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全景俄罗斯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罗斯研制出革命性武器—水下/两栖冲锋枪
  • 2013-7-25 7:49:04    字数:1637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来源:透视俄罗斯
  •     全球海军中出现水下破坏力量时,即二战期间及战后,便开始了蛙人部队所用武器的研制,但成功制造出真正的可在水下射击的冲锋枪和手枪的只有苏联。

        约半个世纪前,苏联海军特种侦查部队中出现了4.5毫米口径的SPP-1水下手枪和5.66毫米口径的APS水下突击步枪并曾进行过射击。然而,水下射击效果很好,但陆上却差强人意。使用这些武器浮出水面当然也可以打击敌人,但仅限于近距离,50米以外就已很难命中目标且杀伤力也急剧下降。而水下冲锋枪上岸后的使用寿命则从未超过过180发子弹。

        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成功复制俄罗斯制造水下自动武器的技术。然而,蛙人在执行任务时却不得不随身携带两套手枪和冲锋枪:既要携带APS水下突击步枪和SPP-1水下手枪,还要佩戴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和马卡洛夫手枪。这样自然非常不方便,可是制造一种在两种环境下射击效果同样优异的武器一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一无法解决的难题被俄罗斯图拉的军械人员解决了。这一想法以及整体结构是由已故杰出射击武器设计师瓦西里·彼得洛维奇·格里亚泽夫(Vasiliy Gryazev)提出的。

        具体制造出这种冲锋枪的则是其在俄运动及狩猎武器中央设计研究局工作的战友和学生们,该设计研究局以导弹和机关炮设计而位列知名“仪表制造设计局”之列。(图拉仪表制造设计局并不从事仪表制造,苏联时期将其如此命名是为了迷惑敌人。那里实际上制造武器,包括射击武器。)具有常规自动武器规格的独一无二的水下弹药也是在此生产的。2007年,图拉完成了5.45毫米口径的两栖(可在两种环境下使用)特种冲锋枪的研制工作并将其简称为ADS。其中并没有具体设计师的名字,因为新型武器的研制是由一个庞大集体完成的。这一名称叫起来可能不太上口,但射击效果很好!

        水下射击使用的是5.45x39毫米口径弹药。陆地上也使用相同口径(5.45x39毫米)的典型弹药,只需将水下用弹夹换成新的标准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所用普通弹夹即可。此外,两栖特种冲锋枪还配有适用于VOG-25型和VOG-25P型榴弹的榴弹发射器。配置中还可以包括战术消音器和各种瞄准器。这款冲锋枪中使用了许多俄国产武器中一般很难见到的专利技术。仅“无托”设计就值得一提:手枪柄和扳机一起布置于弹夹之前,活动部分则安排在枪托中。这种设计能在保证枪筒长度的同时极大地缩小冲锋枪自身的尺寸;两栖特种冲锋枪则没有常见的枪托,而是靠一块所谓“背板”架在肩上。此外,俄国产设计中首次使用非侧面弹壳弹出,而是前面封闭匣里弹出。

        这样能减少射击者脸部所受影响并保证无需换件便可从右、左两肩射击,也就是说这款冲锋枪对于右撇子和左撇子来说同样方便。两栖特种冲锋枪中还广泛使用复合材料,在降低武器重量的同时提高了其耐腐蚀性。气体导管装置中引入了气体调压器,可保证水陆两种模式的轻松切换。

        于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冲锋枪在水下和陆上射击效果同样优异的目标。而且尽管外形更小,但效果却毫不逊色于最新款的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这样,在新俄罗斯历史上制造出了结构上真正革命性的自动步枪,在西方和俄罗斯以东的东方还没有此类产品。虽然两栖特种冲锋枪是为蛙人部队研制的,但既然其设计是成功的而且是多用途的,那么或许可以不仅在海军特种部队中使用,还可以装备俄整个国防部军事情报局特种部队、海军陆战队以及陆军部队。这款两栖冲锋枪已通过俄全部军事测试并获得好评,目前正处于试用阶段,近期或将决定装备部队。

        俄罗斯报 作者:谢尔盖·普季奇金(Sergey Ptichkin)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