他对“新麦卡锡主义”感到担忧,他提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最近对在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进行严厉打击的做法。他说:“这是冷战时期的旧剧本,但这与冷战初期的情况大不相同,当时确实存在重大的意识形态斗争和严重的军事威胁。”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