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中俄关系的全面性和高水平
  • 2015-12-28 7:54:46    字数:3659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作者:王泽茜
  •   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全面升级

      能源、财金等领域合作走向深入

      中俄两国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以及世界上陆地面积排名第三的国家,两国的关系一直是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杨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表示,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也是目前维持较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中俄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和经济发展,不仅符合双方人民的利益,也是维护国际之间战略平衡以及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势下,这种关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为凸显,也得到了两国首脑的充分重视。

      积极落实财金合作关系

      近几年来,中俄作为邻国,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已经被世界所瞩目。据财政部国际经济关系司发布的消息,12月17日下午,中俄总理在第二十次定期会晤期间,又对双方的合作达成新的战略决议。在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中方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与俄方联邦财政部副部长斯托恰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与俄罗斯联邦财政部财金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关于中俄双方这一举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助理研究员陈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受近期油价接连下滑的影响,俄罗斯国内整体经济状况欠佳,政府财政紧张,预算赤字增加,经济处于衰退状态;而中国经济也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在这种新背景下,中俄展开财金方面的合作,有助于两国更好地利用各自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夯实战略伙伴关系。这实际上体现了中俄两国全方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性和高水平。

      据悉,《备忘录》签署当天双方还就合作关系发布了《中俄总理第二十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公报中指出,双方将按照两国财政部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框架进行行为活动,同时还将在多边国际论坛和组织中展开政策协调、拓展预算、国库、债券发行等方面进行务实合作,共同推动两国金融机构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等业务。

      一系列中俄合作新战略的达成,使得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当今市场运行下,进一步实现大幅度迈进。杨雷指出,中俄之间的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既体现出两国之间积极落实元首共识、务实推进财金领域合作的前景展望,也详细地规划了下一个阶段合作的新方向。双方将以合作备忘录的具体内容为指引,不断地巩固和充实已有的合作关系,积极地拓展新的发展领域,提升合作水平,为深化中俄发展战略对接做出有利的贡献。就未来的前景展望而言,中俄双方的关系可拓展的合作领域还有很多,通过磋商的方式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事务层面的纷争,还能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长远发展。

      俄罗斯供油反超沙特

      成为中国最大供应国

      据悉,俄罗斯不仅领土面积广阔,而且油气资源丰富,是世界上著名的原油出口国。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的油田开采量在2010年已经达到1040万桶,在近几年来,也一直保持着高额的出口率。

      而据近日公布的海关数据显示,俄罗斯在今年11月份供给中国的石油,已经第三次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据悉,中国自11月开始,每日从俄罗斯进口约949925桶原油,从沙特进口886950桶原油,在数值上远远地超过了其他国家。虽然从1-11月的总量来看,沙特依然是中国的最大原油供应国,在此期间共向中国供应原油4608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1%,而俄罗斯在1-11月期间虽然只向中国总共供应了3762万吨原油,数量不及沙特阿拉伯,但较上年同期增长幅度较大,增长了28%。

      陈宇表示,目前俄罗斯的能源出口的主要方向是欧洲,但是乌克兰危机后,西方经济对俄实施制裁,欧洲试图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俄罗斯亟须寻找新的能源出口市场,所以俄罗斯提高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的重视也是大势所趋,更是俄罗斯战略东移的综合考虑。目前,中国对原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还处于较高的水平,每年进口量大约在3亿吨左右。而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国之一,产量巨大,去年仅次于沙特,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中俄双方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具有天然优势,此前我国的原油进口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而俄罗斯是我们的邻国,中俄发展能源合作有地理优势,而且两国具有良好的政治关系基础,中俄合作有利于我国能源来源的多样化,有助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陈宇指出,对俄罗斯来讲,西方对俄加大制裁力度,一方面体现在能源制裁,包括限制向俄罗斯能源企业提供融资、限制向俄罗斯提供能源技术等,给俄罗斯开发东西伯利亚、北极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带来了不利影响,不利于俄罗斯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俄罗斯也希望与中国加强油气合作,吸引中国的能源企业参与到俄罗斯的能源开发中去。

      “一带一盟”对接路线图明年签署

      据俄新社12月21日消息称,欧亚经济委员会执委会主席赫里斯坚科对外宣布,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与欧亚经济委员会正在积极展开工作,制定出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的路线图。陈宇指出,“一带一盟”对接路线图是对早前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的细节问题、技术问题和政策层面的进一步细化。到明年的上半年“路线图”制定完成时,中俄合作的新项目对接“一带一盟”将逐步由设想变成现实。

      据介绍,在2014年的上海亚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并获得了中亚各国以及俄罗斯的积极响应。同年5月19日至20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见证下,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汪东进代表中石油,分别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亚马尔LNG项目购销合同》和《天津炼油厂投产及向该厂供应原油的工作进度表》。

      5月21日,在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和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分别代表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而中石油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吉平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则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至此,一份长达30年、合同总额达4000亿美元的能源大单成为两国能源领域合作的亮点之一。

      一系列油气、电力项目的签署,使得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也对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将促进亚洲各国之间的能源得到优势互补,输气管道和储气库等配套设施得以建设和完善,为共同缔造各个国家的经贸合作新发展,以及促进区域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多领域合作不断加深

      据了解,此次中俄两国通过签署财金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起来的新型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式的关系迈近。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建立开始,就十分重视能源领域的各种合作。近几年来,随着中国能源需求量的增加,俄罗斯能源开采量的上涨,使得中俄两国因能源合作的关系不断深入,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较好势头,在这个基础上,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会进一步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也会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

      首先,中国始终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通过和其他国家进行友好的互动,促使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搭建起更多的贸易往来平台,通过资源的优势互补,来实现各国的长远利益发展。此次中俄两国签署财金领域合作协议,更有助于我国在多边国际论坛和政策协调、债券发行等经济领域展开多方面的务实合作,共同促进两国的金融机构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业务,是扩大双方经贸合作与提高双方合作质量的客观发展要求。

      其次,随着俄罗斯对中俄合作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双方能源合作越来越密切,从论证阶段逐步走向落实阶段,并在近几年来进行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展开。两国首脑的友好访问,不仅就经济领域达成了新的合作共识,对于两国关系稳固发展,也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作用,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建立区域之间的互邻友好发展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总之,随着“一带一盟”的对接和铺设,未来,不仅中俄之间能够实现油气的均衡供给,满足国内的用油需求,缓解国内的用油和用气压力,还可以方便亚欧其他国家油气的输入与输出,通过能源的交换,商品贸易的往来,使得这些地区的人民都能享受到资源互补的好处。对于缓解亚欧地区的边境冲突,加深两洲之间的经贸关系,不断拓展能源合作深度和广度具有积极意义。在 “一带一盟”的对接和铺设下,各国合作从一般贸易逐步走向生产合作与互助投资结合的方向,未来不仅有助于不断巩固和充实中俄已有的合作成果,为不断深化中俄发展战略对接做出积极贡献,更有助于世界经济向着强劲、平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