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全景俄罗斯  >  正文

    字体大小:    

  • 从俄罗斯文化根源分析其矛盾性及形成因素
  • 2014-5-6 8:29:22    字数:8552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西伯利亚研究 作者:张梅
  • 摘要:俄罗斯文化具有内在的矛盾性,这与俄罗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紧密相关。俄罗斯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其文化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俄罗斯处于东西方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汇合并相互影响;亚洲生产方式的深化及东方独裁专制的强化与社会上层欧洲化的矛盾分裂;俄自身的多神教文化与拜占庭文化及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的对立统一等,这些因素都对俄文化的矛盾性具有重要影响。

      俄罗斯文化的历史特征反映了俄罗斯在两个大洲(亚洲和欧洲)之间及在两种文明类型(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间的边缘状况。不论是西方派思想家还是与其相反的斯拉夫派思想家,或是后来的欧亚主义,都对俄罗斯命运的认知作了不懈的探索。直到今天,这种论争还在继续。俄罗斯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所处的中间位置使其与这两部分相互作用,导致了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矛盾及双重性特征。历史证明,我们无法将俄罗斯文化统一成某种类型,因此对它的理解必须避免单义的、直线型思维,而要注意使用多元思维。

      一、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

      俄罗斯文化在各个层面是由两个或多个互为依存、互为对立甚至互相斗争的部分或方面构成的,许多现象都是两极的矛盾统一,而且这种矛盾统一贯穿于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始终。在俄罗斯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固有的矛盾性特征: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谦恭和反抗、奴性和自由、软弱和残暴;自我牺牲和利己主义、精选原则和人民性,以及高级别的原始宗教性、对唯物主义的崇拜和对崇高精神理想的喜爱;无所不包的国家性和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性;国家的自负和与大国主义相连的民族自负和弥赛亚的万能型;东正教的强制俄化与努力将东正教变为世界性宗教;寻求社会自由与服从国家专制及等级主教制;接受僵化的尘世事件与无限的自由、寻找上帝的真理;西方派所向往的进步、个性自由、合理组织生活与东方派感兴趣的有序、稳定且复杂的与俄罗斯现实相区别的生活……这些现象都是俄罗斯文化中矛盾但又互为依存的部分,这些部分构成了俄罗斯文化的二元体系。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构成性是一种“矛盾的统一”,有矛盾又有统一,但对集结力、向心力、整合力在俄罗斯文化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重视超过和大于分散力、离心力、分化力。因此,俄罗斯文化史上尽管出现了注入“双重信仰”、“两种文化”、“两个都城”,甚至将“双头鹰”形象作为国徽等现象,但是始终保持着其文化的完整性,俄罗斯文化一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不仅如此,俄罗斯文化双重性中的每一半在文化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凭借着与另一半的经常性的争论、对抗而存在,离开了这种争论、对抗,每一半都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因为俄罗斯文化是一种二元的对立和统一,而且这种对立统一贯穿其发展的始终。

      二、俄罗斯文化矛盾性形成因素

      (一)自然地理因素
      要想完全理解俄罗斯文化中这些矛盾的根源,必须探究一下决定俄罗斯文化发展的一些基本要素,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地缘政治因素和自然因素(景观因素、气候因素和生物环境因素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俄罗斯学者,如索洛维约夫、克柳切夫斯基等都认为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在其历史上有重要作用。克柳切夫斯基的《俄国史教程》从分析自然环境对俄民族历史的影响开始也并非偶然,因为正是由此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的心理特质。
      这种自然特征以其本质方式影响着人类及其文化。面向北方的俄罗斯平原干燥的气候、森林、草原、河流和无边无际的田野——所有这些是俄罗斯文化形成的基础:人们世界观的形成、居民的特点、农业活动类型、耕作特点、劳动观、社会生活组织方式、民族哲学甚至民间故事形象都与此息息相关。俄罗斯人的形象从其历史源头就与耕作方式、与繁重紧张且不间断的劳动相联,如农民斯维亚托戈尔和勇士米库拉·谢利亚尼诺维奇的形象被反映在古罗斯民间的壮士歌中。换句话说,作为社会文化因素被研究的所有自然现象,都构成了未来俄罗斯文明和文化的基础。
      森林是斯拉夫人许多世纪以来的生活环境:18世纪以前斯拉夫人大部分都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森林地带,森林满足了俄罗斯人大部分的日常需求。木材给人类提供了建筑材料、燃料、家居用品和餐具装饰材料,还为男性的树皮鞋提供了原材料。林区居民提炼“树脂”,提取“焦油”,并从事各种类型的家庭手工业。狩猎在林区居民生产生活中特别重要。森林动物给狩猎者及其家庭提供了食物和御寒衣物,而一些小型毛皮兽的珍贵毛皮则是他们收入的来源,相当于自己的“货币”,可充当交换工具。养蜂业也是林区居民一个重要行业:当人们还不懂得如何制糖时,蜂蜜被用来制作甜品和饮料。蜂蜡被用来制作教堂蜡烛。此外,森林还为斯拉夫人的宗教信仰做出了贡献:在鞑靼人统治的艰难时期,在受外来政治压迫和道德滑坡的时期,社会上笃信宗教的人为了摆脱尘世的诱惑、喧嚣和罪孽,走向森林的“戈壁”,给自己建一个隐修所,并在那里长期独处幽居。后来,有一些人加入他们中,这些人随后又建立了中心和低级的森林空间——斯拉夫殖民地据点。
      对俄罗斯心理影响同样很大的是草原。克柳切夫斯基说:“很难说,草原究竟有多么广大和辽阔,像歌谣所歌唱的那样,它的无边无际的土地培育了古罗斯南方居民一种宽大和深远的情怀、宽阔的视野……不过草原也具有严重的历史缺陷:它带给爱好和平的邻人的除赠品外几乎更多的是灾害。它永远是对古罗斯的威胁,并且经常成为它的祸患。”亚洲蒙古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侵犯斯拉夫土地,斯拉夫人不得不在不断且沉重的战争中耗尽自己的精力。这是“和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战争,从8世纪几乎一直持续到17世纪末”,是“俄罗斯人民最痛苦的历史记忆”。总之,克柳切夫斯基指出,“森林,特别是草原对俄罗斯人的影响是双关的”。一方面,草原象征着自由、放纵、宽广、不局限于任何一点;另一方面,草原又是个危险的空间,住满贪婪的游牧人和破坏整个社会文化稳定的游手好闲的窃贼。   斯拉夫的河流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以自己的丰富的鱼类资源养育了斯拉夫人民,而且提供了冬夏两季稠密而便捷的交通网。夏天,河流里有无数船只,上至可载十几名士兵的军用船只和可载重货的商用船舶,下至小型渔船。冬季沿着坚实而平滑的冰路可以跑满载货物的雪橇车队。人们沿河拓荒,在河岸上建立了捕鱼和狩猎的小屋,建立了村庄和城市。河流流域的相互接近促进了不同地区居民的交往和融合。斯拉夫人自古以来就热爱自己的河流,并在歌曲里讴歌它。俄罗斯水路,包括著名的“瓦良格至希腊”水路都是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服务的,围绕这个中心形成了“俄罗斯土地”。俄罗斯人对河流的爱,就像克柳切夫斯基对它的概括,这种爱可以克服森林和草原的“模糊性”。“他生活在河流上并同心同德和它在一起”:“它,是邻居,是乳母,它是水路和冰路”,“河流甚至是一个人民秩序感和社会精神的教育者。它本身也喜欢秩序和规律性。俄罗斯河流孕育了沿岸居民的社会生活和交往,培养了进取、协作和集体精神,使人善于思考并更加灵活,使分散的居民集中起来,感觉自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教会人们和陌生人相处,研究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交换商品和经验,懂得礼节”。克柳切夫斯基指出了“俄罗斯河流历史作用”的多样性。
      与斯拉夫河流相比,空旷单调、无边无际的平原给予俄罗斯人一个相反的作用。“所有的特点是柔软、难以捉摸形状、不敏感的过渡、谦逊,甚至是声音与色调的胆怯,所有都是不确定的、平静而不清晰的印象。”克柳切夫斯基这样定义俄罗斯中部地形的文化意义。“在开阔的空地上看不到任何居民,四周听不到任何声音——无声的平静、酣睡的睡眠,能引起人空洞、忧郁、没有明确思想的沉思的这种荒无人烟且孤独、可怕的感觉占据着观察者。”但是俄罗斯景观的多平原地带引起的远不是普通的文化一语义系统:这里有温柔朴素的心灵、模糊胆怯的思维、不动声色的平静、沉重的忧郁、对精神梦想的喜好——所有这些精神特质在俄罗斯文化中都能找到遥远的回响。克柳切夫斯基认为,俄罗斯的自然“看起来朴实单调,缺乏稳定性:比较容易使人失去平衡”。俄罗斯人,对自己的住所和周围的自然界持“流浪”的态度,并在周围环境方面显示出明显的“没有远见”。类似的对待自然的态度(对待森林和矿产资源、对待环境和生态保护)——马虎随意——不仅体现在俄罗斯文化的心理气质、矛盾性和戏剧性上,而且已经成为20世纪前俄罗斯在环境管理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别尔嘉耶夫继克柳切夫斯基之后写道,“俄罗斯灵魂的风景与俄罗斯大地的风景相吻合,也是无边、无形、致力于无限、宽广”,“在俄罗斯人民的灵魂中,保留了强大的与俄罗斯土地的广袤无垠和俄罗斯平原的无边无际密切相关的自然元素”。
      可以说,自然崇拜对于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带有明显周期性的自然历法、一些农业节日和相应的仪式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俄罗斯的价值体系,如大地母亲的神圣、热爱劳动、自然一经验的技能和知识、对祖国的爱等。这些财富不仅为农民所享有,也为社会其他阶层人民所享有,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初。20世纪,自然崇拜才由于“大转型”开始被工业崇拜所替代。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俄罗斯(甚至是全世界)恰恰正在回归土地,回归地球的根,回归俄罗斯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