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媒:中国经验为俄所用——打破意识形态窠臼 从未偏离经济方向
  • 2018-12-4 12:42:10    字数:2368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    
  •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刊文题:中国经验为俄所用:怀揣党证的亿万富翁 副题:如何借鉴中国经验:政治务实和经济增长(作者:尼古拉·瓦尔杜利)

        中俄资讯网资料图

        11月末,我们得知中国有一些亿万富翁是中共党员,例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俄罗斯,其实也有过与马云经历类似的人物。阿尔乔姆·塔拉索夫在上世纪80年代末脱颖而出,创办“起源”公司,成为苏联的首位百万美元富翁。跟马云一样,他曾亮相苏联国家电视台的节目,展示自己的苏共党员证和已缴纳党费的证明。当时的标准为个人收入的3%。他每月9万卢布的党费金额,在普通民众眼中绝对算是天文数字。10年之后,马云才开始试水互联网创业。

        如今,苏共跟苏联皆已不复存在,塔拉索夫也悄然离世,享年67岁;然而,中共和马云的事业皆处于欣欣向荣当中。亿万富翁党员现象也可以被视为所谓“中国经验”的精髓所在。俄罗斯很多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一直对此感慨万千,且不囿于左派阵营。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

        打破意识形态窠臼

        那么,中国的秘诀何在?不必一开始便从历史传统和思维方式特点中溯源。在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开始引领全国落实与苏俄在50多年前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相似的路线。两者目的相同,都是意在令国家摆脱饥馑;手段相似,即实现私人生产尤其是农副产品及相关贸易的合法化。

        但苏俄/苏联的新政只维持了不到10年,而中国的改革已步入不惑之年,且仍在不断发展、节节胜利。原因何在?  作为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的首任市长兼著名的管理专家,加夫里尔·波波夫认为,这是由于北京成功地将国家的主要政治力量即党政机关变成了拉动改革前行的引擎。这的确非常重要。这是任何改革取得成果的前提。但我们有必要更为仔细地研究“新经济政策”以及中国改革最初阶段的特点。中国的经验证明,只有经济政策得法,才能打破意识形态所遭遇的窠臼与禁忌的压力。北京做到了。但苏联在践行邓小平大道至简的“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时,却未获成功。不光是“新经济政策”,上世纪60年代,柯西金改革试图回归市场经济,同样不见成效。

        问题不只出在“党内实权人物”、“马列主义价值观”捍卫者的身上。或许,即便列宁活得更久,他也未必能将“新经济政策”有效地嵌入到“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内建成”的理论当中。当然,这并不具有原则性意义。  意识形态不只依靠理论,也需通过政治实践来维系,而后者受制于地缘政治格局。国家要夯实国防实力、大力实施工业化,措施之一便是停止“新经济政策”,征用一切资源。在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初期,政府的有些做法值得专门讨论,但若不推行工业化,是打不赢这场战争的。

        苏联与中国的区别之处在于,苏联的意识形态化程度要深得多。莫斯科对于二战之后拉开帷幕的、人类历史上大规模、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试验肩负重任。这一实践而后推广至中国和东欧国家。

        从未偏离经济方向

        中国改革成功的秘诀、苏联功亏一篑的原因不只应当从中国的思维、也需要从俄罗斯的思维特点中寻找。正是俄罗斯人以上帝代言人自居,正是莫斯科被称为“第三罗马”,正是在这块土地上,对“整个人类幸福未来”的探索与实践从未停止过。

        中国得以将“务实”这一改革要义彻底贯彻。改革的源头当然要追溯到“新经济政策”。不过,北京并没有选择成为救世主,在历史上,它也从未觊觎过全球霸权,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只是一直不断地提升经济实力。它甚至可以通过铁腕来实现目标。中国的改革从来没有偏离过经济这一主方向,这也是中国经验和邓小平所遗留的思想财富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

        中国实现了改革目标。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也显著提升了北京的政治威望。

        务实主义决定了北京现今的路线。它从未让莫斯科停止惊奇。俄罗斯遭遇制裁,这是我们背离实用主义的外交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它非常希望加强与中国的战略盟友关系。现在,这一关系还只停留于口头上。中国一贯务实,只在那些对己而言最为重要的领域积极合作。显然,排在首位的非能源莫属。与此同时,即便与美国陷入大规模的贸易战拉锯当中,北京仍然相当谨慎,防止与莫斯科的合作招致华盛顿的连带制裁。北京认为,承担额外风险是多余之举。

        俄罗斯央行驻中国办事处不厌其烦地提醒,北京事实上也加入了针对莫斯科的金融制裁。因为俄罗斯的银行获得中国的贷款非常之难,只有那些中方非常积极参与的项目,才可分到一杯羹。这即是说,它是“捆绑”提供的。其实,这对北京而言再正常不过。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必要借鉴中国经验吗?全面引进是不可能的,毕竟那趟列车早已驶离。但部分经验即使不便为俄所用,至少也值得我们学习与考量。中国的经验可以概括如下:首先,在这场历史性的赛跑中,制胜点并非雄心与抱负,而是将实用主义贯彻始终;其次,增强一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威信的最可靠手段是提升经济指标。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