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经贸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马友君谈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总体形势及机遇
  • 2017-2-7 9:39:13    字数:1583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作者:赵徐州
  •   注:本文采访自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马友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赵徐州

        2016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下滑的幅度比上一年同期收窄,虽然对俄合作固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但对俄合作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特别是通道建设、货物运输等方面出现了逆势增长。在黑龙江省“龙江丝路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对俄贸易水平,扩大合作规模,加强产业合作,促进黑龙江省对俄合作全面发展?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马友君。

      2016年,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总体形势如何?

      马友君:2016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只有66.6亿美元,下降了21.6%。与上一年同期相比,贸易额减少了17.6亿美元,下降幅度减少了近30个百分点。在黑龙江省与欧洲主要国家贸易中,对俄贸易下降幅度最大。同时,贸易结构失衡问题,贸易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黑龙江省对俄合作恢复到2014年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保持经贸合作发展态势的同时,需要开展对俄全面合作,尤其是投资合作和跨境产业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形势下,黑龙江省对外交流合作,尤其是对俄经贸合作在哪些领域占有优势?

      马友君: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以“三桥一岛一道一港”物流通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黑河大桥开工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黑龙江省对俄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正是我国“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点,以此为契机,推动黑龙江省对外交流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打造全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走出一条以国内区域合作为依托,以对俄开放为重点,打造面向欧美、日韩及港澳台地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路子。

      另外,在贸易额总体下滑的背景下,黑龙江省自俄罗斯进口大幅增加,而且能源比例下降,原粮和食品份额增加。粮食进口38.2万吨,占黑龙江省进口粮食总额的16%,增长了12.5%。在对俄农业合作中,依靠技术和资金的优势,以黑龙江农垦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对俄农业合作的主力军,靠大联强合作得到了俄罗斯方面认可,已经创造出了“新友谊农场合作模式”,甚至这种模式可以成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范例,值得推广。

      未来,黑龙江省在对俄全面合作上面临哪些机遇?

      马友君:2016年以来,国家对黑龙江省对俄合作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为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和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新路径设立哈尔滨新区。在沿边开发开放建设上,先后批准东宁和抚远撤县建市,同时又批准设立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一年之内连续出台支持政策,这在以往黑龙江省对外开放中实属罕见。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出台,对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国家政策密集出台必将促进黑龙江省对俄合作全面发展,特别是在边境贸易,创新边贸方式及跨境产业合作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2012年以来,俄罗斯也加强了对远东的开发力度,尤其是乌克兰危机之后,远东开发的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2016年初连续出台优惠政策,设立超前经济社会发展区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等。有些优惠政策在远东开发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开发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说明远东开发不仅需要,而且势在必行。2016年远东开发所释放出来的积极信号为黑龙江省进一步开展对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在跨境电商合作、跨境产业基地合作、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农业开发及劳务合作等方面,有了俄罗斯政策的支撑,未来黑龙江省对俄合作将进入到有序发展的轨道。

      记者 赵徐州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