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经贸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智库:中俄经济依然高度互补 能源关系牢固
  • 2016-10-14 9:07:23    字数:2120    中俄资讯网编译报道    校阅:曹振中
  •   中俄资讯网注:原文以英文于2016年9月30日发表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洛福德公共政策学院的East Asia Forum。标题为中俄资讯网编辑所拟。

        --------------------------------

      中国曾把俄罗斯称作“老大哥”,但自从苏联解体后就再也不这么称呼了。俄罗斯官员最近形容俄罗斯为中国的“长姐”,以描绘一个虽然力量不够强大但资历更老的邻居形象。这个新的名字在中国也并不受欢迎。

      无论这两个国家最后用哪一种家庭关系来称呼对方,对于政策决策者和分析者来说一个日益清晰的事实是,中俄关系的不断趋近是2014年以来全球政治领域最重要的趋势之一。这两大强国之间合作加深的趋势具有大幅度改变北亚以及东北亚地缘政治方向的潜力。

      俄罗斯在2009年与中国签订了重要的石油出口协议,同意通过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线(ESPO)每年向中国输送1500万吨石油。自那以后直到2014年,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总是看起来有一些不愉快。促进两国关系的催化剂是乌克兰危机,使得俄罗斯随之疏远了与西方的关系。莫斯科面临大量的资本外流,并且对欧盟的能源出口也面临很大不确定性。转向中国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莫斯科从那时开始逐渐对中国开放了能源投资,取消了数个在俄直接投资油气资源的重要限制。

    中俄资讯网制图

      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领土争端逐渐激化,从俄罗斯增加石油进口显得更具有意义。在一些人看起来,争论已久的“马六甲困境”——中国进口高度依赖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狭窄的马六甲海峡,因此容易受到封锁的威胁——似乎正在成为现实。尽管缺少实际证据表明在世界上最忙碌的海峡封锁中国的原油进口具有任何可行性,通过石油管线和铁路运输的俄罗斯原油总是看起来安全的多。

      中国支付的石油进口账单对于俄罗斯业已疲软的国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自从欧盟开始减少俄罗斯天然气进口以后。但就像所有的新舞伴一样,误踩脚的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

      从2014年开始的石油价格暴跌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都是出乎意料的。大多数石油出口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损害,而俄罗斯是受到打击最沉重的国家之一。在2014年油价暴跌之前,油气出口占俄罗斯政府预算的50%,出口收入的70%。2014年中俄签订的历史性天然气进口协议中的价格是与油价挂钩的。即使具体的公式并没有披露,现在天然气的价格与当初签订时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的经济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中国经济向新常态的转型正在路上,离完成尚需时日。总理李克强反复要求治理缺乏实际贡献的“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的重工业。致力于提振中国经济活力的财政手段和金融措施应该被用于支持创新和提高生产力,而非浪费在给没有竞争力的公司“维持生命”上。随着私有部门投资增幅锐减,国有企业的高负债也极大地制约了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另一方面,重工业的放缓导致中国近年来柴油需求的持续降低。车辆堵塞的中国城市和电动车辆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汽油需求增长前景同样面临挑战。原油生产国未能达成有效的冻产协议,以及全球最大增长市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使得对于中国石油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对俄罗斯不太有利。

      然而,只要目前国际政治力量博弈的音乐仍然持续,中国和俄罗斯的这支舞蹈就还将继续跳下去。

      中国和俄罗斯依然是高度互补的经济。一个具有丰富的资源和高度发达的军事技术,另一个有大规模的制造业和充足的现金。这种互补性也体现在中俄在中亚地区的合作伙伴关系上。中国为富有资源却政权不可预测的中亚国家提供投资,另一方面俄罗斯则负责确保这些国家政权的稳定性。对于中国和俄罗斯来说,面对来自东方和西方日益增长的双重压力,在短期内谁都不太有意愿试图改变目前的合作伙伴关系,即使这两个国家的意愿和能力并不总是那么合拍。

      俄罗斯近期出人意料地成为中国深化油气行业改革的受益人。中国政府在今年为一批被称作“茶壶炼厂”的地方私营炼油厂提供了将近8000万吨的原油进口配额,而这一直是被国企垄断的领域。这些措施是为了在石油行业中引入竞争。结果就是,2016年上半年,这些茶壶炼油厂推动了超过90%的中国石油进口增长,而其中的大部分进口的是相对低廉的重质俄罗斯原油。

      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能源纽带反映出双方在政治、安全和经济方面进行合作的共同需求,而不能仅仅理解成是某个单方面的因素在推动合作。

      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双方政府及其强势的国家石油公司不透明的决策流程意味着良好的双边交流和理解并不总能得到保证,而有的时候两方的利益甚至会有冲突。

      中国经济转型、国有企业改革和未来能源科技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发展情景,既可能会加固也可能会损害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如果中俄两国签订更多能源协议,世界不应该感到奇怪。

        中俄资讯网编译报道 校阅:曹振中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