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科技发展综述及中俄科技合作进展
- 2015-9-7 9:24:22 字数:4672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作者:冯春萍
摘 要:中俄科技合作的拓展和深化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两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互补性为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新世纪以来,中俄科技合作日趋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程度日益深化,形式和层次向更高水平发展,对促进两国外交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两国不断提升的政治关系还很不相称。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俄科技合作,一要提高对俄科技合作的定位和认识,制定对俄科技合作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将中俄科技合作作为我国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面。二要加强对俄科技合作的投入和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渠道,形成中央投入、地方配套和社会资金集成使用的多渠道科技合作投入体系。三要完善中俄科技合作中介服务体系,强化信息服务、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大力发展国际化专利服务,引导、鼓励和扶持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中俄科技合作战略与政策研究,加强中俄科技合作工作宣传展示,扩大影响,形成示范效应。四要强化中俄科技合作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既懂科学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和国际惯例、了解世界市场动向、掌握本专业知识和贸易以及俄语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作者:冯春萍
关键词:科技发展;科技创新;国际科技合作;中俄科技合作
中图分类号:F114.4;G322.5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背景下,双边或多边的国际科技合作是一国有效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中俄两国经济基础和发展历史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双方很强的互补特质,地缘政治因素客观上也推动着中俄两国之间广泛的互利合作。在科技创新方面,中俄两国各有优势,俄罗斯在军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重工业技术、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优势明显,而应用研究、消费产业部门科研力量相对薄弱;中国的应用研究投入较多并取得了很大进展,轻纺、食品、化工、家电产业、高速铁路等工业技术水平较高。中俄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两国继续深化科技合作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作者:冯春萍
一、俄罗斯科技发展概况
前苏联是世界科技大国,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其60%~70%的科技潜力,科技基础雄厚。近年来,俄罗斯紧密跟踪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谋求尽快重振昔日经济、科技强国雄风,不断调整科技经济发展规划与战略,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产出、人力资源建设、科技优势领域发展及区域科技布局等方面采取了系列举措,促进了科技创新实力的恢复和发展[1]。
1 科研机构组成
俄罗斯科研机构由四大系统组成,即俄罗斯科学院系统、专业部门研究系统、高等院校研究系统和企业部门研究系统。俄罗斯科学院是国家最高的学术机构,主要从事自然、技术和人文等重要学科的基础研究,同时兼顾应用研究和开发。科学院下设430多个研究所,拥有12万人的研究队伍。联邦政府部分部委也设有自己的科学院,如农业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建筑和设计科学院等专业性质的研究机构。俄罗斯的高等院校普遍设立教学科研机构或与生产企业共同组建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企业部门研究系统相对以上三个系统力量薄弱,规模小。近年来,俄罗斯科研机构在总量上有所减少,其中国立科研机构数量有所增长,高校和非商业性机构大宅维持稳定,企业系统的科研机构数量明显下滑,目前征处于改组之中[2]。
2 科技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持续发展,俄罗斯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也开始持续增加。据《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2年俄罗斯R&D经费总额达到226.9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30.85%;R&D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04%逐步增加到1.12%。
3 科技人力资源
20世纪90年代,由于社会经济不稳定等原因,俄罗斯经历了科技人员的海外移民潮。拒不完全统计,苏联解体后有数十万的俄罗斯学者和科技人员移民海外。人才的外流,给俄罗斯科技人力资源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至今难以消弭。据统计,2008年~2012年俄罗斯的R&D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仍然呈现出缓慢递减趋势。2012年,俄罗斯共有R&D人员82.8万人,比2008年减少了4.18万人(4.8%);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44.3万人,比2008年减少了约1万人。人才流失直接导致俄罗斯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下降。近年来,为遏制人才外流,俄罗斯制定了诸如“教育”的国家优先发展项目,明确提出为青年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开发其创新能力,但系列措施的效果不明显,俄罗斯的移民潮仍在持续[3]。与此同时,俄罗斯吸纳移民流的势头新世纪以来的质和量均呈下降趋势,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4]。
4 科技创新产出
由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缓慢减少,在科技资金投入快速增加的背景下,俄罗斯的创新产出也尚未实现快速增加,反而呈现出波动甚至小幅下降趋势。从专利产出看,2008年~2012年,俄罗斯发明专利授权的国际排名稳定在第5位,专利数量则在3万件附近波动;从论文产出看,2012年,俄罗斯SCI论文为29589篇,比2008年略有减少,但国际排名则由2008年的第14位下降至第16位。
5 优势科技领域
俄罗斯在基础研究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这是中俄科技合作应重点考虑和关注的科技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俄罗斯的物理学、化学、电子学、地理学、信息学、人体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30%以上的科技成果具备了许可证出口的能力。在航天领域,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约80%的航天类企业和科研机构,是世界航空航天工业的强国。在激光技术领域,俄罗斯不仅获得了从真空紫外到红外整个波段的发射,且在激光脉冲宽和激光输出能量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在核能技术方面,俄罗斯把核武器、核电站、核动力潜艇作为重点,取得了可与美国相匹敌的成就,热能直接转化电能的技术居世界首位。
6 区域科技布局
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将国家引入创新发展轨道,2008年俄罗斯发布了《至2020年期间俄罗斯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随后在2010年12月,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又牵头制定了《2020年前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对不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基于“人力资源”、“创新知识”、“知识转移与利用”、“创新产品”等指标,俄罗斯全国区域被划分为3大类:一是科技创新潜力全面领先的地方,如莫斯科等大都市区发展规划不仅提出把莫斯科打造成世界级现代化大都市,还要在其郊区建立“俄版硅谷”,发展高科技生产综合体等[5];二是在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方面领先的地方;三是以引进技术为目标的地方。俄罗斯对不同的地方实施不同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以引导不同地方实现特色化、创新型发展[6]。在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中都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目标。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作者:冯春萍
二、中俄科技合作进展及成效
中俄两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互补性为两国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新世纪以来,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两国科技合作日趋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程度日益深化,形式和层次向更高水平发展,对促进两国外交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 科技合作主体日趋多元
自1992年中俄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以来,双边科技交流与合作保持了顺利发展的势头,科技合作的主体也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各类机构积极参与的多样化的科技合作主体体系。当前中俄科技合作的主体有政府间合作,也有企业间合作;有法人间的,也有自然人间的;有双边的合作,也有多边的合作。例如,中国科学院同俄罗斯科学院签订了《科学合作协定》,通过年度执行计划开展了一批高水平、有成果、有效益的合作项目;大连理工大学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合作建立了“中俄高科技联合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俄罗斯及其它独联体国家在空间技术、导航技术、小卫星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黑龙江省科学院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合办了“中俄核分析研究室”,共同合作研究物质成分及含量的核分析方法,研制分析装置,并合作开发产品等[7]。
2 科技合作领域加快拓展
21世纪以来,中俄科技合作出现了领域不断拓展、内容逐步深化的发展趋势。科技合作正从传统产业技术领域向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拓展,合作的内容也日益从项目研发向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服务、科学考察和决策咨询等方面扩充。2007 年 11 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俄罗斯联邦科学与创新署关于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共同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致力于在纳米技术和材料、生命科学、节能和能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信技术和信息等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合作。2012 年 4 月,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与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在莫斯科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在高新技术研发及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当前,中俄在核能、航空、航天、电信、船舶、电力、环保、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已呈稳步发展的势态。
3 科技合作方式不断创新
加速转型、不断创新是近年来中俄科技合作形式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中俄科技合作已从过去学习考察、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科技展览会等方式,发展到合作研究、联合设计、联合调查、合办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合资开展高技术研究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共建合作基地和平台,已成为中俄科技合作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两国境内陆续建立起了一些科技合作产业化中心或基地,例如,中国境内有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长春中俄科技园和黑龙江中俄科技与产业化合作中心;俄罗斯境内有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等。这为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创新提供了产业化和咨询服务平台。此外,一些新的合作基地或园区也正在谋划筹建之中,如2014年7月,中国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与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按照“一园两地”的模式,分别在中俄两国建设“中俄科技合作示范园”,以促进中俄双方企业互到对方投资发展,推动中俄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园区重要支点。
4 科技合作机制逐步优化
近年来,中俄两国政治领域高层会晤机制化,国家元首、政府总理互访经常化,政府部长级的会晤更加频繁,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基本形成了常态化和长效性的科技合作机制,为继续加强和深化双方科技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治环境。在国家层面,自2000年两国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和俄罗斯联邦工业、科学和技术部关于在创新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来,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军转民技术合作工作组、“中俄创新工作小组”和中国重点科研院所与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工作组。在地方层面,我国山东、广东等省还成立了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对俄科技合作联盟,逐步形成了政、产、研、学、金、用的立体合作模式[8]。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作者:冯春萍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中俄经贸]
今年一季度中俄进出口贸易额均下降超6%
(04-14)[经贸聚焦]
俄罗斯通往东方的天然气管道设计运力2030年前将增至98
(04-14)[俄罗斯讯]
俄政府批准2050年前能源战略旨在加速发展石油和天然气
(04-14)[华社关注]
中俄边境布拉戈维申斯克-黑河口岸将于4月16日暂停运营
(04-14)[时政要闻]
没有顶尖选手的奥运会:将最强队伍之一排除在外体育竞
(04-14)[中俄经贸]
新落实“纯钨条国内现货”!无需开证,现货现款即可,
(04-14)[时政要闻]
联合调查:承压撤退的乌克兰转而对俄罗斯平民发动恐怖
(04-12)[俄罗斯讯]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高铁线路行程时间将约2小时15分钟
(04-11)[华社关注]
俄专家:关于中国士兵在乌克兰的说法是为特朗普准备好
(04-11)[财经评论]
俄外长:非金砖国家将可以使用替代性金砖支付平台
(04-11)[论坛首页幻灯]
北极在移动:新的亚洲参与者!——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
(04-11)[时政要闻]
俄专家:特朗普或因美国内部压力取消对华征收高关税
(04-11)[中俄投资]
俄罗斯专家:俄中在重工业领域经验丰富未来合作潜力巨
(04-11)[华社关注]
俄延长持统一电子签证外国游客入境停留时间至30天有效
(04-11)[中俄经贸]
推荐EN590、LNG、LPG、M100、JETA1、沥青、尿素等直签
(04-11)[中俄商情]
YandexAds将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投入推出更多本地化解
(04-10)[经贸聚焦]
俄专家:中美关税争端为中俄贸易产生刺激效果将为俄罗
(04-10)[时政要闻]
专家:中俄应合作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所谓对等关税
(04-10)[中俄经贸]
今年前两个月俄对华菜籽油出口增加17%达1.83亿美元
(04-09)[华社关注]
克宫未对中国公民似乎在特别军事行动区被俘一事作出评
(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