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媒:全球再度见证“中国奇迹”和“增长密码”
  • 2020-10-3 18:42:21    字数:1965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    
  •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塔斯社近日发表题为《疫情下的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增长的“秘密”》的报道,报道称尽管某些经济学家曾给出悲观预期,但北京在今年第二季度便实现了3.2%的经济增长。它是如何战胜困难,让全球再度见证“中国奇迹”的?在它的国家战略中,是否隐藏着增长密码?报道指出,中国官员及专家给出了详尽而明晰的解答。中俄资讯网摘编如下:

        严控疫情保复苏

        卓有成效的疫情应对战略是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复苏的前提。中国国家卫健委人士告诉塔斯社,政府的政策始终如一,对疫情暴发地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倘若某地的确诊人数过多,中央政府会对它们进行封闭。集中力量控制重点地区的疫情非常重要且奏效。这意味着高风险区的所有机构、公共设施、大多数工贸企业都要暂时关门,民众大多数时间必须居家不能外出,警察和大量志愿者负责监督隔离制度的落实。

        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半年多来一直重申,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北京认为,国家唯有在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之后,经济才能得到正常发展。

        中国专家认为,北京抗击新冠疫情斗争取得成果,首先要归功于政府的权威,它及时让民众进入隔离状态,后来又开始有计划地让处于停工状态的企业逐步复产。

        提早预见定战略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了疫情之下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新目标。最高领导层给出了硬性要求,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战略基础就此奠定,它被浓缩成为“六稳”“六保”。

        其实,“六稳”“六保”的新构想在遭遇现有难题之前许久便开始酝酿。2018年,华盛顿强化对华施压,事实上是向中国领导层提出根本不可能的非分要求,企图迫使北京在制定本国发展战略时优先单方面考量美国的利益。当时,中国官方越来越频繁提及“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为降低贸易战造成的消极影响,北京在制定目标时提出了最重要的六大方面,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这便是所谓的“六稳”。

        “六保”的提法出现在5个月前,这不只与保持正增长的必要性相关,也是为了稳住经济基本盘,防止衰退,首先是保居民就业,而后是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人民日报》的评论员对上述战略进行了评论,即中国领导层努力提早预见危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换言之,中国政府未雨绸缪,努力在不可抗力出现之前消除风险。

        自力更生谋发展

        在很多东亚国家,自力更生理念早已深入血脉,但这并未妨碍它们向海外市场逐步敞开大门。中国近几十年来的迅猛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发达,令它有底气大幅降低对出口、对海外投资的依赖。官方统计显示,2019年,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8%,投资的贡献率为31%,净出口的贡献率仅为11%。

        在外贸总量不断下降的背景下,政府不得不推出将部分出口商品转内销的政策。9月9日至10月8日,在中国传统的消费旺季期间,“全国消费促进月”闪亮登场,全国179个重点城市参加,覆盖了10万余家企业。

        多数中国经济学家认为,除刺激内需外,中国还应当奉行深化与他国经贸往来的灵活的长期战略。

        早在2013年,为释放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实力,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主要目标之一便是打造与其他国家发展互利互惠关系的完整体系。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今年前7个月,虽然中国对外投资总额下降了2.1%,但同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却增长了28.9%。如此一来,北京为自己打造出“救援缓冲器”,召集了某种意义上的“伙伴俱乐部”。

        换言之,中国非常鲜明地展现了它在疫情条件下,利用在上述倡议框架内建立的紧密关系往来将损失降至最低的能力。正如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王小龙所说,新冠疫情给“一带一路”中60%的项目造成了不利影响,但他强调,没有一个项目被终止。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