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全景俄罗斯  >  正文

    字体大小:    

  • 卢敏:中俄丧葬文化的是与非——形式大不同 死亡观各异
  • 2019-8-16 7:36:45    字数:2150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     中俄资讯网俄罗斯研究栏目(作者:卢敏)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古往今来,那些悲欢离合无不体现在丧葬习俗中,家家躲不开,离不了。对于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自然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和文明。而俄罗斯——一个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国家也以一种神秘的姿态等待我们去探索。

    中俄资讯网资料图

        让我们先从两国的死亡观开始谈起。俄罗斯人多数信奉东正教。东正教认为,人死后有去往天堂和地狱之分,而一切均取决于逝者的灵魂。所以,通常亲属在死者葬后40天内不断地为死者祷告,以祈求进入天堂。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无不受这些思想的影响。进入当今时代,人们更多地将死亡当做一种自然的归宿,认为死和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中俄在丧葬礼仪的形式上大有不同的。对俄罗斯来说,其丧葬礼仪的流程大致分为小殓、洗尸、奔丧、停灵、大敛、出殡等几个部分。停灵时,亲属则会按照死者生前的要求选择在教堂圣像前放几天。对于俄罗斯人,有意思的现象是他们常在棺木中放入面包,盐,或者放伏特加酒,钱,烟斗和干活的工具等。比较大型的葬礼是在教堂内举行,长者念例行陈词或神甫口诵经文,亲友向逝者告别。大殓环节,俄罗斯人在这个程序上十分讲究,通常入殓后,为了让死者在最后时刻能够“耳闻目睹”外面的世界,人们会在灵柩的右侧凿出一个小洞眼。除此以外,搬抬死者遗体时,头必须朝前,而且要从后门或者窗户抬出去。在棺材中死者必须要头东脚西,因为俄罗斯人认为太阳升起的东方是东正教的象征。在临出门时,亲属会端着饭菜浇灵柩一圈,随后便是扫地,泼水。最后,人们通常会用麻布为出殡送葬队伍铺路,俄罗斯民间称麻布路为桥,据说这样便使逝者亡灵沿桥去往天堂。葬礼归来,要设宴招待来客,宴请一般有鱼子酱、伏特加、蜜粥,灌饼和大米布丁等俄罗斯传统食物。归来后还要为死者安放灵位,灵位上放有照片并供奉各类食品和伏特加酒。看似如此繁琐的丧葬流程,却无不处处体现着俄罗人深厚的宗教信仰文化和对死者的敬畏之心。

        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丧葬形式则是各具特色,地域性特征十分显著。丧葬的形式如土葬、天葬、水葬、火葬、洞葬、树葬、沙葬、悬棺葬、风葬、木乃伊等。其中,土葬最为常用。而火葬是一种传统葬式。即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中国最早流行火葬的是春秋战国时的氐羌人,其后藏、彝、纳西、拉祜、哈尼、普米、怒、傣等族在历史上也行火葬。部分地区仍保持此种习俗。

        对于葬后的习俗,中俄也是各具特色。俄罗斯人通常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九、二十、四十天举行祭奠活动。一周年后,会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参加葬后宴,人们会聚在一起食用鹿肉,并将鹿角插在焚尸处的土地上以示祭奠。而在复活节开始后的第一个星期内开始的拉多尼查节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是纪念祖先和逝者的重要节日,人们会举行游园会等活动。在中国的葬后习俗里,亲友需要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逝者名字的牌位。而每年的清明节、春节期间,亲友便会修理、打扫墓地并用祭品祭奠。在农村,有的地方还是保持着在逝者去世三年以内不准贴春联等习俗。在葬后的习俗里,中俄还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尽管祭奠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均表达了亲友对于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说起俄罗斯丧葬文化,那么有个景点是必须要介绍的——俄罗斯新圣女公墓,这个公墓早已成为一个著名景点并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位于莫斯科郊区,毗邻新圣女修道院。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如同一座神圣的艺术殿堂。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在这所艺术殿堂里每一个墓碑都是艺术家独具匠心的杰作。它以最感人、最精炼、最形象的艺术语言,概括了逝者一生的事业、成就和对俄罗斯人民的贡献。有近26000多位俄罗斯政客、艺术家等各类文化名人长眠于此,例如画家列维坦、科学家图波列夫、瓦维洛夫、文学家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及舞蹈家乌兰诺娃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王明也葬于此,也是新圣女公墓中唯一的中国人。每位逝者通过自己的墓碑,向世人讲述着不同的故事,诉说着生命的辉煌。中国的也有自己的代表性公墓,即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这里庄严肃穆,朱德、彭德怀、董必武等一代革命伟人去世后葬于此地。只是与俄罗斯新圣女相比较之下,八宝山便少了几分艺术性,看上去像一个冰冷的世界,墓地上或灵堂内排列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墓碑或骨灰盒,墓碑上只镌刻着姓名和生卒日期,没有对墓主进行任何的评价。在平时,陵园内悲凉、萧瑟、冷清。只有到了清明节,人们才蜂拥而至,烧纸,拜祭,忙乎一番。这样一种祭奠方式既不文明高雅,也会造成污染环境和交通堵塞。在祭奠方式上也许俄罗斯人的丧葬文明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而如何将生者对逝者的怀念更加深刻、持久、美好的表达出来,也是一个值得思索的课题。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