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中俄特稿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中国的核武器和核工业与苏联援助密不可分(全文)
  • 2011-6-9 14:46:13    字数:5113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中国档案 作者刘振华
  •   但这仍然不能满足中国的需要,况且作为执行协定的条件,苏方又提出很多要求。1957年9月,以聂荣臻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同以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别尔乌辛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进行谈判。1957年10月15日,中苏正式签署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协定共5章22条,根据协定,苏联将援助中国建立起综合性原子工业;援助中国的原子弹的研究和生产,并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作为原子弹制造的关键环节,向中国出售用于铀浓缩处理的工业设备,并提供气体扩散厂初期开工所用的足够的六氟化铀;1959年4月前向中国交付两个连的岸对舰导弹装备,帮助海军建立一支导弹部队;帮助中国进行导弹研制和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在1961年年底前提供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并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仿制导弹;帮助中国设计试验原子弹的靶场和培养有关专家等。

      直到1958年8月,苏联政府才派代表团来北京商谈,鉴于有些工业援助项目的建设规模以及向中国交付设计和设备的期限等在协定中都未作具体规定,1958年9月29日中苏又签订了《关于苏联为中国原子能工业方面提供技术援助的补充协定》(简称《核协定》),其中对每个项目的规模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项目设计完成期限和设备供应期限也有了大致的确认,多数项目的完成期限是1959和1960年。

      《国防新技术协定》标志着苏联帮助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方针出现了突破性转变,从此,苏联真正开始向中国提供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方面的技术装备援助。《国防新技术协定》和《核协定》是中苏在核武器研制方面合作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国的原子能工业“进入了核工业建设和研制核武器的新阶段”。

      中苏之间签订的6个协定,使我国核工业建设有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核科学技术研究、核燃料工业以及在人才培养与使用数据等方面,苏联给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在1957年年底和1958年,苏联对中国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方面的援助比较顺利。苏联根据协定向中国提供了几种导弹、飞机和其他军事装备的实物样品,交付了导弹、原子能等绝密技术资料,派遣了有关的技术专家来华。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有关方面熟悉和掌握尖端武器的研制情况及技术。1959年是中国核武器大发展的一年,核燃料生产与核爆炸研制两个系统齐头并进,形势喜人。

      聂荣臻坦率地指出,苏联的帮助,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起步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导弹研制和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快了中国的前进步伐。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始了“消化资料、研究设计和试制工作”。

      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合同终止对中国的核援助

      苏联的技术援助,对中国核工业建设的起步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苏联的核援助并非是无保留的,从一开始就是有限度的,最主要的是尽量不提供军事应用方面的援助。随着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并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的恶化,这种局部限制就演变为全面断绝援助。

      早在1957年10月进行国防新技术的协定谈判时,苏联就拒绝向中国提供研制核潜艇的任何资料。在核武器方面,虽然协定规定苏联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但事后苏方却以种种借口拖延不给。就在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全面发展之时,中苏领导人之间的政治分歧导致莫斯科延缓以至最后停止了对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援助。

      1958年上半年,中苏在核政策方面采取了互相配合的方针,但此后双方的政策性分歧日益扩大。在具体工作中,中国有关方面继续坚持要求苏联方面执行已经签订的合同。然而,在1959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期间,中苏领导人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以后,苏联对中国有关国防新技术方面的一切要求,都做出了明显冷淡、拖延或拒绝的反应。

      1959年6月,苏联首先在原子能研究方面撕毁两国协议,撤走专家,并扬言说:“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15年也休想搞出原子弹。”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自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事实上,在中国国防尖端技术部门工作的苏联专家,在上述照会之前就已经开始奉命提前回国,到1960年8月23日,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

      由于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和合同,突然撤走全部专家,并停止供应设备材料,给我国核工业建设留下一批半截子工程。这不仅在工程设计、专用设备制造、新型材料供应以及生产准备等各方面,给我国核工业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地影响了整个建设的进行,而且也使我国在经济上受到很大的损失。

      苏联毁约停援后,中国核工业建设进入全面自力更生的新阶段。赫鲁晓夫违反协定的做法不仅使中国领导人感到十分气愤,而且更加激发了中国人独立研制核武器的决心。从1960年9月到1964年10月16日,我们仅仅用了四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建成了铀—235生产线,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成为一个有核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两弹”爆炸中间仅隔两年零八个月,快于苏联、英国和法国。“两弹”是在引进增强了自力更生的能力基础上,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搞出来的。

      尽管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退专家,给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和尖端武器研制造成了极大困难。但是,历史是不能抹灭的,苏联的援助对于中国核工业基础的奠定和基本框架的形成,以及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