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中俄民族性格研究:合则两利 斗则两败
  • 2016-5-4 18:43:18    字数:6955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作者:吴璇
  •     中俄资讯网阅读提示: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积淀,民族性格的发展变化与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中国和俄罗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步入了两国交往史上快速发展的阶段,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往都日益紧密而频繁。所以,分析俄汉两个民族性格方面的差异,将有助于双方的理解和交流,有效避免文化冲突的产生。

        作者吴璇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

        引言:康熙帝和彼得大帝是17、18世纪中俄政坛上的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当政时的一系列改革,对各自国家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从盛极一时的“天朝大国”沦为了帝国主义欺凌的对象,俄国却借着资本主义的东风跻身世界强国之列。造成俄强中弱这一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作为各自国家命运的决策者,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对这一结果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他们的改革与思想,也是各自民族性格的体现,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他们当政时的一系列改革,对各自国家的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步入了两国交往史上快速发展的阶段。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往都日益紧密而频繁。所以,分析俄汉两个民族性格方面的差异,将有助于双方的理解和交流,有效避免文化冲突的产生。

        Ⅰ.生于忧患,成于勤政(相似的成长经历)

        1.1 康熙——从大权旁落到励精图治

        康熙帝出生于1654年,作为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被取名玄烨。出生在帝王之家,既有他锦衣玉食,常人可望而不可即之幸,也有他年少时便痛失双亲的遗憾。8岁时,父亲顺治皇帝因病去世,玄烨继承皇位。由于皇帝年幼,因此由当时位高权重的大臣辅政。大臣辅政导致皇权旁落,辅政大臣中的鳌拜尤为专横。对于鳌拜目无君主、飞扬跋扈的行为,渐渐长大的康熙帝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于是,玄烨在精心策划之后制伏了鳌拜。除鳌拜初展玄烨之智慧,从此他大权在握,并在1673年亲理朝政。

        然而皇权在手并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摆在康熙面前的是明亡后民生凋敝的景象,经历了战乱的社会急需治理。康熙帝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平三藩之乱,统一台湾(1662年),抗击沙俄,编纂《康熙字典》等。经过其61年的治理,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秩序稳定,从而奠定了康雍乾盛世的基础。

        1.2 彼得大帝——从受制于人到大刀阔斧

        远在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也有着和康熙帝相似的命运。父亲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尔在彼得4岁时(1676年)去世,接替皇位的兄长费多尔在彼得10岁时(1672年)又去世。于是,彼得和弱智兄长伊凡被同时立为沙皇。少年沙皇彼得同样没有实权,掌权的是其姐姐索菲娅公主。索菲娅执政期间,彼得名义上是沙皇,却被排挤出克里姆林宫,他和母亲先后住在普列奥布拉斯任斯基、沃洛比耶沃和科沃缅斯科耶三个村子的行宫里。彼得日渐长大,与姐姐的权力之争也不断激化。怀揣女皇梦想的索菲娅公主看到彼得羽翼渐丰,意欲处之,于是在1689年8月初,企图通过射击军发动宫廷政变。然而这一阴谋被彼得率领的嫡系部队粉碎,最后索菲娅也被囚禁在修道院。1696年,伊凡病逝,从此彼得开始了他的改革。

        彼得所面对的是落后野蛮的俄罗斯。在被索菲娅排挤出克里姆林宫的日子里,彼得接触到了离他的住处不远的外侨区的各国使节。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彼得认识到了俄罗斯的落后与西方的发达,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迫在眉睫。1697-1698年,彼得率领考察团先后在荷兰、英国、奥地利进行学习。回国后,彼得开始了改革。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摆脱了落后局面,为俄国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Ⅱ.康熙帝与彼得大帝的对外态度

        2.1 对待西方科学文化的态度

        2.1.1 康熙帝——热爱西学,乐在其中

        康熙帝在中国历代的皇帝中,算是一个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楷模。康熙先后向他的西洋老师南怀仁、张诚、白晋及徐日昇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康熙帝主张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历法,都要用科学实验证明其准确性,并亲自做测验。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他在畅春园创建了蒙养斋算学馆,蒙养斋的任务是专门从事天文观测,以及编纂《历象考成》《数理精蕴》等大型历算著作》。康熙不仅自己爱好西学,他还亲自为皇子皇孙们讲授几何学,在他的主持下,编成了集论述算法、历法与乐理的科学著作《律历渊源》,绘制了在当时非常精确的地图《皇舆全览图》。

        2.1.2 彼得大帝——崇尚西学,全盘西化

        彼得大帝的欧洲之行,可以充分证明他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在被排挤出克里姆林宫期间,彼得结交了外侨区的许多外国朋友,这些朋友中有造船家、教师、大使等。在西欧考察期间,他还广泛地学习了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宗教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激发了他改革的思想和决心。

        回国后,他的欧化体现在改革的方方面面。在军事改革中,彼得仿效西欧模式创建了俄国的海军舰队;经济改革中,彼得基本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大潮,兴办手工工场,发展对外贸易;而迁都圣彼得堡,更是加强了俄罗斯同西欧国家的联系;在社会风俗方面,彼得下令学习欧洲的着装及礼仪,尤其禁止蓄须。文化方面,创办世俗学校、发展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科研事业。

        2.2 康熙帝和彼得大帝的外交态度

        2.2.1 康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顺治年间,由于中国北方防守虚弱,俄国乘机向黑龙江流域扩张。先后占领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4月和康熙二十五年5月,清政府两次进攻雅克萨,痛击俄军后提出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两国边界问题。之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2.2.2 彼得大帝:改革就是要称霸

        彼得大帝在各方面的改革,都与战争密不可分。他认为,要使俄国称霸欧洲,需要的是水域,必须打开俄国通往欧洲的两扇门户:一扇是南部大门,即夺取黑海出海口,以便由此进入地中海。一扇是北部大门,即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以便使俄国进入大西洋。为此,他两次进军土耳其,占领亚速,并进攻纳尔瓦,开始了北方战争(1700年)。在彼得的工业改革过程中,新建的200多个新企业基本上都是冶金,武器工厂,纺织工厂,造船厂,火药厂,他们的生产主要用于满足战争需要。

        Ⅲ.康熙帝与彼得大帝各自对外态度产生的原因

        3.1 各自社会发展的水平

        康熙所面临的社会,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而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农业生产而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要想改革,阻力相对比较大。

        彼得面对的是落后的俄罗斯。因此,虽然他改革的阻力也不比康熙小,但是他知道,改革势在必行。若不改革,俄罗斯的未来将遭遇危机。所以彼得不惜一切代价,用专制和强权促使这场改革的进行。对于阻挠他改革的人,就连自己的儿子他也不手软。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3.2.教育背景及成长环境

        3.2.1 康熙帝——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康熙从小既接受了满蒙文化的熏陶,又接受了汉文化的启蒙。康熙读书的重点是经和史。从经中探索治国平天下之道,从史中了解兴亡,以史为鉴,指导自己执政。他深知要“为政以德”“以德和戎”“以和为贵”,亦知“载舟覆舟”之理,他崇仁尚义,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他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

        3.2.2 彼得大帝——西方文化的倡导者

        童年时的彼得并没有被人看作是俄罗斯未来的沙皇,因此他并未受到俄罗斯沙皇传统的教育,“他接受了(尽管并非全部)另样的西方行为方式,其基础是运用实际的知识和技巧,在同对手的激烈斗争中积极进取,求得在世间的安身之地。”①而西方之行则让彼得看到了落后的俄罗斯的发展方向。

        3.3民族性格的影响

        从康熙与彼得的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可以体现出各自的民族性格,那就是康熙代表的保守性、中庸思想和彼得代表的极端性、强烈的危机意识。两位执政者奉行的外交政策中,展现出了中国人所追求的以德服人,以和为贵的精神和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侵略性,扩张性。

        IV.康熙帝和彼得大帝的对外态度所体现的民族性格

        4.1 康熙帝的对外态度体现出的民族性格

        4.1.1 保守性

        康熙帝对西学的保守性既是由中国社会当时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又是他骨子里的传统思想所决定的。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思想导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闭关锁国。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严重阻隔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破坏了国内工商业的正常发展,还将民众长期置于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的愚昧状态,最终导致中国失去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此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与热爱,决定了他不可能容忍另一种文化对他所信仰的文化造成冲击。

        4.1.2 以和为贵

        康熙在雅克萨击退俄军的时候,并没有赶尽杀绝,趁胜追击,而是提出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这是中华文化和谐精神的体现。“在民族和国际关系上,和谐谨慎强调反侵略,爱和平,主张以德和戎,取信四夷,团结互助,协合万邦”。②因此,中国人说:“君子对弈,先礼后兵,君子动口不动手”。中国人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会使用暴力。现如今中国仍然保持着一部分古代的优良传统,外交上表现尤为突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就在国际上声明中国永远不称霸,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求同存异、和气待人,但不失原则,凡是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中国均以诚相待。

        4.1.3 中庸思想——谨慎至上

        中庸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谨慎、中和的特点。因此,在面对西方文化时,康熙帝意识到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但是为了使自己推崇的儒家文化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康熙只能“节取技能而禁传学术”。因为大力传播西方学术思想意味着传统儒学的地位可能会被撼动,随之而来的将是一场信仰危机。一旦思想不统一,则人心涣散。这将给投机者以可乘之机,从而使“反清复明”之死灰复燃,随之而来的将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之状况。如此,则江山社稷危矣。作为一名睿智的君主,康熙帝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因此,他更要慎重对待西方思想。

        4.2 彼得大帝的对外态度体现出的民族性格

        4.2.1 极端性

        别尔嘉耶夫曾说:“俄罗斯有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猛摆的倾向。”彼得在改革的过程中不顾保守派的反对,全盘西化,则是俄罗斯民族好走极端的表现。这种好走极端,则是俄罗斯民族与生俱来的。它不仅表现在领导人的执政方面(如叶利钦的“休克疗法”),也表现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决斗文化”(如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描写的奥涅金与连斯基的决斗)。就苏联历史来说,激进主义、极端行为的内容表现得更加丰富:既有对历史、伟大人物的推崇备至,也有对各种思想流派主义的顶礼膜拜,对革命的狂热等等。

        4.1.2 侵略性

        少年时代那些以暴制暴的经历,使彼得大帝终生崇尚强权,充满强烈的叛逆精神,促使他以疾风暴雨的方式抽打着俄罗斯一路飞跑。彼得在改革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军事,甚至他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称霸。这是俄罗斯民族崇尚武力的一个典型。纵观俄罗斯历史,从16世纪中叶第一代沙皇到20世纪初的末代沙皇,都不断地向外扩张领土。“在俄罗斯的灵魂中,存在着动荡和不驯,存在着一切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事物都难以消除的贪婪和不满。”③

        4.1.3 民族危机意识

        俄罗斯地跨欧亚,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广袤的地域使这片土地上的人没有安全感,俄罗斯从13世纪中期便遭遇了蒙古鞑靼的侵略。鞑靼长达两个世纪的威胁给俄罗斯人民心理造成了阴影。因此,形成俄罗斯人虽善良却防备心极强。亚历山大三世在临终前给儿子尼古拉二世书面留言:“对外政策要保持独立的立场。要记住,俄罗斯没有朋友。我们辽阔的国土令人生畏……”④别尔嘉耶夫也认为,“俄罗斯国家的规模赋予了俄罗斯人民几乎难以承受的重任,使他们处于过度的紧张状态中。在创造和维护自己的国家这项事业中,俄罗斯人民耗尽了自己的力量。”⑤

        结 论

        康熙帝与彼得大帝,宽厚与严苛,保守与极端,崇文与尚武。他们的对外态度,既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也打上的深深的民族烙印。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两面性、俄罗斯民族崇尚武力又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而中国的民族性格保守、“中庸”,中国人主张以和为贵。中华民族包容豁达,以诚待邻邦,以诚面向世界,求同存异,以求共同繁荣。

        中国政府近年来更是致力于和谐邻国关系、和谐世界环境的构建。这一切都为中俄国家、民族、民众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当代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而言,中俄两国民族性格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中俄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败,两国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前景。因此,了解双方民族的性格差异,将减少交往中的误会,使两国间的交流、合作中共同利益最大化,实现共同繁荣。(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注解:

    ①陶慧芬.2007《俄国近代改革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②詹小美.2007《民族精神论》.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

    ③尼古拉·别尔嘉耶夫.2011.7《俄罗斯的命运》.南京:译林出版社。

    ④叶·维·阿尼西莫夫.2009.《俄罗斯历史故事集》.北京:东方出版社。

    ⑤尼古拉·别尔嘉耶夫.2011.7《俄罗斯的命运》.南京:译林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尼古拉·别尔嘉耶夫.2011.7《俄罗斯的命运》.南京:译林出版社.

    [2]叶·维·阿尼西莫夫.2009.《俄罗斯历史故事集》.北京:东方出版社.

    [3]侯喆.2013.从民族性格的差异性看中俄两国的民族契合.《黑 河 学 刊》第 6 期.

    [4]靳会新.2011.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第1期.

    [5]王雪梅.2011.<异域录>与康熙对清俄关系之认识.《前沿》第 2 期.

    [6]王义全.2003.“康乾盛世”施政措施与彼得大帝改革之比较.《贵州文史丛刊》第3期.

    [7]杨芳.2011.俄汉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性格对比研究.《辽宁大学学报》第4期.

    [8]赵鲁成.2006.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施政对比分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