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蒙俄走廊  >  正文

    字体大小:    

  • 国际科技合作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支撑
  • 2017-3-9 9:56:36    字数:4024    中俄资讯网推荐发布    作者:李飞
  •     中俄资讯网注:本文作者李飞 单位: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创新资源呈加速流动、网络分布与集成整合的新态势,从产品竞争拓展为创新链的竞争,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成为新趋势。中俄蒙山水相连,贸易便利,人文交往频密,产业互补性强,加强三国创新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

      一、中俄蒙科技合作的基础

      (一)三国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中俄蒙三国均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创新投入。中国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器、超级计算机、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等方面世界领先,2015年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63.9万件和159.7万件,居世界第1和第2。全社会研发支出约14300亿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9万家,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

      俄罗斯科技基础雄厚,在航天科技、新材料、生物化学技术、新能源等尖端科技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重视基础研究,形成了完备的科技管理体制。《俄罗斯联邦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俄罗斯创新产品产值占GDP比重提高至17%-20%,力争使俄罗斯在未来几年跻身世界前五大经济体。

      蒙古国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铜矿等能源矿产,尤其是煤炭储量充足,被称为“煤矿业的沙特阿拉伯”。但对科技投入较少,技术创新发展相对缓慢,世界银行的资料表明,蒙古国的技术创新发展水平比其他国家低很多。

      (二)三国科技合作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科技实力显著提高,目前已与1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加入20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组织,200多位中国科学家担任国际合作组织的领导职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研发机构达1800家。

      中俄两国之间科技合作渊源已久,已由最初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如今的“双向互动”。2014年,中俄双边贸易达953亿美元,中国已连续5年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国。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下的科技合作分委会,是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的机制化平台。目前,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已达数百项,涵盖了航空、能源与节能、新材料、生物、信息、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各个领域。中俄两国境内陆续建立了若干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或基地,包括中国境内的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黑龙江中俄科技与产业化合作中心、长春中俄科技园,俄罗斯境内的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等。2012年4月,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与俄罗斯“硅谷”――“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在莫斯科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在科技企业孵化、高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但与美日欧等国比较,俄罗斯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偏少,截至2015年底,累计申请发明专利才2114件,远低于日本(523158件)、美国(381746件)、韩国(147183件),说明俄罗斯在高科技产业开拓中国市场方面仍步伐缓慢。

      中蒙两国产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中国一直是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国。近年来,中蒙双方科技交流日益深化,双方签署了《2011―2015中蒙科技合作协议》,成立了中蒙技术转移中心。2013年10月,中蒙双方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蒙古国教育科学部关于在蒙古国建设第一个国家科技园区的合作谅解备忘录》。2014年8月,习总书记在蒙古国访问期间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期间,科技部与蒙古国教育和科学部签署了《关于推进科技人员交流的协议》和《关于共建中蒙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两国的科技进入了合作发展新常态。2014年,中蒙双边贸易达73.1亿美元,同比增长22.6%。
     
      中俄蒙三方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加强科技合作符合三方利益,也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三国科技合作体制机制障碍仍存在,如缺乏长远规划,信息交流平台不畅,需要通过科技交流互通,争取达成共识、增进了解、创新方式,共同提高三国科技合作水平。

      二、中俄蒙科技合作的重点

      (一)发挥各自优势,在重点领域加强技术与资本对接

      中国与蒙古国合作重点领域为蒙医药、畜牧产品加工技术、矿山科技、新材料和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沼气能)技术。蒙古国拥有丰富的矿产和畜牧资源待开发,中国可利用在煤炭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方面的研发优势,加强技术输出,帮助蒙古国提高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和利用效率。

      中国与俄罗斯合作重点为军民融合发展技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信息与通讯技术、先进制造等。俄罗斯基础研发能力很强,投入较高资金,但应用研究资金偏低,尤其是东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多数处于研发阶段或中试阶段,科研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国际资本更倾向于投资自然资源领域,科研资金投入不足。中国可加强对俄罗斯科技研发的资本输出,如与俄罗斯共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投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多渠道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府与民间互动格局

      一是发挥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的引导作用,在中俄蒙三国科技合作协定的框架下,政府部门加强互访交流,共同举办国际会议,推动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如联合实验室、示范基地和孵化器、技术示范工程等。此外,派驻科技外交官也是政府推动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举措。二是加强半官方及民间科技合作交流,主要是中俄蒙三国科研机构之间、高等学校之间、科技学术组织之间、企业之间、城市之间以及科学家个人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官方与民间交流的互动,共同促进科技合作迈向深入。

      (三)注重产业创新,合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体

      科技创新最终要落实到产业创新上,才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目前各国都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提出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市场潜力巨大,是创新型经济新的增长点,三国应充分利用各自的技术、市场和资源优势,形成互补发展。此外,要通过科技合作,提升各国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共同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研发、设计、品牌、总部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三、中俄蒙科技合作的路径

      (一)加快精通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

      精通多国语言的人才是中俄蒙开展科技合作交流的基础,目前同时熟悉俄语、蒙古语和汉语的复合型人才仍比较紧缺,以中国为例,国内老一辈精通俄语的人才数量日渐减少,新培养的俄语人才数量、素质和专业知识结构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除蒙古族外,熟悉蒙语的人才也非常少。要打通三国科技合作的高速公路,必须扫清语言路障,这就需要我们顺应市场需要,通过增开专业、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合作办学等多种手段,加大对紧缺型人才的培养。此外,中俄蒙三方可通过互派留学生,加大交换生力度、定向委托培养等形式,尽快培养一批既熟练掌握三国语言,又精通三国科技政策,并具备一定贸易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三国科技合作搭建桥梁。中俄蒙三国政府应鼓励所在国大学,与合作国联合办学,设立特色学院,加强人才储备。

      (二)加大开放式创新力度

      开放式创新可有效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已成为全球创新的趋势。区别于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目前全球高科技公司都十分强调开放与合作,努力在全球范围寻找和配置创新资源,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整合外部高端人才资源,寻求技术的突破性变革。任正非在“华为云计算发布会”的演讲中也强调:“华为廿年来,从青纱帐里走出来,一个孤独的‘农民’,走在一条曲曲弯弯的田间小路,像当年堂吉诃德一样的封闭,手拿长矛,单打独斗,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当我们打开眼界一看,我们已经不得不改变自己长期的封闭自我的方式。”中俄蒙三国科技合作应建立开放式创新合作机制,在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上,加强创新资源的共享共赢,支持创新联盟等开放式创新组织的发展,通过创新利益引导机制和完善社会创新生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让企业敢于开放、乐于开放,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得利益,从而全面提升中俄蒙三国科技合作的水平。

      (三)发挥国际科技商务平台作用

      实践证明,设立国际科技商务平台是促进各国科技合作的重要抓手,以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为例,作为国内首创的科技商务合作平台,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自2004年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促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方面不断创新,助力深圳高新区乃至全国更多的高新区走向国际化。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先后引进美国、英国、法国、芬兰、以色列、韩国以及中国香港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58家境外科技商务机构入驻,引进553个企业和项目落户深圳,引进境外先进技术232项,举办境外投资贸易环境和科技政策等方面的推介会、国际研讨会、论坛、讲座等1757次,协助178家深圳企业在境外设立公司或机构。目前哈尔滨、武汉、成都、无锡、新疆、苏州等多家高新区都已建立了国际科技商务平台,高新区国际化已渐成趋势。与之异曲同工的,还有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关村发展集团推出“聚焦海外”战略之后,已先后在硅谷、渥太华等地建立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在“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基金+孵化器”的崭新模式。中俄蒙三国应在相关城市设立更多的国际科技商务平台,提高合作效率。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