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苏关系史纲》:新角度诠释中苏关系
- 2011-6-7 14:20:04 字数:2941 中俄资讯网综合报道 中国图书评论 2011年第4期
-
在20世纪这个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世纪里,中苏关系的大起大落为之增添了许多色彩,中苏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邻国之间关系的戏剧性变化用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无论如何都是解释不通的,这是一对独特的大国关系。《中苏关系史纲》向我们展示了中苏关系复杂的变化过程,描绘了两国领袖人物各具特色的言行及其影响。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中苏两国内政外交的综合性著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国国内政治的波澜。
该书时间跨度长,实际涵盖了苏联存在的74年间中苏关系的全过程,与有关中国外交史相比,该书对中苏关系的描述更详尽,线索也更清楚。
对于1949年以前的中苏关系,该书抓住了苏联外交的特点,从其世界革命战略和国家外交政策两个层面论及中苏之间的关系。从世界革命的战略出发,苏联支持中国的革命力量,支持他们的反政府斗争,并把苏共和共产国际的战略策略推广到中国,由于脱离中国的具体实际,其许多政策并不可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共产党丧失根据地被迫进行长征等许多问题上,苏共和共产国际都起了很不好的作用。作者用大量资料说明苏联是如何向中国输出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是深受苏共影响的政党。苏共对中国内政的干涉自然会影响到两国之间的关系,苏联支持中共进行了多起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暴动,正是“苏联外交人员公开支持共产党人暴动的做法,使国民党人痛下决心,公开宣布与苏联断交”。中苏断交后,苏联更加积极地援助中国共产党,1928年不惜花费大量财力和人力,在莫斯科组织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几乎所有文件,都是俄国人起草或在他们帮助指导下完成的。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选择,也全都是严格地按照俄国人的意志行事的”。在国家关系的层面,苏联为了自身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在中苏建交谈判中耍尽手段,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大化,支持外蒙古独立,抢夺在中国的权益,策动中国的民族分裂,暴露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外交的实质与西方强国并无二致。更为严重的是,苏联还要求中共完全配合苏联侵犯中国利益的行动,在中苏因中东路争端开战时,共产国际甚至要求中共“武装保卫苏联”。修订版新增加的三个小节——“解决两国悬案的谈判”、“苏联对中国新疆地区的干预”和“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条约谈判”,进一步说明了苏联对华外交的实质。作者告诉我们,中国深受苏联的影响,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分裂,又从分裂走向合作,再从合作走向分裂的历史中,苏联和共产国际起了独特的影响和作用。
该书还向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中苏这两个兄弟间实际上并不和谐的关系,早在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问题上,中苏实际上就存在着严重分歧,斯大林并不想放弃他已经获得的在华权益,中苏缔结新约的谈判是艰难的,两个大国的同盟关系笼罩着不祥的阴影。朝鲜战争使中苏同盟关系进入了蜜月期,中国出兵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作战,最符合苏联的战略利益,使其达到了把冷战扩大到远东,把美国力量从欧洲引向亚洲,让中国来充当与美国对抗的前沿阵地的目的,也使中国不得不更深地依赖苏联。
对中苏同盟破裂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描述是该书最具特色的部分。作者利用大量资料分析了苏共二十大、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风波、炮击金门、赫鲁晓夫访美、中印战争等重大事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并明确指出这些被认为促使中苏同盟破裂的事件,实际上并不是中苏分歧的实质性问题,也不是促使中苏关系破裂的决定性因素。中共与苏共对苏共二十大方针有共识,认为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积极意义,“毛泽东说,苏共二十大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由于苏联共产党主动提出了所有这些问题,中共和他本人才有可能更加自由地思考许多问题。”苏共二十大促使中共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力图避免斯大林所犯的错误。
该书作者认为,中苏分歧起初并非意识形态或国家利益方面的分歧,而主要是对对方内政外交政策的分歧,这一论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中苏关系变化的过程来看,毛泽东不能容忍的是赫鲁晓夫对其人民公社、大跃进的批评,决心对赫鲁晓夫开战。中苏争吵是两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但“这种分歧和争论之所以发生在1959—1960年,首先是因为此时中国已经发展壮大起来,苏联也度过了困难时期,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自我感觉都特别好,他们都不能容忍对方的‘错误政策’继续下去了。”新增加的第九章:中苏两党在理念和政策上难以弥合的裂痕,让我们可以更详细、系统地了解中苏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的矛盾,毛泽东对美苏缓和及苏联立场的反感,以及中苏领导人之间发生的第一次激烈争吵等等。中苏关系并不是一下子就恶化而无可挽回了,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双方公开争吵、苏联宣布撤走专家后,1961年2月,在中国困难时期,赫鲁晓夫还提出愿意向中国提供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糖,中国的贸易欠款可以延期偿还。但是,“在毛泽东看来,修正主义者已无法担负起指导国际革命运动的职责,随着革命的重点转向亚非拉,革命的指导中心也应该移到中国,中共理应担负起国际共运的领导责任。”中共在跟苏共争夺对国际共运的话语权,发展到极端就出现了中苏大论战,大论战为“文化大革命”做了很好的理论准备,中国“左”的政策对中苏关系、苏联内政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该书并非单纯评述中苏关系,而是把中苏关系放到时代的大背景和大国关系互动的情景下进行考察。中苏关系向来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俄为了打破封锁,向中国示好 ;30年代,为了抗衡日本的扩张,中苏实现复交;中苏结盟发生在冷战已经形成这一大背景下,中国“一边倒”向苏联也有不得已的一面;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成了世界和平和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中美在抗衡苏联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和默契,这两个势不两立的对手成了准盟友;在考察中苏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进程中,作者独具特色地把1979年这个中美建交的年份作为考察的起点,突显了苏联正走向衰落、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这一国际格局变化和新的时代大背景的影响。该增订版对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的重新阐述,不仅连贯、通畅,而且很生动。作者全面收集并充分利用了已经公开的中苏两党和两国政府文件、领导人之间的谈话记录,同时又大量使用了双方当事人的回忆、日记等。在讲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对两国关系的历史结构、国内政治和中美苏三角关系三个基本要素的考察,论证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必然性,说明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符合中苏的根本利益,对世界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70多年的曲折发展,中苏终于找到了处理两国关系、保证两国睦邻友好的途径和方法,并使中苏关系顺利过渡到了中俄关系。
中苏关系是个特殊而复杂的课题,要写好并不容易,作者们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语言简洁凝炼,线索清楚,可读性非常强,清晰再现了那些影响中苏关系事件的来龙去脉,读者可从中了解中苏间那些大大小小的事件,了解20世纪苏联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历史是人们活动的记录,作者们把那些曾活跃在中苏外交舞台上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斯大林的霸道、毛泽东的不妥协、赫鲁晓夫的意气用事、刘少奇的灵活、周恩来的睿智、马林诺夫斯基的粗野、尤金的无可奈何等等跃然纸上,让人能够饶有兴趣地把这本70多万字的学术著作认真读完。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中俄商情]
今年11月俄罗斯二手车销量同比增长14.5%至52.45万辆
(12-20)[中俄商情]
俄罗斯消息报:数家中国汽车品牌2025年可能退出俄罗斯
(12-20)[中俄投资]
中国在俄滨海边疆区对外贸易份额达到68%占所有外国投
(12-20)[论坛首页幻灯]
陕煤集团5500大卡煤炭〓电厂长协直供限时推荐!
(12-19)[论坛首页幻灯]
终于落实:电解铜“国内纯现货”特供,签订内贸合同即
(12-19)[时政要闻]
欧盟对俄制裁首次将中国企业和个人列入“全面制裁”清
(12-19)[中俄商情]
终于落实:电解铜“国内纯现货”特供,签订内贸合同即
(12-19)[时政要闻]
欧盟正在制定第16轮对俄制裁方案莫斯科称将很快对上一
(12-18)[经济新闻]
俄能源部:预计2050年天然气年均开采量达到9000亿立方
(12-18)[华社关注]
中国驻俄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馆1月1日及1月28日至2月
(12-18)[论坛首页幻灯]
中国驻俄大使:中俄开展正常贸易往来不会也不应受到任
(12-17)[经贸聚焦]
黑龙江日报:中俄商定俄罗斯食品文化节将长期落户哈尔
(12-17)[中俄关系]
王毅:中俄关系坚持元首战略引领日益成熟稳定
(12-17)[中俄经贸]
俄炼厂直签沥青、天然气凝析油、D6燃料油、磷肥、尿素
(12-17)[中俄商情]
陕煤集团5500大卡煤炭〓电厂长协直供限时推荐!
(12-17)[今日俄罗斯]
俄总理:独联体国家正逐步形成共同劳动市场和产业合作
(12-17)[俄罗斯旅游]
中国已成为受俄罗斯人欢迎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同时成为新
(12-17)[中俄经贸]
莫斯科市长:2024年前9个月莫斯科和中国双边贸易额增长
(12-17)[时政要闻]
欧盟批准第15轮对俄罗斯制裁方案包括对运输能源“油轮
(12-16)[华社关注]
俄经济发展部:俄罗斯将讨论如何最大程度简化商务签证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