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西方之间:剖析俄罗斯民族心态形成过程—《俄罗斯研究》
- 2011-3-8 字数:7736 《俄罗斯研究》 孔达科夫
- 俄罗斯文化史以及俄罗斯历史集连续性和断裂性于一身,充满了矛盾。这说明,有一条文化历史传承的主线贯穿着民族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价值涵义空间;同时,用“突变方式”解决历史遗留的矛盾问题和边际文化带来的难题,这定会导致文化范式的剧烈“断层”,按照东西方因素“对撞”的原则发生从一方到另一方的突变。
多神教和基督教拜占廷传统和蒙古遗风之间不但相互替代,而且常常推翻和取代先前的文化经验。后彼得时期全面欧化的方针打破了莫斯科公国时期的文化封闭和自足。而俄罗斯保守派和社会主义者都寄希望于聚合性强、热爱村舍生活的俄罗斯人民,希冀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跳过欧洲历史发展的这一阶段。在俄罗斯,共产主义取代了姗姗来迟的、对文化财富持抵制心理的资本主义,共产主义首先致力于实现世界革命,之后目标又转向在“个别国家”实现这个主义。最终,在后苏联时期,平均主义的“俄罗斯社会主义”突然间变成了新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强制“私有化”、毫无限制的金字塔形的金融垄断以及原始而又野蛮的市场。俄罗斯革命的结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斯托雷平改革”、农场主式的经济以及新兴的农庄被公社、“没收富农土地政策”、集体农庄、国营农庄取代,而且党和国家在全国的农业部门发号施令,推行计划生产。
事实上俄罗斯历史上每一个新的文化范式都有一些标志性进程,这是在上一个阶段(在“旧的”范式框架内)就开始出现,且被反复考量、断然否定或者试图被终止的变化过程。十月革命终结了自由主义的自由,那本是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的胜利果实;集体化使农奴制在俄罗斯农村复辟;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使联盟俄罗斯帝国的意识形态和征象死灰复燃,而这些大抵是曾被列宁和他那些布尔什维克的战友们彻底埋葬过的。
在俄罗斯社会文化史中,“旧事物”是永远不会彻底消失的,而是在更加稳定的形态中“蛰伏”着,与正在形成的“新事物”并存;另一方面,“新事物”永远不能把“旧事物”彻底排挤掉,尽管它渴求做到这一点。在俄罗斯历史中,“新事物”和“旧事物”与其说是相互替代的,不如说是兼存并行、相互叠加的,于是这种同存共处就显得很荒唐,其中充满了矛盾和悲剧性(俄罗斯社会文化的多层现象建立在这种社会文化机制上)。
这就意味着,俄罗斯和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断裂性以及“人头马形象”并非某一时段,而是长时段内的特性,它们贯穿了俄罗斯民族心态的整个形成过程。俄罗斯精神在探寻本身原则和范畴而经历“不定型”的社会文化发展的漫长阶段的反应,则是俄罗斯文化心态本身的基本特征。由于俄罗斯精神从一开始就具备“漫无边际”的广阔性,因此可以“容纳”各种异端;俄罗斯文化追求绝对的极端,否定所有“中庸之道”、调和矛盾或者模棱两可的妥协术;它随时准备向某一个方向或者与之相反的方向前进——以自发的、本能的“突如其来”的方式,没有任何“循序渐进”的过程。俄罗斯历史闻名遐迩的不可预言性便是由此而来,因此也就产生了极为明显的重复性——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这一特性则不甚鲜明。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