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全景俄罗斯  >  正文

    字体大小:    

  • 苏联解体与美国的文化渗透存在着因果关系
  • 2011-4-9 9:02:38    字数:11065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
  •   
      (六)外呼内应。美国对苏联和东欧的文化侵略是一个内外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苏联和东欧各国以“配合”的姿态迎接美国的文化战略和意识形态进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普罗科耶夫1991年11月在《俄罗斯文学报》上发表题为《集中抓国内,为时尚不晚》的文章,指出俄罗斯存在着一种同革新社会主义主张完全不同的方针,并且这一方针越来越明显,即从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逐步转向资本主义。一些人对苏联外交上的危险倾向提出警告:“在苏联滑入深重危机的时刻,过分积极的对外政策举动,使苏联较多地依赖于外部世界,较少地独立自主……苏联领导把本国的改革变成了世界各国的大业,自我置身于这样一种局面:每走一步都担心外国会对我们搞经济制裁,担心布什不来访,担心外国舆论对我们不理解。这就不得不唯美国和西方的马首是瞻。”要想对党的历史作实事求的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苏共听不得为历史“说好话的人”,“反思历史”必须要彻底,否则就是缺少诚心。
      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外部施压,而国内的态度不是抵制,而是配合。这种情况甚至让一些美国人也摸不着头脑。但无论如何,外呼内应的成效是明显的,它使美国坐收渔翁之利。
      
      ※※※
      
      美国文化对苏联和东欧的侵略,过程是渐进的,手段是温和的,结果却是令人震撼的。尤其是苏联的解体绝不仅仅表明一个巨大国家在地缘上的分解,也不仅仅代表共产主义实践在一个国家的失败。要知道,苏联是一些具有勇气的伟大先行者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在真诚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持下进行的卓尔不群的伟大行动;是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性跨越。它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为其他共产主义实践者注入了革命激情,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念。共产主义制度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轰然倒塌,一下子让人膛目结舌。俄罗斯民族和东欧各国民族长久以来的进步过程发生深刻转向,这一打击沉痛而持久。它让曾经无限光明的未来迅速黯淡下来,让曾经坚信共产主义理想的人无所适从。
      文化渗透是有历史传承性的,是一个持续地起作用的过程,其本身也是一部“鸿篇巨制”,所以威力也是巨大的。它在殖民时代被孕育和培养起来,在二战以后成熟起来并在“冷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见证了它的效果。在后冷战时期的今天,以文化渗透为主要载体的和平演变丝毫没有懈怠,反而逐步升级,花样翻新,不断挑战新的对象。
      客观地说,美国文化渗透和苏联解体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任何事物发生变化,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文化无疑是导致苏联解体悲剧的罪魁,是主要的原因,这一原因来自外部。同时在苏联国内,无论是领导阶层、知识界,还是民众思想领域,都为文化侵略提供了空间,在某些领域甚至积极配合,尤其是在触及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深度上加以配合,导致意识形态发生根本转向,文化领域产生深刻认同危机,建筑在思想分化基础上的政治分裂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说,在面临较大挑战的情况下,应当表现出有力抵制的意识和行动,它不但表明了一个国家的智商,而且决定着这个国家人民的命运和全人类的最终幸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8。
      [2]杜鹃,美利坚——走进去,又走出去的民族[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1)。
      [3]亨廷顿·塞缪尔,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
      [4]张宏毅,对美国意识形态进攻和戈尔巴乔夫非意识形态化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1,(1)。
      [5]北京编译社,意识形态与外交事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12。
      [6]布热津斯基,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303。
      [7]程家钧,现代俄语与现代俄罗斯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i:212-240。
      [8]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36。
      [9]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3。
      [10]王晋燕,揭秘颜色革命“精神教父”夏普20年阴谋[J],环球人物,2008,(4)。
      [11]杨福泉,北美印第安文化的悲欢与启示——西方文化[EB/OL],(2006-05-30)[2008-08-10]。http://www.fwsou,com/wenshilunwert/5/20070313/42736.htm.
      [12]多布林科夫B H全球化时代的俄罗斯[EB/OL],(2007-07-27)[2008-07-23].http://www.xj71.com/html/22/n-16122-4.html.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热点资讯榜

    论坛热帖榜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俄资讯网所刊载的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必须以可链接形式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 © 2009 – 201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中文域名:中俄资讯网.com) 备案号:京ICP备09094555-2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