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高端论坛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进程:历史、类型与特点(全文)
  • 2011-12-21 13:22:51    字数:8669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二、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类型

      俄罗斯公民的政治参与可以分为选举参与、人民团体与群众自治组织的参与、接触式参与等类型,此外还存在庞大的政治冷漠群体。

      (一)选举参与

      参加选举投票是俄罗斯民众参与政治和管理最广泛的形式之一。在进行社会参与的公民中,投票参与选举成为俄罗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普遍形式。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4年后俄罗斯公民参与率逐步走低。2004年总统选举时有55%的参与,到了2008年总统选举时有40%的受访者进行过参与。这一比例在俄罗斯2000年以后参与率逐渐走低的情况下,依然占有较高比重。

      (二)人民团体与群众自治组织的参与

      团体和自治组织的参与是指除了选举参与之外,民众在工会、妇联、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的组织形态下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据2003年的调查,在俄罗斯人的社会生活中,一般与三个类型的组织打交道,他们是工会(40%的受访者参加过工会组织)、青年组织(14%的受访者参加过青年组织)和政党(10%的受访者参加过政党)。除此之外,参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受访者比例非常低,如有5%参加过地方自治机构,4%参加过妇女组织,3%参加过宗教组织,2%参加过环保组织,2%参加过理事会,2%参加过退伍军人慈善机构,1%参加过人权组织等。

      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存在着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和政党,在苏联解体的最初的5年间,有30%的受访者参加过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后5年参加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只有23%的受访者。普京任总统后,对非政府组织进行了规制和管理,到了2002年只有1/9的受访者参与过社会组织的活动(包括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虽然俄罗斯目前有一定数量的非政府组织和政党,但民众参与相当有限。

      (三)接触式参与

      接触式参与有不同的形式。可能出现较温和的方式,如请愿、游行、集会等,也可能出现极端的对抗方式,如不合法的罢工、暴力、围堵交通、袭击公共设施等。200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1993年~2003年,如果在与政府部门有纠葛和面临社会问题时,民众的参与形式大都是传统参与形式(如请愿、信访),采用对抗方式(如暴力、冲击大楼等行为)参与的比例非常小。2011年数据表明,2008年~2011年间,进行对抗式参与的民众数量进一步下降,其中选择罢工形式的参与行为在2008年只占1%。

      2003年的调查表明,在民众涉及个人纠纷中,首先想到的是依赖“熟人网络”。这种参与方式,可以较宽泛地的理解,将亲属、朋友、同时、同学、同乡、宗族、家族等都纳入了熟人的范畴。据调查,在个人纠纷中,有47%的俄罗斯人大多从自身社会网络中寻求帮助。其次是倚重地方当局,诸如州和市政当局等,到非政府组织、政党寻求支持的比例只占9%。

      (四)值得关注的不参与(政治冷漠)群体

      俄罗斯还存在占有相当大比重的不参与群体。2003年的调查表明,苏联解体最初的10年间,大约有63%的公民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参与。到了2011年,不参与群体的比例依然占61%的比重。调查表明,俄罗斯公民的不参与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原因。

      在选举方面,2003年的数据显示,民众提出不参与的原因占较大比重的是“个人的投票不会改变任何东西”(“毫无意义”或“毫无办法”),“没有可依靠的力量”和“(要用不参与的方式来表达)对经济和社会变革倡议的抗议”[9],或者认为“缺乏处理这一问题的精力、时间、知识储备”等。

      2011年的调查表明,在2007年~2011年间,不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俄罗斯人的观点发生了一些改变。如在2007年前受访者是认为自己的参与不会使任何事发生改变(29%)和参与资格缺乏(27%),2011年的观点主要是对政治缺乏兴趣(36%)。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