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华人华商  >  正文

    字体大小:    

  • 欧债危机正影响中东欧 警惕当地客户支付能力
  • 2012-6-19 9:17:23    字数:2169    互联网    佚名
  •       受欧债危机影响,中东欧地区的银行业正面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形势。由于中东欧地区的银行业被欧元区国家高度控制,欧债危机的持续升级,已让该地区的银行业受到严重冲击。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已有一些西欧银行从中东欧地区撤出,这或许影响到中东欧客户的付款能力。“企业出口该地区时要多一个心眼,多了解客户银行的最新情况,以免出现问题。”该人士说.

    开证行拒付风波

          浙江一外贸公司负责人Kelly最近就遭遇了一家东欧银行的拒付。

          “我们有一批货出口到立陶宛,付款方式是信用证。货已发出去挺久了,所有单据都已提交给银行,但就是一直等不到货款。我方银行称,尚未收到对方银行的款项。直到最近,才收到了对方开证行的通知拒付,原因是单据有不符点。”她说。

          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会有两种处理方式出现:一是进口方同意接受不符点并付款,二是如果进口方不付款,出口方可要求退单。然而,正当Kelly在等待对方银行退单的过程中,客户却告诉她已经将货物提走。

          “这种情况,说明客户已经支付了货款给对方的开证行,对方开证行却不知出了什么问题,拒付货款,同时也不退回单据。事实上,对方银行也无法退回单据,因为单据已经给了客户,否则客户也无法提货。”Kelly说。

          由于涉及的金额多达20多万美元,且又不清楚对方银行究竟在玩什么“把戏”,所以Kelly一方面敦促己方银行与对方开证行不断交涉,一方面请求客户帮忙到其开证行了解情况。

          “我方银行多次与对方开证行交涉,得到的答复均含糊其辞。对方开证行工作人员起初时说已将单据退回,后来我们得知客户已提货之后,其工作人员却又用各种理由搪塞,最后连电话都不接。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一个多月。”她说。

          后来,Kelly客户亲自到对方开证行询问,并严厉要求该行立刻支付货款,否则将付诸法律行动。不久后,该行才支付了全部货款。

          “这次幸好有客户在帮忙,总算有惊无险。不过到现在,我还不清楚这家银行到底发生了什么状况。客户也没弄明白怎么回事,但他分析认为,可能是该银行内部出现了资金紧张问题,从而故意拖延支付款项。客户说,最近该国银行业调整频繁,主要是受到了欧债危机的影响。”Kelly说。

    中东欧银行业正发生巨变

          记者了解到,最近2个月来,中东欧银行业正在不断发生变化。立陶宛央行宣布将拆分此前已被收归国有、并被清盘的国内第四大银行斯诺拉斯银行,以保护储户利益以及整个银行体系。受此影响,拉脱维亚也暂停了一家中型银行哈亚银行的一切运营活动。与此同时,奥地利央行要求该国大型商业银行限制向中东欧国家发放贷款。在中东欧地区拥有大量分行的奥地利瑞弗森国际银行宣布将从部分中东欧国家中撤出。

          有关专家认为,中东欧国家目前最严重的隐患就是银行体系被欧元区国家高度控制。在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来自意大利、法国、希腊的外资银行已经具有了支配地位。在匈牙利,欧元区国家持有匈牙利银行业资产高达85%以上。一旦银根缩紧,欧元区国家的各大银行在减少国内信贷的同时,肯定会从东欧地区的分行中撤出资金,并减少海外放贷。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日前也警告说,如果欧元区债务危机继续升级,西欧国家的银行可能从东欧撤资,“压力将从欧元区扩散至中欧和东欧银行业”,而大部分中东欧国家都拥有巨额外债,有大量的外部融资需求,如果欧元区国家冻结信贷,它们的债务将无法续期。

    警惕当地客户的支付能力

          Kelly分析称,欧债危机正在影响中东欧国家的银行业,这可能为企业出口中东欧市场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当地银行的支付能力下降。由于资金紧张或者银行内部进行大动干戈的调整,导致当地银行没有充足的资金对外支付,或者会故意拖延支付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企业尽量少采用信用证支付,如果要用信用证,也需多了解对方银行的实际情况;

          二是银行危机会导致当地企业的融资更难,因此中东欧客户的资金或许会比较紧张,从而影响到客户的付款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实时了解客户的最新动向,并采用最保守的交易方式和付款方式,以免无法收回货款。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