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崛起与衰落
苏联的崛起是从1929年实施五年计划开始的。在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中,强大的行政手段和动员机制,片面工业化和富国强兵的单一追求,国家及其领导人的特殊作用,这些俄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得以延续。同时,苏联的社会主义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苏联的现代化被定性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另一种现代化道路。在社会经济落后、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情况下,苏共的宣传部门动用一切力量去激发民众的政治热情、爱国情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其目的是依靠精神的力量,特别是民众的自我牺牲精神来保证国家的强大。为了动员民众,斯大林采取了许多措施,既用崇高的理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又用粗暴的、甚至镇压的手段强迫他们付出劳动。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虽然有过改革,但都是治标不治本,仍然把维持强大国家的重心放在军事和国防上,苏联只有一个经济部门是持续繁荣的,那就是军事工业综合体。经过几十年的“赶超”,苏联取得的最大成绩是在军备上赶上和超过了西方国家。在80年代初,“苏联每年生产的坦克数量比美国多3.5倍,装甲运输车比美国多4倍,火炮比美国多8倍,核潜艇比美国多2倍。在国防军事工业工作的工人,美国是220万人,而苏联在这些年份达500—800万人。”
苏联的崛起与衰落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只靠几项富国强兵的指标实现国家的崛起,是不可持续的。现代国家崛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这个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是人的自由与解放。由于现代化观念的片面性,由于只片面强调国家的作用,泯灭了个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社会发展失去了重要的推动力,同时助长了庞大、平庸而无效率的官僚机构,造就了按权力和社会地位分配财富的特权阶层,产生了更大的社会不公平,苏联的发展模式引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感,苏联的社会主义也因此失去了吸引力。历史上,统治者利用手中的权力,顺应历史潮流,有控制地改革现行制度,实现向现代社会的平稳过渡,并不乏成功的先例。但由于戈尔巴乔夫弯转得过急过快,造成现代化和改革进程失去控制,国家的解体和社会的剧变给民众带来了很大痛苦,其教训是深刻的。
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与全面现代化的新战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持续下降,国力下降了一半,沦为二流国家。2000年普京接替叶利钦,成为带领俄罗斯走向新世纪的总统。在普京的铁腕治理下,俄罗斯开始重新崛起。
俄罗斯将在2011年底和2012年初举行大选,其政治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和梅德韦杰夫领导政府,不会改变这一重振俄罗斯的现代化战略。2011年4月,普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今天在大量专家参与下,我们正在制定2020年战略。首先应寻求新的增长潜力,并正确地排列优先方向。我认为,现代化,换言之即有质量的发展,首先是指对人,对其能力及才华的投资,为其自我实现和主动性创造条件。它是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投资。我绝对相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高速发展和真正的技术飞跃。”未来10年,“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俄罗斯应跻身世界五大经济体行列。人均GDP应超过3.5万美元。这将高于法国和意大利今天的指标。”要“建立强大的创新型经济”。[19]普京对民主的强调没有梅德韦杰夫多,但俄罗斯已经建立起了民主的框架,承认普遍的民主原则与价值观,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俄罗斯民主也将成熟起来。俄罗斯新的发展与现代化之路还是可以期待的。
总之,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能否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衡量一个社会、一种发展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俄国的发展进程告诉人们,走向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这一历史步伐是难以阻挡的。同时也警示人们,拒绝与现代性相关的世界基本趋势保持一致,其后果是严重的。(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