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华人华商  >  正文

    字体大小:    

  • 全球化创牌的海尔:跨越5000公里的模式认同 “点亮”俄罗斯物联网生态
  • 2019-8-30 10:58:01    字数:1683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摘自《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张佳音
  •     中俄资讯网注:本文摘自环球时报 记者 张佳音 标题为编辑所拟。

      海尔俄罗斯工业园暨洗衣机互联工厂28日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卡马河畔切尔尼市正式运营。应俄鞑靼斯坦共和国领导人邀请,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出席本次启动仪式并致辞。启动仪式上,俄方对海尔在俄罗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表示认可。

      跨越5000公里的模式认同

      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统明尼哈诺夫为改变该共和国重工业发达,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现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曾多次来华考察,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和管理理念。在青岛海尔工业园,他找到了最理想的模式——人单合一。

      随着近年来中俄贸易合作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海尔在进入俄罗斯市场后,已在短时间内实现从当地消费者眼中的外来品牌到知名品牌的飞跃。当地时间28日,位于切尔尼市的海尔工业园和洗衣机互联工厂正式启动,成为中俄经济互惠互利合作的“新样板”。借助这一契机,海尔集团将为俄罗斯带来物联网时代的先进科技和管理模式。

      中俄之间虽然有较大文化差异,但民众对于实现个人价值与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是共通的。传统企业的“科层制”可能将企业员工变为契诃夫笔下因循守旧,缺失自主性的“套中人”。而海尔集团提出的“人单合一”模式则将员工转型为直面用户需求、拥有极大自主权的“创客”,深得中俄员工认同。

      俄罗斯正在重点支持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产业发展。对于如何创建物联网范式,张瑞敏29日应邀在俄罗斯喀山大学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企业如何通过模式变革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并引领物联网时代潮流的管理思想。喀山大学校长对演讲给予高度评价,称这一管理思想改变了喀山大学的管理理念,部分新理念已经在大学内部得以实施。正如张瑞敏在切尔尼海尔工业园启动仪式上的致辞:“人单合一模式让每一个员工的价值和他创造的用户价值合一,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项目完全体现了这一点。”

      “点亮”异国城市的物联网生态

      海尔在俄罗斯的发展成果凸显了海尔在海外实施本土化发展的优势,跨国企业在海外深度本土化最大的挑战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商业摩擦和管理隔阂,商业模式创新则能激发一个经济体的创造活力。海尔创造的“人单合一”实现了跨文化企业发展,目前已在美国、新西兰、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复制,而这次俄罗斯的合作也成为中资企业在俄本土化合作发展、共创共赢的生态新样板。

      海尔的物联网生态体系为俄提供了转型契机与合作机遇。据悉,投产后的海尔工业园与各方共同围绕用户需求创造价值,吸引越来越多中俄企业来此投资、入驻,上下游产业链得以整合,搭建起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今年3月,第3亿台海尔冰箱在俄罗斯下线,该款产品是可以提供“食物解决方案”的生态冰箱,连接起诸如食材供应方和营养师等诸多节点。一台冰箱背后是互联互通的各类资源方,多方共创价值,催生出多元化产业,改变了当地以往单一的重工业模式。当地媒体评价道:“海尔俄罗斯工厂成为俄罗斯区域经济增长点,中国家电企业帮助我们实现产业转型。”

      融入“一带一路”的海尔“朋友圈”

      千百年前,伴随着驼铃与风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色商品走出国门。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从中国走出去的不单是商品,更是技术、资本与理念,越来越多像俄鞑靼斯坦共和国这样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同中国经济发展构建密切联系,与中国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探索发展模式转型。

      全球化创牌的海尔正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不断扩大“朋友圈”。早在2001年,海尔便在巴基斯坦投资建厂,深耕当地市场,并实现在巴基斯坦空调市场销量领先。华通明略2014年品牌调研显示,海外品牌知名度在当地高达99%。

      近年来,海尔着力助推当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一带一路”沿线,海尔通过研发、生产和营销三位一体的战略实现本土化创牌,以物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与生态体系,为各国的物联网建设提供中国案例。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