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全景俄罗斯  >  正文

    字体大小:    

  • 历史:油价暴露苏联经济短板 成解体重要推手
  • 2020-4-23 12:54:19    字数:2061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    
  •     中俄资讯网阅读揭示:国际石油市场20日再现“历史性一刻”——美国原油期货5月合约首次跌至负区域!今年国际油价“史诗级暴跌”已经多次刷屏朋友圈。让人关注的是,历史上油价的“过山车”式暴涨暴跌往往对全球经济乃至政治生态产生猛烈冲击。

        油价暴跌成苏联解体推手

        相比哀鸿遍野的西方国家,在前两次石油危机中获利最大的除了阿拉伯世界,就要数苏联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西伯利亚一系列大型油田陆续投入开发,苏联石油工业进入黄金发展期。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苏联大幅增产,并拒绝配合阿拉伯世界“限产保价”,反而与后者争夺西欧市场。据统计,1975年苏联石油日产量达到880万桶,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头号产油国。在油价暴涨的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石油产量更是维持在年产6亿吨(日产量1200万桶)的巅峰状态。当时对西西伯利亚油气工业每投入1卢布,经过3-4年就可以收回30-40卢布的利润。许多人乐观地认为,油价上涨到一定高度后会成为稳定的“摇钱树”。

    中俄资讯网资料图

        出口石油的暴利让苏联获得巨额硬通货,不但可以凭此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外国先进设备和消费品,还成为苏联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财政基础。尤其是当时苏联已经严重依赖通过国际市场进口粮食,石油成为解决苏联粮食问题的灵丹妙药。据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不止一次向西西伯利亚主要石油开采企业的领导穆拉夫连科提出请求,内容是:“面包出现问题,请增加300万吨计划外石油”(用于出口创汇)。

        苏联在经济上暴露的短板迅速让老对手抓住机会。1985年8月,美国政府授意沙特增加产量,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已显萧条的世界市场注入石油,打压油价,抑制西方的通货膨胀。沙特石油出口迅速从每天不足200万桶猛增到约900万桶。受此影响,1985年11月,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逾30美元直线下降,到1986年4月1日已跌至每桶10美元,下跌幅度竟达70%。

        正所谓祸不单行,此时苏联正面临石油开采量下降和成本上涨问题。美国乘机对西伯利亚所需的石油开采设备实行禁运,让苏联希望提高石油产量,靠提高出口量来弥补油价下跌造成外汇收入下降的企图也化为泡影。在油价暴跌、石油产量锐减的双重打击下,苏联外汇收入已无力满足进口粮食以稳定国内供给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国内出现严重物资短缺,这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推手。

        早期油价暴涨暴跌是常事

        在还没有发明内燃机,更不用提汽车和飞机的19世纪60年代,石油只是一种普通的工业产品。在投机商人的操纵下,它的价格暴涨暴跌是常事。最早开始大批量开采石油发源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从1859年开钻的第一口油井开始,这里生产的原油短短几年内就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

        不过此时石油的用途主要是提炼煤油这种照明燃料,汽油属于危险的副产品。狭窄的应用范围让石油价格极易受到市场的影响。从1859年到1860年底,煤油商人大力推销这种新照明燃料,让很多人对石油的前景看好,油价一路高涨到1861年1月的每桶10美元。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开采当地的石油资源并没有什么技术门槛,投资者蜂拥而至,大地上钻井林立。无限制的生产导致供过于求,油价迅速暴跌,到1861年6月,油价已降到每桶50美分,年底时更是跌到每桶10美分,当真是“装石油的桶比里面的油还贵”,许多人因此倾家荡产。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改变了油价走势。战争双方对各种物资的迫切需求让油价转头飞速上涨。1862年底,油价已经涨到每桶4美元,到1863年9月达到每桶7.25美元的高点。让人想不到的是,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又差点把油价推下深渊——物美价廉的电灯严重挤占了煤油灯的市场,石油失去主要用途后,价格因此再度暴跌,一度下探到每桶0.48美元,比当时产油区的饮用水还便宜。就连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也忍不住向妻子抱怨说:“如果没有投资石油,我们现在应该很有钱了。”

        19世纪末,内燃机的出现终于结束了石油大亨的苦日子。随着汽车开始规模化生产,全球市场对汽油的需求与日俱增。1911年,汽油的销量首次超过煤油,并带动石油生产迅速增长。随后全球石油产量从1920年的6.9亿桶猛增到1940年的21.5亿桶。但此后尽管石油在燃料和化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然而在号称“七姐妹”的7家跨国石油巨头控制下,国际油价长期保持在低位,甚至一度还不到煤价的一半,为此蒙受损失的却是第三世界的产油国。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