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苏联情结”影响中国民众对俄认知
  • 2015-11-3 9:35:49    字数:2137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作者:王利捐
  • 中俄资讯网资料图

    摘要:本文从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从历史包袱、认知相符这两个方面分析“苏联情结”作为错误认知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影响,并就转化错误认知、构建两国友好关系提出三点建议如下:认知的前进发展性与平衡性有利于错误认知的转化;国家层面的交流有利于认知的转变;加强民间交流的深度、持续性和针对性,让两国民众建立新的认知。首发子站:中俄资讯网

    “苏联情结”——错误认知的转化

    俄罗斯驻华大使称俄中关系已经成为大国间开展互惠互利和睦邻友好合作的典范。但由于“苏联情结”这一错误知觉的存在与作用,使得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只是相互取暖,实现不了真正的战略结盟。中俄是相邻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中,需要更多的信任与共识。消除或减弱“苏联情结”,才能实现两国的战略合作与互信。

    (一)认知的前进发展性与平衡性有利于错误认知的转化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认知总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循环中不断丰富、发展的[5]。错误认知作为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在循环中不断被“平衡”的。新中国成立至今,俄罗斯(苏联)与中国的关系经历了“友好——对抗——正常化”这样一个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俄罗斯(苏联)在中国的形象认知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老大哥,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①朋友。“苏联情结”在中俄关系中作为错误认知影响两国互动,但在国际政治认知理论的发展中,它处于中俄两国民众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变化、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家内部的调整、民众文化的融合,中俄两国民众关于“苏联情结”的认知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认知的发展与平衡性有利于中俄两国认知的改变,错误认知的消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错误认知的消除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过程与努力。相互营造客观、正面的国家形象认知对中俄两国极为重要,需要中俄两国在一定的阶段持续共同努力。首发子站:中俄资讯网

    (二)国家层面的交流有利于认知的转变

    国际关系心理学认为个体是作为国家行为的行使主体,一个国家的首脑与政治领导精英才是抽象国家行为的具体实践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个体尤其是领袖或重要的领导人建构了一个国家的行为。外交决策者的认知,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6]。消除或减弱“苏联情结”,国家起了重要作用。关于“苏联情结”的旧认知要被新认知覆盖与弱化,国家间合作就要建立合理的框架与科学的结构。一个国家的首脑与政治领导精英的行为在国内民众间具有导向作用。中俄两国高层对话,有利于消除中俄两国领导人关于“苏联情结”的固守认知。同时,两国的交往密切还促进了民间的互动,有益于中俄两国民众增进了解,在内心重新树立彼此全新的形象。中俄两国政府建立直接联系,进行有效沟通,有利于双方增进了解、深化互信,有利于双方及时应对和处理中俄交往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有利于推动中俄关系继续向前发展。

    (三)加强民间交流的深度、持续性和针对性,让两国民众建立新的认知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显示:激发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认知与评价产生的信念[5]。从该理论得出结论,事物本身的存在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埃利斯也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的困扰[7]。中俄两国民众对彼此的错误认知属于非理性信念,要加强民间交流的深度、持续性和针对性,让两国民众建立新的互信。在中俄两国政府和双方各界民间友好人士的积极支持下,中俄民间交往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这些交流组织和互信活动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发展友谊,从而建立21世纪中俄两国民众的新认知,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首发子站:中俄资讯网

    结论

    苏联解体已二十多年,但“苏联情结”仍对中俄两国影响深远。本文通过聚焦个人层次从而试图发展一种研究国际冲突的微观层面国际政治理论,并把国际关系心理学流派的理论真正运用到国际问题分析中。此外重视中俄关系中的民间成分,有助于对中俄的关系的发展走向做出预测,进而在外交政策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中俄关系步步迈向光明的当今,重视“苏联情结”中的消极影响,才能应对一切变化;改变俄罗斯人旧的“苏联情结”,向他们展示新的中国,两国真正成为战略互信伙伴。首发子站:中俄资讯网

    参考文献:

    [1]陶文昭.论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的苏联情结[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42(5).

    [2][美]罗伯特.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蔡金曼,杨丽娟,木易,晓军.美俄日印四国军力发展计划[J].国防科技工业,2010(7).

    [4]李随安.半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形象在中国的变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5).

    [5]张清敏.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J].国际政治科学,2008,3(15).

    [6]张清敏.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J].国际论坛,2005(1).

    [7]于辉.情绪ABC理论[J].施工企业管理,2012(12).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