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高端论坛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进程:历史、类型与特点(全文)
  • 2011-12-21 13:22:51    字数:8669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三、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特征

      (一)国家主导的公民政治参与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政治参与率的高低与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息息相关。从一定程度说,俄罗斯公民的政治参与与国家的推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与俄罗斯长期以来积淀的历史与文化有关。

      与西方国家不同,历史上的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东方专制主义和村社文化传统的东正教国家,国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宗教隶属政权、人治胜于法治[10](P41)。尽管俄罗斯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巨大的社会变革,但这种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却深深融入俄罗斯民族的血脉,并对其国家制度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的转型过程中,俄罗斯虽然采取了以自由主义为导向的激进转型战略,但自由主义观念本身决非俄罗斯社会主流的传统价值观[11]。而且在俄罗斯的历史上,无论是1861年彼得大帝的改革、1905年宪政改革还是1906的斯托雷平的改革,沙皇俄国政府和国家政权一直都是现代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以此为延续,俄罗斯公民社会的发育也体现出强烈的国家和领袖个人的意志,从而导致了俄罗斯公民社会的自治性较弱。因此,培育公民社会的各种要素,对于俄罗斯这个长期缺少民主传统的国家而言,国家的参与必不可少,唯有以一定程度的“强制”手段,才能促进这一社会大环境的形成。

      历史学家在寻找俄罗斯的普京、梅德韦杰夫,白俄罗斯的卢卡申科,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阿塞拜疆的阿利耶夫高支持率的原因时,提出要从独联体地区民众的传统认知模式,即“好沙皇、坏官员”的思维模式中寻找。在相当多的俄罗斯人看来,出现了社会问题可能是因为部长、地方官员、寡头乃至公民本身的过错造成的,但不可能由国家总统的错误造成[12],俄罗斯人的这种政治心态阻碍了公民社会的发展。

      (二)政治参与的低水平

      苏联解体以来的俄罗斯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表明,公民社会参与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首先表现为:近20年来,尽管以西方政治体制为模式构建公民社会,但仅仅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俄罗斯人进行过社会参与活动,而约三分之二的公民依然不进行任何的社会参与。

      虽然参加选举是俄罗斯公民最广泛的参与形式,其参与比例与西方大多数民主国家大致相当,但俄罗斯公民的参与行为中只有一部分是属于志愿者的行为,而更多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都是有偿的[1]。

      从参与的动机和目的上看,与西方民主国家的公民也有很大不同。俄罗斯公民并不认为参与选举是寻求政权机构利益和自身利益契合一致的方式。2003年的调查表明,约有40%的参与受访者认为,作为公民,他们的职责只是在于参加选举和赋予候选人以权力;31%的受访者认为,应对成功竞选工作进行监督;而公民在对国家政治活动不满时,会弃权,或者投反对票,或者为政权反对党及其候选人投票。此外,部分居民将参加选举作为一个对当局表达自己支持还是抗议的一种方式。尽管如此,在政党选举中,大多数俄罗斯人对政党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并不抱希望。

      而与此相反,俄罗斯人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更多来自于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受到损害。2003年的调查表明,41%的俄罗斯人在自身生活权利受到侵犯时需要社会支持,其中包括工资或退休金问题(40%),住房、公用设施领域的问题(27%),劳资纠纷(14%),社会福利受限(9%),警察的不当行为(7%)。

      社会参与水平低的另一表现是,俄罗斯人对各种形式的社会参与是否可以有效解决问题的信心较低,在2003年只有9%的受访者有充分的信心[1]。

      更不容忽视的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最能接受的参与形式是一种消极的参与形式,即不需要付出过多的个人努力、时间、精力的参与形式,如签署请愿书,向媒体和政权机构倡议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或者集体上访向当局权力机构进行请愿等参与形式。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