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全景俄罗斯  >  正文

    字体大小:    

  • 陈建民:苏联卫国战争为何反败为胜
  • 2017-8-9 23:36:35    字数:4557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来源:参考消息报
  • 中俄资讯网注:本文作者陈建民 单位:军事科学院 扫描录入自今日参考消息报。

    1943年7月到8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作为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将机械化战争推向了顶峰。苏联红军先是以预有准备防御抗击德国军队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进攻,而后以坦克集群实施强大反突击,一举将德军装甲部队消灭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带,而后大纵深穿插迂回,合围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75万人,彻底扭转战争初期以来的被动局面,牢牢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库尔斯克会战是苏联卫国战争攻守转换的分水岭,也是苏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发生质变的临界点,苏军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最终探索出了一条机械化战争的制胜之路。

    结构编成落后 初期教训惨痛

    卫国战争前,苏联实行基干军制,平时保持精干的现役部队,战前通过快速动员扩充军队员额。1939年在欧洲战事爆发前,苏联基干军不足200万人,随着战争迫近,到1941年6月22日苏军迅速扩充至550万人。仓促扩编而成的动员型军队,由于训练不足,在德军的突然袭击面前惊惶失措。在德军快速推进下,许多补充兵员还未到达部队就成了德军俘虏,苏军只能边打边补充,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苏军无力抵抗德军装甲机械化部队进攻,主要原因是军队编成结构落后。从补充程度上看,德军全部是齐装满员的常备师,而苏军到战前多数部队不满编。苏军1个步兵师战时编制14500人,战前在西部地区部署的170个陆军师中,有144个师为8000到9000人、19个师仅为5000到6000人,还有少量的师是只有军官的空架子。更为糟糕的是,在战争威胁日益迫近的情况下,部队尚未实施战略展开。

    从力量结构上看,苏军也落后于时代。战争爆发前,苏军高层片面认为坦克部队应该用于支援步兵,对集中使用坦克持怀疑态度,导致已建立起来的机械化军被撤编。直到1941年3月,苏军高层在反复研究了德军“闪击战”的成效后,才决定组建20个机械化军,但这需要16600辆坦克,由于工业部门在短时间内难以生产出来如此多的重装备,直到战争爆发时机械化军的组建数量还不到计划的一半。

    同样,苏军对航空兵的使用也落后于战争实践。到战争爆发时,苏军在西部军区共部署有11000多架作战飞机(全军共装备有19000多架),其中3719架新式作战飞机在性能上优于德军当时最先进的M-109飞机。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投入苏德战场的战机只有1830架,其中M-109只有500架。但苏军对编组和使用航空兵的观念严重滞后,按照支援地面作战的构想,苏军将航空兵简单区分为方面军航空兵和集团军航空兵,这导致有限的空中支援力量被分散在方面军的各个地段,方面军司令难以将其集中用于主要方向,将战术成果扩大为战役胜利。

    另外,苏军力量结构中还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即在面临严峻空中威胁的情况下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国土防空系统。到战争爆发时,苏联的国土防空问题仍由各军区负责。战争爆发后,随着军区部队改编为方面军开赴前线,大批防空部队随方面军一起走向战场,国土防空陷入了极度混乱的局面。

    战争初期,苏军在前线抵御德军装甲机械化部队进攻的主要是步兵部队,苏军在西线部署的170个师中有103个是步兵师。这些部队不但没有展开,更未部署可抗击敌坦克突击的梯次防御。根据战前确立的边境反击作战指导,苏联最高统帅部不断将众多的步兵师投入进攻,“将战争引向敌方领土”。结果造成“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战场上不断上演苏军战士用手榴弹和燃烧瓶抗击德军坦克进攻的一幕。而德军装甲集群则充分发挥其优长,反击、包围、歼灭、寻找防线漏洞再出击。这样,苏军在战争初期遭受严重损失已不足为奇。据苏联官方统计,到1941年底苏军共减员313万,是德军的4倍;1942年又损失325万,是德军的3倍。先后有1个方面军、19个集团军、250个师被德军合围歼灭。西部国土大部沦陷,德军直逼莫斯科城下,教训极为惨痛。

    重塑力量结构 扭转被动劣势

    苏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组的调整,是在战争开始后的两年多里逐步完成的。莫斯科会战后,为在进攻作战中集中使用装甲集群,1942年3月苏军组建了首批4个坦克军。到1942年9月,苏军坦克军数量增至25个,成为战役主要突击力量。1943年3月,苏军组建了更大编成的装甲军团——坦克集团军,到库尔斯克会战时坦克集团军数目已增至6个,每个坦克集团军下辖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以及重炮、多管火箭炮、反坦克炮、防空和侦察部(分)队,所有部队全部摩托化,能够以相同速度机动。

    战争初期苏军步兵师被大量围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取消了师属榴弹炮团和反坦克炮营的编制,师缺乏强有力的反坦克火力;二是没有按梯次配置原则部署防御。1941年7月初,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紧急生产76毫米加农炮和45毫米反坦克炮,作为稳定防御的有效手段。到莫斯科会战时,步兵师开始增编榴弹炮团和反坦克营,师火力突击和抗装甲突击能力显著增强。到1942年冬,所有摩步师(旅)都建立了队属炮兵部队,并在战争中通过设置雷场、反坦克壕和反坦克支撑点建立纵深梯次配置的反坦克火力配系,使德军装甲部队在进攻中遭遇困难局面。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联步兵依托层层设置的雷场、反坦克壕,以及纵深梯次配置的兵力兵器,挡住了德军装甲部队的突击。

    战争初期,苏军炮兵遭受了巨大损失。为集中火力支援主要战略方向,苏军抽调队属炮兵建立了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到1943年底,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已编有9个炮兵军,26个炮兵师和7个火箭炮兵师,拥有13500门火炮和11200门火箭炮。大型炮兵兵团的建立,使苏军火炮数量和质量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对德军拥有了较大优势,不仅可以完成战术任务,还可完成战役任务。

    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航空兵的编制装备和使用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莫斯科会战的反攻阶段,苏军第一次在方面军层级集中使用了航空兵,支援在主要方向上行动的地面军队集群。1942年,随着飞机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苏军航空兵的编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整个卫国战争中,苏军共组建了17个方面军空军集团军和1个远程航空兵空军集团军。到库尔斯克会战时,方面军空军集团军编制飞机数量已达到了近1000架。以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会战为起点,苏军彻底扭转了空中力量处于劣势的局面,到库尔斯克会战时已经拥有三比一的优势。

    经过两年的实战探索,在付出了高昂“学费”之后,一大批苏军高级将领已熟谙机械化战争的胜战之道,到1943年夏天苏军编成结构和整体面貌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历经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形成了首先由合成集团军进行反坦克作战,然后由装甲军团发起反击,最后彻底摧毁德军最引以为傲的装甲军团的战法。

    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军就提出了大纵深战役理论,主张在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使用坦克兵、航空兵和空降兵等新兴作战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实施连续突破。以库尔斯克会战为节点,苏军进一步复活了大纵深战役理论的精髓——进攻,此后苏军方面军群大纵深战役的典型战法是:首先实施密集炮火准备,而后由得到了装甲坦克兵团加强的合成集团军完成突破,一旦打开缺口,立即再投入一个新的合成集团军和一个空军集团军,这时苏联的进攻大军已如决堤的洪水无可阻挡。当突破口达到一定宽度,德军一线防御力量被严重削弱时,大纵深作战的主角——快速集群开始登场。快速集群通常由坦克集团军担任,一个坦克集团军拥有600~1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能够不间断向敌纵深推进数百公里,完成对敌重兵集团的分割包围。于是,从1944年起,我们看到苏德战场上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大包围、大歼灭战,只不过这一次苏联红军成了主动方和胜利者。

    撑起对空防御 锁定战争胜局

    卫国战争中,国土防空部队的诞生是苏联又一大军事创举,它与实施大纵深战役的方面军一道,推动战争走向胜利,对保存国家战争潜力、最终赢得战争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针对战争初期国土防空的乱局,苏联国防委员会于1941年11月9日决定,“解除军区司令对国土防空部队的指挥权,国土防空部队转隶国防委员会。为直接指挥国土防空部队,国防委员会设立分管防空的副国防人民委员一职,由国土防空部队司令兼任”。从此,国土防空部队作为苏军力量结构中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正式诞生。1942年1月22日国防委员会颁布命令,将所有担负防空任务的歼击航空兵军、师转隶国土防空部队司令领导,而后又将它们与防空区域和防空地域混编,建立了兵种合成的国土防空力量编组——防空集团军,其编成包括高炮、歼击航空兵、对空情报、对空探照灯和拦阻气球部队。在莫斯科会战中,德军发动了代号为“台风”的空袭行动,出动飞机1700余架次,先后对莫斯科发动了72轮空袭。由于有歼击航空兵的远距离拦截,突入莫斯科上空的敌机不足100架次。到莫斯科会战反攻阶段,德军对莫斯科的轰炸完全停止,此后一直到战争结束德军只派出过少量的侦察机。

    1943年初,从西部搬迁的工业企业完成了在中东部大后方的安置,并开始加速国防生产。1943年夏天,为准备新一轮的攻势,德国空军开始对苏联大后方的军工企业实施密集轰炸。1943年6月29日,国防委员会决定组建更大编成的国土防空部队——防空方面军,负责在更大范围内组织国土防空作战,抗击德军的“空中绞杀”。到战争结束前苏军先后组建了东、西、南、北4个防空方面军,建立起无缝衔接、要地与区域防空相结合的国土防空体系,有效阻截了德国空军对战线后方的轰炸和袭扰。

    从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看,观念和军事理论落后是内在因素。战争爆发时,苏军在兵员和装备上对德军都占有数量优势,但军政高层固守过时的战争经验,不可能提出对新装备的创造性使用方式。另外,苏军政高层对保持大规模常备军的认识也失于偏颇,认为苏联奉行防御政策应保持基干军制,到战争爆发之前再进行动员扩充。这使得苏联临时动员起来的500多万军队面对以职业军人为核心的德国常备军时不堪一击。

    从纯军事的角度看,规模结构决定作战能力,编制装备决定作战效能,苏军一个由坦克、骑兵和步兵混编的机械化军,突击力远不如德军的一个装甲师,这足以说明问题。但当苏联以开阔的地理空间耗尽德国的进攻锐势、以付出巨大牺牲将“闪击战”拖成“持久战”后,特别是苏军也掌握了新型作战力量编组和使用的方法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就转向了战场之外,即看谁能在战争中撑得更久。苏联在战争初期成功地实施了国防工业东迁,有效的国土防空体系又使国防生产潜力得以保存和迅速恢复,加之苏联举国动员体制的巨大优势,保证了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使力量天平开始倾向苏联一方。德国虽然拥有技术优势,但武器装备生产周期过长,加之苏军和美英盟军的战略轰炸,导致军工生产能力始终赶不上战场上的消耗速度。因此,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经历了一个“去现代化”的过程,战争开始时德军拥有3650辆先进坦克,到1943年夏天已降至最初的三分之二。由此得出结论,最终将德军彻底压垮的是苏联实施有效国土防空保全下来的战争潜力。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