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罗斯专家:中国今天经济奇迹的基础是苏联在50年代提供的援助
  • 2024-9-20 9:32:58    字数:4560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 苏联对华援助专家

        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俄罗斯亚太地区研究中心主任谢尔盖·萨纳科耶夫表示,中国今天的经济奇迹的基础是苏联在50年代提供的援助。

        萨纳科耶夫说:“是的,自从1949年10月2日我们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的75年里,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关系中包罗万象,但基础仍然牢不可破。毕竟正是当时提供的全面援助实际上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经济奇迹奠定了基础。”

        俄专家回忆说,早在1950年2月,斯大林和毛泽东在莫斯科就举行了著名的会晤,会上举行了签署历史性《苏中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招待会。根据该条约,苏联承诺向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最广泛的援助。

        他补充说,因此苏联在中国建造了156个大型工业设施,向中国派遣了数千名专家,数千名中国人在我们的企业和教育机构接受培训。

        萨纳科耶夫说:“这为伟大的俄中友谊奠定了基础,今天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繁荣。”

        ---------------------

        建国之初,苏联对华经济援助有多重要?

        新中国成立伊始,经济衰颓、百业待举。长年战乱所遗留的混乱局面尚未理清,由于美国的介入,半岛战火迅疾蔓延至鸭绿江边。在战争创伤未得疗愈、西方国家实施封锁禁运、抗美援朝耗费巨大之时,中国经济的复苏无可避免地需仰仗当时东方阵营,特别是阵营之首——苏联的全力支持。

    上图显示:在志愿军入朝参战之际,苏联于我国东北地区迅速组建了第 64 歼击航空军

        事实上,苏联确实为当时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支持与协助。然而,因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及反修思潮的作用,国人在论及那段过往时往往缺少明晰的认知,有关阐述多聚焦于苏联对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支援,针对中国国内经济的援助提及甚少。

        为让众人对建国初期的苏援状况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本文所论及的建国初期的时间范畴为1949至1954年),本文依凭当下公开的史料以及相关文献进行扼要阐述,以呈于读者,倘若存在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斧正。

        16亿卢布的“重大订单”,成为经济复苏的物质保障。在新中国财政困窘、经济建设亟待即刻开展之时,苏联借助与华的进出口贸易,向中国输出了众多当时极为珍贵的工业原材料与设备。

        在1950年至1952年间,苏联总计向中国输出94.3万吨钢材(此数量约占同期中国钢产量的40%)、150万吨成品油,还有价值 1.263 亿卢布的机器、设备、设施及配套材料,这对新中国快速构建一系列标准化工厂、更替落后且无序的旧工厂发挥了关键作用。

        此外,依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有关规定,自1950年4月起,苏联逐步向中方移交其在华的企业与设备。在朝鲜战争爆发前,苏联就把在大连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在东北没收的原日伪资产以及苏军驻军驻地等交还给中方。截至1952年,共计无偿移交中国47座厂房、11座电影院、33座仓库、188处宅基地。在移交之前,苏联有规划地对部分工厂设施予以改建或扩建,以契合未来中国工业发展之需,仅大连修造厂的产能相较1946年就提高了多达36倍!

    上图:存续30年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鉴于新中国在援朝之际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致使对内投资相对欠缺,中苏双方经协商后,达成了苏方企业出资于中国设立石油、有色金属、航空及造船四个合营公司的协议,此为新中国借助外资推动经济发展的初始尝试。

        1951年,苏联于华投资累计约1.336亿卢布,至1953年已攀升至6.4亿卢布。为推动在华苏资企业的构建与进步,1950年至1954年期间,苏联先后六次以低价出售或无偿赠予的方式,向中国提供了价值4.96亿卢布的技术、仪器、毛坯件、工业半成品以及配套设备,极大促进了新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截止至1954年,苏联直接投入或累计向中国输入的各类援助物资及设备(包含配套的相关附属物件)总值达15.975亿卢布。这近16亿卢布的“巨额援助”,对于当时资金匮乏的新中国而言,犹如“雪中送炭”。其不仅是新中国经济恢复所必需的硬件基础,还为“一五计划”的施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上图:苏联运输援华物资

        “156”工程,筑牢新中国国家工业化根基建国伊始,中苏合作广为人知的当属所谓的“156”工程,此乃建国初期苏联援华的重点所在,亦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核心要点。1950年,依循中苏协定,“156”工程的首批50项工程全线启动。其后因形势变迁,撤销1个、合并2个,实际动工47个。虽然众多项目在苏联撤走专家时尚未彻底竣工,但至1954年,已有36个项目步入全面生产或运转之态,其中22个更能够实现满负荷生产或运转。

        据1953年5月的报告所述:“国内的煤炭、钢铁、电力与石油等主要工业产能已达建国之际的两倍,预估至1959年可达到苏联一五计划的水准,接近乃至超越日本1937年的水平。”(《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

    上图:彼时倡导向苏联学习的海报

        此外,在对华援助进程中,苏方亦会尽力满足中方某些临时新增的项目。鉴于朝鲜战场上美军显著的空中优势给志愿军带来的重大伤亡,1951年1月,中方紧急知会苏方,恳请在东北构建飞机维修养护及航空发动机组装与维修养护的工厂,并逐步迈向生产飞机及航空发动机。仅三个小时过后,中方的请求就获得批准。苏方迅速于当年助力中国建成了年均可大修600架飞机、3000台航空发动机的工厂,当年即完成大修飞机300架、航空发动机1500台,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根基由此奠定。

        客观而言,“156”工程中的众多项目技术层次并非颇高,并且由于项目开展规模过大、范围过广,致使诸多“烂尾”状况出现(回想苏联于上世纪 70 年代仍有大量农产品因未及时收割及入库而腐坏于田间,规划及组织调度不善似乎是苏/俄长期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彼时这却是我们能够获取的最优且最为完备的工业建设协助,其让中国仅耗费短短十年便达成了工业经济体系的初步构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上图:苏联援华专家正在就餐

        极为珍贵的经验,推动达成跨越式发展。苏联的援助并非全然无私无偿,然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援助无法以金钱度量。在援建工程或者应中方特殊要求临时增添的众多项目方面,相关的科学资料及技术文件,苏方未收取任何专利费用,多数情况下仅象征性地收取了移交材料的运输费和复印费。即便对于这些费用,也未明确规定额度,且未进行催收。

        鉴于彼时中国的学术研究环境有待重振,多年的战乱致使众多材料、书籍要么遗失要么损毁。1950年9月,苏方责令苏联科学院图书馆针对中方的缺失项目予以审查,进而有指向性地向中国赠予经济技术资料、文献,工程建设与制造的图纸,还有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并决定依照援华工程建设的进程,视具体情况每年多赠送 25%。

    上图:关于与苏联专家交流学习的宣传海报

        截至1953年,苏联赠予的相关资料累计达12842套(册)。

        1953年5月,中苏再度签订协议,苏方无偿为中方提供援华建设项目的相关文件资料。常言有道,授人以鱼弗若授人以渔。这批珍贵且难以用具体价值衡量的资料的抵达,促使中国迅速依照苏式标准构建起在彼时堪称十分先进的经济建设规范,达成了从技术规格、操作流程至审核验收、市场准入等环节的全方位制度化、系列化与规范化,同时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能耗。

    上图:苏联援华专家的临别留影

        此外,众多苏联专家的莅临,更是毫无保留地把诸多先进经验分享给了中方。

        例如,中国往昔曾被视作贫油之国。然而,苏联专家通过实地勘查,判定中国地下石油资源颇为丰富,并传授了前沿的油田勘探之法,致使中国在1952年的石油产量超出了解放前最高量的19.66%。阜新发电厂于机组安装期间,运用了苏联专家所提出的装机方式与流程,最终工时节省达4/5,不但提前一个月完工,而且节省费用60亿元(旧币),技术水准亦达到了苏联同期水平。

        太原钢铁厂运用苏联专家所提出的新型炼钢方式,每炉的冶炼时长从10小时42分减至4小时54分,效率提高了两倍。

    上图:1952年6月16日,苏联专家普希金(右侧)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聆听五年制教学方法的授课。

        在处理实际问题之时,苏联专家还亲身对中国的相关工厂、企业、部门及组织拟定或优化了一整套管理、运行、培训与检验准则,给出并推行了诸如明确生产责任制、构建经济核算制度、确立安全生产标准等众多合理化提议,取得了优良成效。

        众多专家于工作期间借助讲解授课等形式为新中国培育了大量技术人才,仅在1952年于东北就培训了2万多人,其中的绝大多数均成为新中国经济腾飞的第一代“开拓者”。

    上图展现了与苏联专家就航空工业进行交流的场景

        历史有力地表明,历经多年战火的新中国在亟待修复战争创伤、重振经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之际,获得了苏联的鼎力协助。即便这种协助并非毫无私利,也并非尽善尽美,然而我们不应忘却这种国与国之间负责且诚挚的扶助。客观、审慎地梳理建国初期苏联援华的实情,不但有益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段过往,对当下中国的发展建设亦有着颇高的参考价值。

        ---------------------
        【1】《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 主编:彭敏
        [2]《1953 - 195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档案馆编纂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