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王宪举:中俄科技合作和创新潜力远没有被挖掘
  • 2021-3-30 9:15:11    字数:2008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     中俄资讯网注:本文作者王宪举 系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0年和2021年是中俄科技创新年,这是两国首次举办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国家年。科技创新也是当前中俄两国最富前景的合作领域之一,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日前访问中国时就谈到要提高中俄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近年来,中国国内却流传一种说法,即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科技迅速衰落,中俄在科技、特别是高科技领域可以合作的潜力已经不大。果真如此吗?

      笔者认为,抱有这种看法的人可能对俄罗斯科技实力的现状了解不够。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科技力量确实受到很大削弱,科技研究和发展经费不足、科研仪器设备缺乏、科研体制比较混乱,部分人才流失。在芯片、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一些领域,俄罗斯有一些滞后。然而,俄罗斯凭借扎实的基础仍然是科技大国,整体科研实力雄厚,科技潜力强,航空、宇航、核能、造船(特别是原子能破冰船)、材料学、医学等方面的优势犹在,基础科学研究底蕴深厚。

      首先,俄罗斯还有一大批出色的科研人才,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中依然潜心研究、甘坐“冷板凳”、勇于创新,在纳米、信息、互联网、计算机、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新成果。2000年圣彼得堡物理技术学院的物理学家阿尔费奥罗夫,就是由于为现代信息技术作出的基础性贡献而获诺贝尔奖;2010年因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也都是俄罗斯人。因此,对于俄罗斯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他们的创新思路、创新能力、科研作风和科研文化,我们切不可轻视。

      其次,在俄罗斯独立以来的30年间,中俄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有了长足发展,航空航天、水下机器人、武器装备等方面的不少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的经济、科技、军工等许多部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华为公司聘用的一位俄罗斯年轻技术人员对2G到3G之间的算法实现了突破,致使华为在通信技术上能够领先欧洲。

      如今,双方在田湾核电站、快中子反应堆、CR929远程宽体客机、AC332重型直升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格洛纳斯系统融合发展、月球及深空探测等项目上的合作都在积极推进,当前的任务是要加快速度,尽早完成。进入“十四五”的中国需要高效率合作,而对于2014年以来就面临美欧不断制裁的俄罗斯来说,与在新兴科技领域快速发展的中国加强合作也是一种必然。

      第三,科技合作新领域不断出现。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中俄在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特效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意外的收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俄医学科学院疫苗及血清研究所签署了《关于共建新冠病毒联合实验室的谅解备忘录》,今年6月将建设实验室。去年8月总额10亿美元的中俄联合科技创新基金开始运营,为两国广大科研和生产单位提供了新的机遇。今年3月9日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谅解备忘录,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广泛合作。

      当然,中俄科技创新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一,合作文件签得多、落实少,找不到抓手。我们一些地方领导比较急功近利,喜欢“短平快”,希望在一地为官的短暂两三年任上就出成果。于是不少单位,特别是赴俄访问的一些团组和邀请对方来华访问时,签署一些“装门面”的合作协议,实际上是合作意向书而已,没有任何约束力和可行性。其二,俄方有时也存在资金缺乏、热情不高的情况。其三,知识产权和有些技术秘密确实需要保护,但一些过分的限制和防范不利于两国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双方之间的互信还需增强。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中俄科技创新年开幕式上指出,“双方应扩大科技创新合作领域,培育实施战略性旗舰项目,发挥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作用,促进人才双向流动,深化成果转化、创业投资等协作,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本着这一方针,对于中俄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政府科技部门应更加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加大投入,制定规划。对于既有规划,应狠抓执行与落实。

      二是各有关部门、地方领导需克服浮躁的心态,不要只看重合作协议数量,而更应看重质量。双方优秀科技人员应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有耐心、恒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发展中俄科技合作多作贡献。

      三是我国业已建立的数十个中俄科技园和科技创新中心要克服资金不足、思路不清、过度依赖外国专家等问题,避免互相重复建设、争抢外国人才等现象,要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四是针对中俄科技合作中面临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不足问题,应加强培养既懂俄语(包括英语)又懂科学技术的大学生,增加派往俄罗斯理工大学的学生数量。国内现有一些大学实行的与俄罗斯理工大学联合办学的方式值得推广。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