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中俄特稿:乌克兰危机以来的中俄关系
  • 2015-12-23 15:40:34    字数:6203    中俄资讯网来稿选登    初冬梅/文
  •     中俄资讯网来稿选登 转载请注明出处!初冬梅/文

        中俄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大国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俄罗斯和西方关系的疏远,俄罗斯对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融入亚太一体化进程的决心和步伐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中俄关系表现得更加紧密。从签署《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到两国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中俄两国进入了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的举措,俄罗斯均在国家战略层面表示了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而在俄罗斯庆祝反法西斯胜利日之际,中俄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不仅是中俄两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更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与俄罗斯主导的区域合作机制之间的对接。在安全合作领域,中俄两国举行了更高规格的联合军事演习。中俄共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系列举措更是推动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针对中俄关系近年来的急剧发展,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中俄组合”的声音。由此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乌克兰危机进一步促进了中俄关系的发展。然而,乌克兰危机以来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并不是两个大国的临时性“抱团取暖”。中俄关系的上述表现,是两个大国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结果,而乌克兰危机只是中俄关系发展的一个偶然性促进因素,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即两国国家利益的高度契合。中俄资讯网来稿选登 转载请注明出处!初冬梅/文

        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是符合两国国家利益的务实选择

        中俄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是被动选择,还是具有主动性的长期战略?学界对此观点不一。有不少西方学者甚至有部分俄罗斯学者认为,基于战略互信的缺乏,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俄在战略空间上必然存在竞争关系,导致两国无法形成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中俄两国同为谋求崛起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中相互需要,因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能够保持紧密的伙伴关系。

        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和西方关系发生恶化。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封锁俄罗斯从西方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渠道,俄罗斯希望借助同中国的合作,缓解西方制裁带来的压力。并且从一系列西方遏制行动中,俄罗斯对西方不再抱有幻想,希望携手中国创造更为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共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共识。这是中俄关系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然而,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当前中俄关系发展是符合两国国家利益的。首先,在国际舞台上,中俄两国相互需要,互为战略支撑。中俄两国支持多极世界的构想,反对霸权主义。正因如此,中俄两国近年来联手维护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的地位,对涉及世界和平方面的最基本问题进行投票时,两国相互沟通磋商,协调立场。中俄两国在伊朗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和其他许多尖锐问题,包括叙利亚问题上保持一致的立场。中俄两国同为大国,在制定政策时可以借助对方实现平衡其他力量的目的。除全球事务外,中俄两国在亚太地区和两国相邻地区层面也展开了紧密的合作。以反恐为重点的执法安全合作始终是中俄战略协作的重心之一。中俄两国近年来建立的机制与举措,包括上合组织,有效震慑了“三股势力”,切实维护了两国及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其次,中俄两国是彼此非传统安全的一个重要地缘选择。由于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以及中俄友好的政治关系,俄罗斯是保障中国非传统安全的一个重要选择。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对中国有特殊意义的能源安全。2014年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72%来自中东地区和非洲,中东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定,非洲路途遥远,且需途经马六甲海峡,不利于中国能源安全。中国通过积极同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有助于实现能源供给的多样化,同时也有助于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多样化。由于欧洲正逐年减少从俄罗斯进口油气,而亚太地区国家市场需求很大,俄罗斯已大幅提高向亚太地区出口油气的比重。20155月,俄罗斯已经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中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突破,煤炭、电网改造、海洋石油、高速铁路、节能技术等新领域的合作也开始起步。除能源外,俄罗斯目前是中国重要的军事装备引进国,这些装备是中国从别处无法得到的。

        可见,中俄两国的伙伴关系并不是外部国际局势所迫,更不是临时性的策略,而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务实选择。对于中国和俄罗斯来说,发展才是两国的根本利益。两国在世界舞台中的相互倚重,是对变化中的世界格局的一种自然反应,目的是为本国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中俄资讯网来稿选登 转载请注明出处!初冬梅/文

        中俄战略对接是对各自发展诉求的理性考量

        中俄两国战略对接,表明两国看到了双方的利益契合点,并致力于携手发展。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网络。该倡议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可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已有的合作机制或战略相对接。而充分利用现存的合作机制,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符合中俄两国的国家发展需求。

        从中国方面看,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落实的关键伙伴。因为俄罗斯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而且在中亚地区拥有毋庸置疑的影响力。中国也明白中亚地区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特殊地位。因此,中国积极争取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和支持。从俄罗斯方面看,欧亚经济联盟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诉求。当前俄罗斯的战略选项主要有四个。一是欧亚经济联盟。该机制是目前俄罗斯政府最倾力也是有所成绩的战略。欧亚经济联盟被普京赋予了未来世界格局中新的一极的高度。欧亚经济联盟同“一带一路”相对接,俄罗斯可以借助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增强该地区一体化的向心力。二是“面向亚洲”战略,即所谓的俄罗斯战略东移。该战略早在乌克兰危机前就已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落实手段。虽然俄罗斯战略东移不仅仅是加强同中国的合作,但借助中国的东风促进经济发展,也是俄罗斯战略东移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一带一路”框架内,通过与中国这个亚洲国家之间的紧密合作,俄罗斯战略东移目标的实现更近了一步。三是“跨欧亚发展带”战略,[4]目标是吸引欧洲和亚洲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带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四是普京曾倡议的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大欧洲”构想。俄罗斯一直谋求与欧洲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建立大欧洲经济共同体,其空间范围包括欧盟和俄罗斯所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但从欧洲债务危机以来,俄罗斯感觉到欧洲自顾不暇,精力有限,需要另辟蹊径。因此,通过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俄罗斯可以建立从上海到圣彼得堡的“大亚洲”空间。[5]中俄两国战略对接,有助于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空间发展战略。中俄资讯网来稿选登 转载请注明出处!初冬梅/文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后,俄罗斯的态度有了由冷到暖的转变。起初,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持谨慎态度,担心该倡议会影响欧亚空间的一体化进程,威胁俄罗斯在中亚的地位。俄罗斯官员还担心“一带一路”会抢走跨西伯利亚铁路和贝阿铁路的生意。后来,俄罗斯决策层在不断的内部讨论中,看到了“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第一,有助于落实《俄罗斯联邦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该战略指出,建立统一的交通空间,保障俄罗斯国内和世界之间安全通达的交通联系,是俄罗斯交通政策的一个主要方向。建立中国、俄罗斯、中亚,以及蒙古国之间通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对俄罗斯来说非常具有前景。融入“一带一路”,有助于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俄罗斯政府计划至2018年拨款5600亿卢布,改造远东的两大铁路。第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有助于带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远东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该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添加新的驱动力。普京总统务实地提出了具体的合作办法,指出应把本国的发展计划同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结合起来,在能源、矿产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两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有助于中俄各自空间战略的具体落实和拓展。并且,在国家级发展战略对接的框架内,两国地区层面发展战略也得以更好的衔接。例如中国沿边开发开放战略、东北振兴战略同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开发战略的衔接,以及中俄两国毗邻省份和俄联邦主体发展战略的对接。黑龙江省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吉林和辽宁分别提出了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和欧亚大陆桥出海口对接项目。所有这些举措,都符合中俄两国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利益。从理解和支持对方发展战略,到把本国发展战略同对方相对接,表明中俄关系发展有了实质性进展。

        中俄两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不仅有助于国内相邻地区的发展,更有助于拓展两国的战略空间。借助俄罗斯,中国可以与欧洲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借助中国,俄罗斯可以加快纳入亚洲一体化进程的步伐。两国均有机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欧亚大国,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应有的地位。并且,两国可以打造贯通欧亚的大通道,这无疑会改变世界地缘格局。中俄资讯网来稿选登 转载请注明出处!初冬梅/文

        中俄两国需要进一步增强互信

        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遭到来自美欧的制裁,在这种背景下,中俄关系应该如何发展,值得学界思考。中俄两国不可能疏远,因为两国是大国邻居。中俄两国也不可能结盟,因为两国都是国际舞台中的大国,拥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和独立的政治诉求。并且,同西方国家保持正常关系有助于巩固两国的国际地位,有助于重要国际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本国经济发展。因此,中俄两国不会结成反西方的军事联盟。中俄关系经历过结盟、蜜月、破裂、恢复关系几种模式,终于找到了最符合两国利益的模式。今天的中俄关系虽然不是历史最好时期,却是最正常的大国关系。中俄关系已经发展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世界大变革大调整的浪潮中成为稳定成熟的国家关系典范。中俄关系既不是结盟关系,也不是对抗关系,而是睦邻友好的互利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稳定巩固的。

        俄罗斯当前外交政策的重点是希望主导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并且把欧亚地区打造为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新重心。中国也提倡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欧亚地区的发展。这样,中俄两国具有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两国关系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两国在国际格局中也承受着相似的压力。正如普京总统所言,在“世界经济、金融和贸易领域遭受系统性失衡”,“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剧烈冲击”的形势下,中俄两国正经历着“安全赤字”。对于俄罗斯来说,中国反对西方对俄的经济制裁,这个立场非常关键。更重要的是,中俄关系的内生动力开始生成并不断加强,可以说,即便乌克兰危机没有发生,俄罗斯也会现实地考虑发展更加务实紧密的中俄合作。中俄资讯网来稿选登 转载请注明出处!初冬梅/文

        当然,我们在看到中俄关系发展现状和趋势利好的同时,也要看到两国关系存在的不足。尽管中俄两国已经建立了高度的政治关系,然而,中俄两国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和语言不通,阻碍了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这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在政治层面,缺乏了解影响了两国官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例如在中亚问题上,尽管中国承认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利益和影响力,俄罗斯也意识到,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存在有助于该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一些俄罗斯专家和政治家依然担心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影响越来越强,会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地位。这从上合组织乌法峰会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上合组织峰会解决了俄罗斯最关切的扩员问题,而中国多次提议的上合开发银行并未得到批准,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也未能生效。至于中国提议建立的亚投行,俄罗斯也是在接近截止日期才提交了申请。除官员外,社会大众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依然有一定的市场。例如,由于外贝加尔边疆区居民的一系列反对行动而搁置的租地事件。反对者认为,把土地租给中国公司,会导致中国在西伯利亚的扩张。上述的不信任情况,大多数是一种误解,而不是事实。例如关于“俄罗斯沦为中国原材料附庸地”的说法。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燃料和矿产资源出口国主要是韩国(32.4%)、日本(28.9%)、中国(19.8%),中国所占份额远不及韩国和日本。还有关于中国在俄罗斯人口扩张的迷思。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数据,俄罗斯的国际移民主要来自独联体国家。2013年俄罗斯的中国移民数量远少于多数独联体国家。造成信任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相互了解程度不够深。

        为了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两国应该增强相互了解。为此,我们应该在以下方面多做工作。第一,两国官员之间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制和平台,就有关问题充分交换立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就是中俄两国积极沟通,相互了解立场,争取互信的正面案例。第二,面对中俄两国巨大的文化差异,需要充分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提升本国的形象。在帮助俄罗斯公众了解中国的同时,也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以实现民心相通。其中,应该着力培养精通对方文化的人才,这些年轻人才未来会进入政界、学界、商界,有助于改善中俄两国的交流质量,是增强两国相互了解程度的有效途径。媒体应该在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中,媒体应该充分发挥桥梁作用,让民众了解到上述举措能够为自己带来的切身利益,争取广泛的民众支持。各行业推出的交流和交换培养项目和联合项目也有助于不同业界群体间的相互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近年来推出联合资助项目,为中俄两国学者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平台。中俄资讯网来稿选登 初冬梅/文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