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华人华商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专家:俄罗斯自杀游戏在中国不应有生存空间
  • 2017-5-26 10:34:04    字数:1268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环球时报
  • 中俄资讯网资料图

        中俄资讯网注:本文作者周详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主任、教授 文章摘自今日环球时报

      近期,一项源自俄罗斯车臣地区名为“蓝鲸”的“黑暗自杀游戏”及其变种在互联网上出现,并已传入中国,参与者多为未成年人。据悉,该游戏在俄罗斯直接导致多名少女自杀,且与至少80人的自杀有关。

      这款“自杀游戏”借助社交网络进行扩散,目标人群以未成年人中的易感人群为主。游戏设计者运用情感诱导、催眠暗示、威胁控制、睡眠剥夺、封闭环境、系统脱敏、行为强化等手段,通过50天50个行动指令,从自虐、自残到最后的自杀实施,逐步升级,使那些心理异常、孤独、脆弱、痛苦、抑郁、无助的未成年“游戏玩家”,一步步滑向毁灭的深渊。

      造成“蓝鲸”传播并形成破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未成年易感人群的普遍存在。全球范围内,自杀是15至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显示,自杀是中国15至34岁人群死亡的首因。

      自杀者通常具备三个核心要素:受挫的归属感、知觉到的累赘感以及习得的自杀能力。

        受挫的归属感包括孤独感和相互照应关系缺失,知觉到的累赘感指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幸福有贡献的价值感。这两个要素由人际关系导致,属于自杀意念。“蓝鲸游戏”正是通过放大未成年人生活的空虚感和阴暗面,增加他们的负面情绪,摧毁他们的生活信念,使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的”,从而产生自杀意念。

      习得的自杀能力包括不怕死和不怕痛两个方面。“蓝鲸游戏”中不断重复疼痛或刺激性事件降低了对有潜在致命危险事件的恐惧,提高了躯体疼痛耐受性,促进了死亡无畏,从而获得了自杀能力。这正是“蓝鲸游戏”的可怕之处。

      面对“蓝鲸”,青少年应在了解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辨别此类通过心理诱导令参与者出现伤害自我的社群活动,积极尝试向家长、老师、朋友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及时向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和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家长则要观察孩子在作息、身体和心态上的变化,倾听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通过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有能力适应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总之,就是要让青少年重新建立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归属连接,让他们明白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精神健康问题,对社会、公共情绪和经济具有深远影响。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2016年12月30日22个部委联合发文出台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都旨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提供支持与保障。此外,媒体从业者在报道自杀时一定要慎重,需在满足公众知情权和不要危害公共精神健康之间取得平衡。

        中俄资讯网注:本文作者周详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主任、教授 文章摘自今日环球时报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