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高端论坛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中国与俄罗斯、东欧在宏观经济和转型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 2011-11-10 9:03:54    字数:5314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改革与开放
  •   摘要: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政治变革,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改革。同时,中国也恰逢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当前,经济转型的成果在俄罗斯、东欧、中国均得以体现,我们回顾各自的转型之路,并对其宏观特点做简要的比较和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国际形势瞬息骤变,两极体系土崩瓦解。政治制度变革的后面,又是一波经济转型的狂潮。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上也相继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要早于东欧、俄罗斯,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历经了十年浩劫,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做出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具体方针、手段相继付诸实践,中国经济转型也走向了重要的历史时期。

      无论是苏东国家,还是中国,经济转型都以一定的时代背景、初始条件为前提。一国的历史、具体国情,譬如经济工业化、社会民主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经济转型目标模式选择和战略方式的采用。当时的国际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则为转型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至于转型的成效如何,付出代价的多少,则是由转型前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与转型的具体方式手段所共同决定的。不少西方国家高度赞赏中国的改革成果,肯定“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关键在于中国选择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科学的改革之路。

      一、俄罗斯、东欧、中国经济转型初始条件及目标模式的比较

      在经济转型初始条件方面,我从国际环境、国内政治、经济条件三方面方面加以比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无疑是俄罗斯、东欧经济转型背后最直接的国际因素。东欧从二战后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以及“布拉格之春”,均在苏联的干涉下归于失败。苏联解体,使东欧从国际舞台的配角成为主角,东欧终于可以摆脱苏联枷锁,独立自主地推行自己的内外政策,实施自身的经济改革。在国内方面,东欧各国通过剧变实现了一党执政向多党议会民主制的转变,这种转变为实施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了契机。

      俄罗斯作为前苏联最大的共和国,在这一国际政治剧变发生后,没有继续保持和沿袭苏联的经济体制模式,有着必然的原因。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国际政治变革,既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也不同于西方一般的党派间的政权更替,而是即将带来一场对以往政治和经济模式的根本上的重新审视——苏联模式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尤其在经济体制上、发展战略上,已走向尽头。高度集中、计划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地区、企业经济发展严重受阻。这种体制政策严重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本质上讲,苏联模式的弊病源于领导人没有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他们似乎绝对地认为优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始终能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因而把工作重心落在不断提高公有化的集中程度上,而非生产力水平的根本提高上。思想方式的僵化,导致了体制的僵化;体制的僵化又导致了众多的社会问题不能及时地解决,使得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国内经济也可谓千疮百孔,计划经济缺乏理性。国民经济内部增长的比例严重不平衡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这种粗放的,不平衡的经济势必要求中国在“文革”结束后集中力量加以体制和结构调整。而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与苏联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经济的中央计划程度和中央管理程度远低于苏联经济,地方政府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并开发了巨大的管理能力,这一差异也就决定了中国在经济转轨的目标模式的选择上与俄罗斯、东欧有较为明显的不同。

      经济体制转轨必须首先解决经济体制向何处去的问题,因此选择怎样的目标模式就是摆在改革者面前最根本的问题。经济体制大体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分,它们内部还有具体模式的差别。选择市场经济显然是俄罗斯、东欧、中国经济转型的共同目标,但关键是该选择怎样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对于改革前计划经济体制相对成熟的俄罗斯和东欧各国,要改就要目标明、下手恨,否则不但没有效果,代价也难以承受。可见,东欧、俄罗斯从一开始就决定进行一场彻底的经济改革。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有着较高的工业化经济发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高于中国,社会民主化程度也较高,这样的条件为他们迅速实现经济自由化、私有化,走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打下了经济和政治基础。

      中国不像俄罗斯、东欧那样经历了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不可动摇,然而经济转型必将涉及私有化,因此在处理“公”与“私”、“社”与“资”的问题上,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文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思想方法上和处事原则上崇尚中庸之道。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大都把“社会稳定”、“避免两极分化”、“良好的社会治安”作为重要的追求目标1。于是,它预示了中国经济转型在目标模式、战略方式以及具体手段的选择上,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受东西方二重文化影响的俄罗斯,在其思想方法的层面上,表现出“好走极端”的特点,这部分源于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村社文化和沙皇专制。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